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 > 第四百四十五章 做最坏的打算(下)

但是,日本人终究是日本人,李晖可不相信他们能对中国有多少忠诚,现在他们老实听话是因为在华工作收入高、待遇好,但如果三国大战演变成世界大战,逼迫中国进行总动员,让他们也跟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些家伙届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李晖是真不放心,所以单挑全世界听着威风霸气,但现在显然条件还不具备。

不过,正所谓“有备无患”,李晖还是得做最坏的打算,不惜牺牲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发展来加速国内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培养,就有早点结束对日籍人才依赖的考虑,李晖从未想过吞并全世界,这根本就不可能,但他希望全世界都依赖于中国,而中国离了任何一个外国都不受影响,以此确保中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对于身边两个不值得直接武力吞并、却又必须避免其反水投敌的东亚近邻,李晖尤为用心。

除了诸如此类应对不利局面的被动举措,李晖还准备给西方列强找点事做,让它们无暇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身上,这是更加主动的策略。李晖特地将革命导师和他的众多弟子请到了中国,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拖沙俄政府的后腿以迫使其妥协求和,更是存心要让那头可怕的红色巨熊提前诞生,替中国当好mt,将西方列强的仇恨拉走......

不过导师大人何等精明,早早就洞悉了李晖的目的,就算他们现在很明显更加需要中国的帮助,也照样敢于主动提出各种要求。当然,导师就是导师,尺度把握得很好,为布尔什维克争取到最大利益的同时,却不至于彻底惹恼李晖导致一拍两散。

李晖也是由此感受到了自己与真正伟人之间的差距,如果没有系统这根金大腿,如今已经充分成长了的他或许不逊于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但跟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是百年一遇的大政治家相比,那差距还是相当地大。不过如今中国如今是强势一方,俄国革命的成功对中国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中国的帮助对于导师大人来华后才终于彻底地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独立出来、目前还很弱小的布尔什维克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双方的关系并不对等,李晖完全能够以力破巧,让导师这样的伟人也不得不甘心为王前驱......

而李晖因其穿越者的身份带来的各种奇思妙想,也足以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都眼前一亮,其中最让他激动的,莫过于李晖让布尔什维克对俄军战俘进行政治宣传和思想改造的想法。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布尔什维克很快就可以拥有一支强大的红军,而且实力与沙俄军队刚好是此消彼长,只要李晖在合适的时机将这支红军武装起来送回俄国,导师赤化全俄的理想就将变成现实。

虽然目前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国内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及孟什维克,导师的个人威望也不及前辈普列汉诺夫,但导师大人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只要布尔什维克手里有一支强大的红军,没有勇气进行暴力革命的孟什维克是无力与之竞争的......

不过这项工作进行得并不是特别顺利,由于中俄两国之间正在恶战,而且随着俄军不断败退,中国已经“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在持有民族主义观点的俄国人眼中,与“侵略者”合作、阴谋颠覆俄国合法政府的布尔什维克无疑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而在他们暗中的引导下,很多俄军战俘都将自己的苦难归咎于“俄奸”的背叛,大大增加了布尔什维克工作的难度。

这不,1908年的元旦刚过,导师大人就再次为了这件事来找李晖,希望中国的战俘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配合,“尊敬的李,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俄国革命想要成功,至少需要有10万布尔什维克军事干部,但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妨碍很大,都这么长时间了,才在战俘中发展出不到一万党员,这个速度太慢了,希望您能命令战俘营采取一些措施来配合我党,以便可以更快地解放俄国人民,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改造战俘我记得是10月份才正式开始的吧?不过一个季度而已,就靠来华的一千多名布党能在战俘中发展出几千个下线,这速度明明已经很快了好不好?”,李晖登时大感无语,不过导师心急是好事,他不心急的话,李晖就得心急了。

只见李晖哈哈一笑,上前一把拉住导师大人的手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不要这么着急嘛,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我们当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苛待那些反动分子、优待那些加入贵党的战俘,以诱使俄军战俘投入贵党。但是因此加入贵党的必然以投机分子居多,十之七八并不真的相信和认同您的主张,届时布尔什维克表面上看是发展壮大了,但是其中却会大量充斥着投机分子,这样真的好吗?”

革命导师对此显然早有准备,当即回答道,“没关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内部整肃来解决,争取时间更加重要。”

李晖听后微微叹了口气,看来俄国革命还是会回到历史线上去,不过导师的想法的确是有可行性的,历史上十月革命的时候,连身在国外的布尔什维克也算进去才三四万人,但他们仍然取得了成功,靠的就是快速扩张加严酷肃反的办法。

虽然过程不太人道,但是革命的进程却因此大大加快,短短几年之间,革命就获得了成功,之后又只过了短短十来年时间,新生的苏联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这一近乎奇迹的成绩在世界历史上也找不到第二例。如果稳扎稳打地发展,苏联在相同的时间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甚至可能因为贻误时机导致革命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