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二卷 大风 第四章 棋局(四)

明 第二卷 大风 第四章 棋局(四)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秋风从江面上吹来,涤荡去金陵积聚了一个夏天的暑气。金黄色的桂花伴着缕缕幽香绽放在枝头,大街小巷的人家里,又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打月饼声。

八月,半夜里再听不见锦衣卫们的砸门声,百姓们终日提着的心也慢慢的落回肚子里。听在衙门当差的消息灵通人士说,皇帝停止了谋反案的深入追究,把案子交给了太子主持审理。这太子是有名的宽厚人,现在已经有被证实无辜的官员从监狱里放了回来,一家人死里逃生,悲喜交集,这谢恩的头还是要磕的,虽然本身就是被冤枉。

朱元璋这几天心情出奇的好,高丽那边,虽然李成桂立誓,宁可赔上高丽王的性命也要驱逐明寇,但大明军队已经陆续开到了岛上,由不得李成桂为首的勤王人马不服,和议么,就交给常茂和曹振他们去处理吧,这两人一个粗中有细,一个心思慎密,红脸白脸唱和,出不了什么大错。再者说弹丸之地,自己犯不上花太多心思,反正开始也没想把高丽给彻底灭了,曹振奏折上说得好,留着高丽王国,还能给大明收收税,把把大门,无论将来高丽国谁当王,终归要年年纳供。要是灭了高丽国,不但税收不上来,高丽百姓天天造反,还得派兵守着。

朕的武功现在可和唐太宗了有一比了吧,他们父子两人花了二十多年才把高丽平了,朕不过两年的时间。想到这些,朱元璋有些志得意满。如画江山,如画江山,终究有一日朕要把你完全握在手里,踏在脚下。

趁着父亲高兴,太子朱棣递上了麾下一些文武的奏章,这些人都是去年请命随军的朝中大臣子侄。因为出征在外,他们自身并没有受到家族牵连。听说父辈们的事后,一同上表陈情,愿意用自己的微末功劳换家人一条活命。朱元璋看罢,未置可否。朱棣也就尽量给无辜被牵连进来的大臣洗清冤枉,连同和胡维庸平日走得近的人也没有急着定罪。

祈求远征高丽的水师快快获胜吧,有太子这样仁厚的人主持,让官员的家属们多少燃起了些求生的希望。真的平了高丽,皇上照例应该大赦天下的。那个能打仗的武侯爷,不去讨伐高丽,偏偏把刀尖对着国内,真不是东西。

被很多人暗中诋毁的武安国可没空听这些流言,他的精力全集中在自己的婚礼筹备上。自从订下了婚事,刘凌就有意的避开了武安国,毕竟女儿家,不能因终日面对自己的未婚夫给人留下话柄。连日来,她或在徐达家里,或被马皇后招进宫中,二人见面反而比没有婚约时少。武安国道她怕羞,也不去闹她,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风俗,没有必要连这么几天都等不得。谁也没有发现,在面对武安国兴高采烈的背影时,刘凌的眼中,有一抹越来越浓的哀愁。

军中事务,武安国都交给周衡、林火风来处理,自己一心放在如何修饰新赐的宅邸上。刘凌虽然不挑剔,但也是锦衣玉食长大,和自己在一起不能让她吃了苦。在京城的北平各商家分号听说武侯家有喜事,一边快速把消息传回北平,一边急巴巴地把各种装饰物品、家具、衣物送上门来。、害得武安国整天觉得自己像个贪官似的,派人挨家去送还礼品,告诉大家需要时会上门购买,临了还得危胁一句,“天子脚下,不要坏了武大人的名声”,才把这些商家的送礼风潮止住。但杨家、张五家和几个平素交好的,还是传信说一定要专程赶来道贺。

