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洋务运动的遗产(下)

江南造船厂留下了,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原本国内第一的马尾造船厂却被迫拆迁,大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了青岛海军造船厂、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被江南造船厂吸收。

由于大多出自船政系,海军上下对此都很伤感,却无人出来指责李晖,因为大家都知道马江水浅,随着各国舰船越造越大,马尾造船厂早晚都得放弃,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就搬,损失还小一点。实在要怪的话,也只能怪当初兴办福州船政局的时候缺乏远见。

需要拆迁的洋务企业还有很多,只有轮船招商局这样的物流企业和无法迁移的路矿能够完全幸免。特别是军工企业,那更是几乎都挪了窝,就连利于就近供应军火而被暂时留用的天津制造局,随着东北战场局势的日渐明朗,也终究没能摆脱迁离旧址的命运......

依克唐阿是慈禧的铁杆心腹,确证了慈禧死于起义军之手的噩耗后,这厮遥望北京放声恸哭,将额头都磕出了血来。对起义军切齿痛恨的依克唐阿甚至在自己的一条胳膊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立誓与“短毛逆贼”不死不休!

可是依克唐阿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比他更早确认了此事、而且下手那么果断。结果依克唐阿不但没能将奉天清军的指挥权集中到自己手里反攻北京,反倒是连奉天城都保不住,只能与还想着恢复旗人江山的盛京将军裕禄一起仓皇出逃,连两座皇陵都丢下不管了。

由于兵力严重不足,依克唐阿只能带着部队去投之前的敌人桂太郎,可是基层的官兵大都来自东北本地,他们对“我大清”并无多少忠诚,反倒是普遍对日军恨之入骨,甚至就连一些旗人也是如此。

听说主将居然要带着他们去投日本人,全军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很快就有人开了小差,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逃出奉天的清军余孽全是骑兵,这固然利于脱逃,但是一旦军心动摇,这骑兵开小差的成功率可比步兵高得多了。结果,虽然依克唐阿想尽了办法阻止下面的官兵逃跑,但人员却仍不断减少,当这支清军余孽总算与日军接上头之后,依克唐阿清点了一点人马,发现将裕禄的部队算进去也凑不齐五千人了,登时一口老血喷了出来,“难道忠于我大清的,已经只剩这么一点人了吗?”

让依克唐阿稍感安慰的是,桂太郎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如果日军闭门不纳、甚至直接动武消灭他们的话,依克唐阿恐怕就真的只能绝望自尽了......

如果按照日本政府在战前制定的策略,中国发生内乱时,日军应该与叛军联手对付清军才对,但桂太郎这个时候却再次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政治眼光......

之前偷袭旅顺遇挫,已经让桂太郎初步意识到了起义军战力的强大,而他们起兵才个把月时间就能覆灭清廷,更是让桂太郎感到心惊,虽然暂时还没有起义军的详细情报,但他已经将其视为日本侵华的最大劲敌。

战前日本政府之所以定下拉拢汉人共同对付满清的策略,可不是为了帮助汉人摆脱满清统治,而纯粹只是想让中国分裂内乱而已,扶助汉人起义军是因为他们刚刚起来、实力肯定远较清军为弱,这样中国的内战就可以打上更久。

桂太郎很清楚,若是中国的汉人起义形势一片大好,真的有了推翻满清的希望,那么日本政府一定会反过来支援满清,原因很简单,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内战持续更久,更加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金州地峡一战的规模虽然不算很大,却将这支起义军强势的对外立场和远超日军的强大战力完全表现了出来,这支突兀出现的起义军远不像日本政府战前预估的那样有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是从一开始就极为强大,这样一支实力深不可测的势力只要放手不管,应该很快就能统一中国,那绝对会是日本的噩梦。

此外,那些被俘人员遭受到的屈辱更让桂太郎感到了对方指挥官对日军的浓重敌意,就算桂太郎只是为了自保,也不会将依克唐阿他们往外面赶的。清军的战斗力再弱,好歹熟悉当地情况,尤其这些人还都是第三师团比较缺乏的骑兵!

于是,桂太郎不但亲自迎接依克唐阿等人,还对他们表达了对慈禧和光绪遇难的深切哀悼,甚至还洒下了一把同情的泪水,好吧,其实桂太郎是用了一点芥末,结果这东西刺激性实在太强,害得他眼泪流了足足一天......

就算心里明知道桂太郎是在做戏,看到他这样的态度,依克唐阿也还是多少有些感动。但是,态度并不能当饭吃,依克唐阿和裕禄为了免遭袁世凯的毒手,是连夜轻骑出逃,每个人就带了三天的干粮,可问题是,日军现在的粮草也同样紧张。

早在杀进奉天之前,桂太郎的部队就再没有从后方获得哪怕一粒粮食,由于民众抗日武装的袭扰和东北糟糕的基建,有限的运力基本都被用来运走伤病员和高价值的战利品、同时运来补充的兵员,损耗的武器弹药全靠缴获、而粮草则是就地“征集”。

一开始因为清军兵败如山倒,日军第三师团光是缴获到的粮草就很可观,而下乡抢粮的效率也相当高,因此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随着自朝鲜归国的清军重建完成、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对日军有着刻骨仇恨的新兵之后,清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作战意志较之前大幅增强,日军缴获到大量粮草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征粮又因为当地民众们纷纷起来反抗、至少也远远逃离,效率也同样不断下滑。再加上日军第三师团西面要对付不断增兵的清军,还得分兵防范旅顺的起义军突然北上,兵力上日益吃紧,能够分派出去筹粮的人手严重不足,全师团上下近3万张嘴嗷嗷待哺,日子怎么可能还像当初那么好过?(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