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返1977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法源寺

重返19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法源寺

作者:镶黄旗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2:44:11 来源:笔趣阁

1974年9月29日,这一天是星期天,而第二日又恰逢中秋佳节。所以这个日子口儿,作为玉爷的两个弟子举办“出师考”的日子,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跤赛的地点,则由“错腿冯”出面,通过他的朋友关系,定在了教子胡同的法源寺内。

法源寺可以说是京城城内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一座名刹。这座庙宇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

唐代建寺时,此处由武则天钦赐叫做“悯忠寺”。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被囚居在此。而直至清雍正时又重修了这座庙宇,才改为今名“法源寺”。

把地点定在这里,其实是“错腿冯”深思熟虑后的考量,并非单只为有熟人负责看庙能行方便,主要也是因为其他的两点好处。

首先,就是法源寺的地理位置特别好。因为别看此处从全城范围的角度来看,显得比较偏僻,但它却是玄武区的中心地带。

这里还不光离玉爷的住处近在咫尺,它东边是天桥,西边是牛街,北有玄武门,南有白纸坊。像这些南城跤术爱好者最多的地点,正好就分布在它的四周围,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比在这里集会,更方便的地方了。

其次,这里的环境也十分幽静,并且有院墙遮挡,私密性很好。在寺庙之内,哪怕再怎么打滚地折腾,也不至于引起普通群众围观,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要知道,这会儿社会整体氛围虽然已经放宽松了不少,但对于人数过多的集会,专-政机关仍然很敏感。要真是引起了他们的瞩目,弄不好就给你扣上政治帽子,好好审查你一番。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赶上了“运动”,“四旧”都被砸了个稀巴烂,整个法源寺的和尚都被赶跑了,使这里成了一个被封条锁头封禁之地。他们又哪儿有这个福气,能在这么宽敞合适,又如此庄重肃穆的地界,来放对走跤呢?

所以说什么事都是有弊有利,看问题永远也不能太绝对了。

得了,还是说正经的吧。

日子定好了,地点也定好了,那么下一步,也就该拾掇场地了。

怎么呢?

嗨,法源寺着实已荒废许久了。除了松柏依旧郁郁葱葱,庙里其余各处都是残垣断瓦,早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要想真的在这儿举办跤赛,那还得提前做些简单布置的才行。

于是“错腿冯”师徒便伙同看门的朋友,找了辆手推车,提前三天动手,在天王殿前用黄土垫起了一块两丈见方的黄土平台。

另外,看门人还找来了几面当初被红卫兵遗弃在庙内的立杆大红旗,并把它们插在了平台两侧的草坪里。使原本冷清破败的天王殿前增添了几分热闹喜庆的景象,看着也挺像那么回事了。

还别嫌简陋,说实话,这规格可着实的不低。

因为这黄土平台,其实就是老年间,被所有跤手视为圣地的“跤坛”。按跤行里的老规矩,一般切磋过手,都得在跤坑里,也只有正儿八经的比赛,才允许上坛呢。

就这样,赛场一切准备就绪。京城跤行里,只要住在附近,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大多都提前接到了“错腿冯”给下的帖子。于是在9月29日当天,从大清早儿起,陆陆续续地就有人来了。

到半上午的时候,法源寺内已经聚集起了小百号人。岁数大的,已是鬓发灰白,岁数小的也有二十余岁。

要说这些人的背景来历,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他们中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身受天桥双杰“沈三”、“宝三”传过跤艺,或与之一起撂过地儿、讨生活的南城跤手。

而另外人数较少的一支子,则是当年威震南城的牛街三“宝”(即“神跤”闪德宝、“摔死人”尹贵宝、“败中取胜有一脚”唐宝,此三人皆为善扑营扑户),和能与牤牛角力的“钱逮子”、有“铁钩子”之称的钱三,这些回族知名跤手的徒子徒孙了。

要知道,牛街地区作为回民聚集地,掼跤之风的兴盛远比天桥地区要早。乃至清末民初时,还保持着常年在东南西北四个跤场练习跤艺的习惯。

像西场,设在老君地或双井一带。东场,设在教子胡同。南场,设在万寿西宫。北场,则设在广安市场西门。

以上这些跤场,除了东、西场各自独立,只容回民参与之外,其余南、北场任人出入,谁都可以参加。

因此来南、北场的跤手除了回民,也有附近和天桥地区的满、汉族跤手。他们通过竞技,共同进步。时间一长,彼此也就积累下来比较深厚的友情。

所以无论从哪儿来说,“错腿冯”和今天来的任何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交情,再加上有许多人确实多年不见,彼此就显得更为亲热。

为此,他特意候在寺院门口,来一位,见一回礼。别管是谁,他都郑重其事地给人作个揖,感谢人家能给他这个面子。

玉爷和这些人不是一脉,又与跤行隔绝已久,自然无相熟的朋友。他便由马教练伺候着,歇在山门后的椅子上喝茶。不过,他从山门后头看着“错腿冯”容光焕发与人寒暄的样子,也不免受其情绪影响。

忽然之间,他竟恍如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开跤馆的场面。

那一天同样是这么热闹。

宛八爷、瑞五爷、乌尔衮、闪德宝、图三……还有刘伯谦和李尧臣,这些相熟的好朋友、老大哥都来了。

每个人也是这么拱手抱拳,说着吉祥话,向他笑着……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俩孩子,他们现在既没有“错腿冯”的忙碌,也感受不到玉爷的伤感。但他们也没闲着,每个人嘴里都正叼着个豆沙馅的黄米炸糕,在天王殿前看热闹呢。

敢情这帮老天桥的掼跤艺人们老见不着面,这一旦聚在一块儿,情绪就有点搂不住了。

他们或是找着相熟的老手,按当年的套路摔起了有“武相声”之称的“花跤”(行话,带表演性质的假跤)。或是练起棒子,耍起了石锁,以显示自己仍然老当益壮。

甚至还有一个年逾花甲的老爷子,还插好中幡上了场,“哗啦”、“哗啦”地耍了起来。

一会儿一招儿“霸王举鼎”,一会儿一式“二郎担山”,一会儿让幡子落到背后,来个“苏秦背剑”。一会又用下颚接住,来了个“太公钓鱼”。硕大的中幡在他手里,简直像家里的晾衣杆,任他摆弄不说,都耍出花儿来了。

而整个天王殿前,也仿若时光倒转,呈现出一派民国初年,老天桥跤场的繁荣旧景。让洪衍武和陈力泉的脑袋,简直像拨浪鼓似的一刻不停地左转右转,都不知看哪儿好了。

至于这两个孩子嘴里的炸糕,那是玉爷大早上特意带他们去牛街买的。

这本来是老爷子一片爱徒之心,为的是让他们上跤坛时好有充足的热量来应付对手。但可气的是,洪衍武这小子非但有一丝感激师恩的表示,反而贪心不足。

这小子在买炸糕时居然翻着大眼珠子,厚颜无耻地埋怨玉爷抠门。直说“少了,我得吃仨,一个不够塞牙缝儿的”。

结果,他如此坦诚的“美德”,不但当场换回玉爷的抬腿一脚。还额外饶来了老爷子的一句骂。

“臭小子,你还有功啦?臭美!你今儿要丢我的人,我让你怎么吃的,怎么给我吐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