准备结婚倒不费他太多力气,有圣旨在那摆着,李善长自然要从宽花钱,反正这两年国库也日渐充盈,不需要省钱。况且武安国家中的诸多新鲜玩意也让老太师长见识,水炉子,自来水这些东西京城富贵之家基本已经普及,但北平诸多新鲜玩意有些还没传过来,比如这张给新娘子预备的梳妆台,是北平杨家特地用快船送来的,上面那块镜子居然不是铜的,但明显比铜镜清晰,照出的人影也因没有铜色而显得白净。听送货的伙计说这是今年夏天才风靡北平的,开始是将熔化的锡水倒在玻璃上,用一根细细的滚筒将锡水碾成均匀的薄薄的一层,但是效果不好,容易掉。现在已经不是用锡了,里面加了特别的料,除了发明者和杨家的工厂,谁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梳妆台据说贵得惊人,上面的镜子卖给往来商人时的价钱是一万两,还供不应求,订货的人把各个客栈都住满了,排队等货。我的天,饶是见多识广,李善长听到这个价钱也要吸口凉气,早听说北平富甲天下,看来此言不虚也,每年光卖这镜子,就多少钱那。不过他更感兴趣的是北平送来的酒,那看着红红的葡萄酒入口有些甜味,让人喝了还想喝,特别是放到水晶琉璃杯里边,中秋对着月色,也该和家人好好坐坐,品品这葡萄美酒了。(酒徒注:正史,早期玻璃镜子,16世纪威尼斯的卡达尔兄弟发明,玻璃背面放上锡箔,然后再把水银倒在锡箔上。这样,水银能够慢慢地溶解锡,形成一层薄薄的锡和水银合金,制成的玻璃镜子反光能力强,而且涂料不容易脱落。1600年,法兰西王后美迪奇结婚时,最贵重的礼物是威尼斯国王送的一面书本大小的镜子,价值高达15万金法郎。)

于借机蹭酒的李善长不同,沐英这些天没事也向武安国家里跑,每天和他讨教如何使用新式武器,如何训练士兵。经过这段时间比较,沐英发现自己训练出的士兵虽然勇猛,但和震北军比起来,就是差着那么一点儿气势,一点儿自信,一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武安国倒不藏私,带着一点内疚,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和一年多的心得完全介绍给了沐英,本来历史上火铳三排连放打法就是沐英的原创,在武安国心里,这回算连本带利物归原主。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给士兵以尊重,如果人人都以从军为耻,自然不会有士气。就像当年宋朝需要给士兵脸上刺字来预防逃兵,空有百万军队,每战必丧城失地。尊重你的部下,多站在他的角度上想想,自然能找到最合适的沟通方法。”

“其次要赏罚分明,不得偏私。没有人愿意做胆小鬼,但如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自然没有人去奋勇杀敌”。

“置于死地而后生,那是赌徒的做法,万不得以时偶尔用一次可以,不可作为正道,我认为一个好的将军必须在战斗前为士兵考虑好退路,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士兵活着回来,而不是等着给他们收尸。人,毕竟不是册子上的数据,随便就可以抹掉。火器与刀矛武装起来的士兵最大区别在于训练,给士兵一把火铳而不训练他,无异于让他上前送死。”

“注意你的后勤,没有后勤的军队战斗力不会持续七天以上。不要过分使用你的力量,再强大的军队也有疲惫的时候,这点沐兄比我经验更多,敌人往往会拣你最衰弱时向你发动攻击……。”

沐英静静地听着,眼中的目光渐渐接近于崇拜。以前在他们这些宿将眼中,多多少少地认为震北军不过是凭着火器精良,炮弹充足。现在看来,这些推断都是错的。眼前这位武将军可能不擅长临敌机变,不善长局部战术的纠缠,但在战略上绝对不是庸手。能得到士兵拥戴,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将军,绝对是个帅才。可惜……。

“谨受教,某纵横沙场十余载,大小百余战,素不服人,今日得闻武兄高见,才知天外有天”,沐英整顿衣服,恭恭敬敬的给武安国施了个礼。

这反倒让武安国有些不安了,赶紧还礼道:“沐兄何出此言,我不过是凑巧打了两仗,有些心得。沐兄不要笑我班门弄斧就是,岂敢受沐兄之礼,这仗如果让给沐兄打,估计会更精彩些”。

不是武安国拍马屁,沐英在军旅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如何谋划,如何指挥,受到的军事教育比他这半路出家之人不知多出多少倍。武安国认为自己仅仅比这时代的人多出的是数百年的见识,如果指挥同样的军队,恐怕自己连最不爱动脑子的常茂都打不过。

“武兄不必过谦,以武兄大才,留在京城,恐怕太委屈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沐英借着口茶,把后边的话咽回肚子里。

“我本来是个草民,做这么大的官,早知足了。沐兄将来的空间广阔,到时我还要为沐兄喝彩呢”。武安国以为沐英是为朱元璋目前把自己留在京城里而鸣不平。“再说,辽东短时间内已经不会有战事,我倒想好好歇歇”。

看着这个老实人,沐英不忍再兜圈子,放下茶杯,苦笑了一下说:“难道还没人提醒武兄么”?

