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四章 津局乱相

甲午之军工霸世 第四章 津局乱相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0:32 来源:笔趣阁

难道堂堂国内第二的兵工厂,就连检测炮弹尺寸的能力都没有吗?那可是直径至少十几公分的大口径炮弹啊!又不是尺寸小得多、而且对子弹公差要求极为严格的机枪,非得等到装填的时候才能发现?

一百多年后,这个问题随着冯小宁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而众所周知(当然细节上作了夸张的处理,现实中这些不合格的炮弹是不会上舰的,更不可能在战斗中锉炮弹。),当年一直让李晖不得其解,最后只能认为是天津机器局里有人故意捣鬼跟北洋水师过不去,但穿越后来到津局才知道自己完全是想多了,这儿自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就一直被其牢牢控制,现在的总办潘骏德也是老李的亲信,怎么可能会刁难李鸿章这些年费尽心血、好不容易才组建起来的宝贝海军?

原来,这一切都是清末对于军工企业的考评制度存在着致命缺陷,下的任务都只提数量,对质量却无必须达标的死要求。这不但导致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普遍忽视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而且还导致这些企业上下都抱着产品出厂就算完成任务的消极心态。

在这样的心态下,比较耗费人工的质检工作自然就被忽略了,反正次品废品多了也不影响考评,就算送回来返工,也不过是面子上难看一点而已。至于北洋水师因此陷入弹药荒的窘境,以及在来回倒运和修正返工所浪费的金钱与时间,反正又不影响自己的仕途,官僚们才不会在乎呢!

下面的官僚可以不在乎,李鸿章总该在乎吧?毕竟损害的其实是他的利益。但老李也有两个难处,一是他并不了解工业管理,手下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知道应该制定怎样的质量标准,而标准定得过高会影响产量和价格,那就更要命了,因此只能放低要求;二是目前国内的军工企业都是这个德性,一方面法不责众,另一方面如果在津局从严管理,本就不多的人才很可能就会跑到别的企业去,在技术人才(不管水平多低)奇缺的清末,想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哪儿有这么容易?

如果李鸿章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或许还有些可能,但他从来都不是那种能够豁出去的性格,甚至连局里那些完全是混饭吃的关系户都下不了决心清除出去,天津机器局的管理能好才怪!

说起来,之前李鸿章倒还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实在不行的时候可以进口军火给这些老油子施加压力,但这两年里却因为翁同和的那道奏折而行不通,因此天津机器局的产品质量就更加糟糕了......

生产管理如此糟糕,想要保证无烟火药的质量显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现在世界上也就西方那几个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有这个能力,就连改革更加彻底的日本现在都做不到,而无烟火药要是质量不佳,很容易自燃自爆,李晖可不想死得这么冤枉,因此很自然地选择先改进炮弹。而比起较为复杂的引信,给炮弹更换新的装药显然更加容易,因此这也就成了李晖新课题的突破点。

其实烈性炸药天津机器局早就能够生产了,那就是目前还被称为棉火药的火棉,可惜稳定性太差,除非能找到合适的稳定剂,否则装到炮弹里就等着炸膛吧!而且火棉密度太小,等体积下的爆炸威力不足,从这方面来看,也不适合用作炮弹装药,李晖只能另选。

受到穿越前看过的某些资料和网文影响,李晖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作为日军秘密武器发挥了奇效的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不但威力巨大,几乎相当于四倍质量的军用黑火药,更有极强的纵火效果,历史上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个人还是认为大东沟海战时鬼子用了苦味酸炮弹,但数量应该不多。)和日俄战争中的毛子海军都曾吃过大亏,好用程度自是不必多说。至于苦味酸让人担心的安全问题,知道诀窍的李晖对此也并不担心,而且由于苦味酸在十九世纪末仍被广泛用作黄色染料,就算不能自产,也可以暂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要。看起来,似乎各方面都很完美,但很快李晖就意识到自己疏忽了一个重要因素......

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多年,诸如染料这样的大宗商品还是不难买到的,这省了李晖不少工夫,但他到洋行一问价格,登时就被吓了一跳,“这苦味酸怎么如此昂贵?居然价格是(军用)黑火药的几十倍?”

不过李晖仔细一想,就意识到其实是自己考虑不周,这个年代卖到中国来的苦味酸不贵才不正常。首先,十九世纪末合成氨技术还未发明,硝酸只能利用天然硝石制取,产量因此受限,而且世界上已知的硝石矿还集中在智利一国形成了垄断,价格自然奇高;至于硝化的对象苯酚,现在只能直接从煤焦油中分离来获得,暂时还不能人工合成,产量受限,自然同样不会便宜。

而且苯酚具有广泛的用途,染料目前也是暴利商品,这就进一步抬高了价格。此外,苦味酸的生产危险性较大,这势必会抬高安全措施和人员薪酬方面的成本,使得苦味酸的造价愈发高昂,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工人平均寿命超不过三十岁的工业革命初期了......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目前苦味酸只有西方列强能够生产,中国只能从万里之外进口,甚至连直接到产地大量进货的能力都没有,全靠人家送货上门,这价格不高才怪!

尤其是目前西方主要列强都已经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越来越高度集中的生产和销售使得市场价格更加容易被人为操纵,而且在中国市场上还有一个“列强一致原则”,协调起来更加便利。因此只要是中国不能自产的商品,价格基本都会被大幅抬高(这个问题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一世纪),最高甚至有抬价十几倍的,这样的超额利润加在本就昂贵的成本价上,售价自然就高得吓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