“什么事,侯爷不妨直说”?武安国觉得好生奇怪,这几天徐达也好,李善长也好,好像都藏着什么心事,和自己说话遮遮掩掩的。自己一直以为是婚事哪块不合这里的习惯,现在看来另有蹊跷。

“也罢,坏人让我来当吧,谁让我是当今圣上的义子呢”,沐英自言自语地嘀咕了几句,终于说出了实情。

按本朝律法,驸马不得领兵,既然刘凌已经被马皇后收为义女,武安国婚后就是驸马都尉,做个幕僚可以,但永远不能再执掌兵权。所以武安国必须在成婚前上本请求交还兵权,如果皇上挽留,也要坚辞。这是开国时定下的规矩,本来大家都以为武安国知道,即使不知道,军中的谋士也应该告诉他。结果震北军参谋都在辽东,周衡等新近提拔的武将,对朝中规矩懂得比武安国还少。

武安国沉默半晌,看看沐英,淡淡的问了一句:“皇上等我这份奏折已经等得很急了吧”?

“不,不,武兄别误会,我不是替父皇来传信的”,沐英没想到武安国半天憋出这么一句,当即面红过耳,仓促解释。“我只是见无人提醒武兄,怕武兄落给御史口实,父皇的意思,我也不太明白,按理说他不应把武兄这样的帅才放在朝中的”。

武安国笑了笑,摇摇头制止了沐英的解释,给沐英赔个礼,抱歉自己说话口无遮拦。

沐英越发不安,试探地问:“如果武兄愿意在驰骋疆场,不妨上书给皇上,不掌军权,仅仅到军中做个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是好的,我的新军中也缺乏这样的帮手,武兄如果不嫌委屈,日后倒可以试试把你要过来”。

“多谢沐兄美意,我想,有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也不错,沐兄不会想我刚成亲就随你上战场吧”。武安国用玩笑拒绝了沐英,他终于理解了同为徐达之子,徐增寿可以帅军纵横疆场,而徐辉祖却只能在太子门下做个文职的原因。去年徐辉祖荒唐的抢船出海行为,包含了多少无奈。辉祖也是驸马啊,一个看似荣耀的婚姻,掩盖了多少才华不得施展的郁闷。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秉性,知道自己注重法理,所以才会借这种手段夺自己军权。任何人不会说老朱不念自己的功劳,任何人不会指责老朱无容人之量。一份人人求之不得的荣耀,轻轻巧巧地把自己置入毂中。无论朱元璋是否授意,给自己传话的最合适人选显然是沐英,因为只有他身后的三万新军可以与震北军抗衡。想到这里,武安国猛然发现,自己空多出无数现代知识,在中国数千年的权谋面前,自己和自己的现代知识不堪一击。

现在他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凌眼底总是有淡淡的哀愁闪过,爱自己,但又不愿见自己在朝中郁郁终日。愿意陪伴自己共渡一生,但又不愿意扯自己离开原来的土壤。凌,你又何必多虑,所谓如画江山,所谓辉煌岁月,没有你,又怎有半分颜色!在原来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一份挚爱,所以在这个世界里才更懂得珍惜。武安国愣愣的想着,两个世界,两个身影逐渐重合在一起。也许在这个世界自己什么都不懂,但自己比原来更懂得什么是爱。

就在江南绚丽的秋季,武安国的婚礼如期举行。宾客散尽,他用温暖的语言告诉了刘凌自己对这份婚姻的珍惜。刘凌拉着他的大手,掀开了头上的红绸,不同的时代,对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彼此的目光却告诉对方,此后可以一同面对世间风波。这种目光,千古不曾改变。这种幸福,也是古今相同。

武安国辞去了震北军的职务,完成使命的震北军在周衡和林风火带下返回辽东。京城的禁军重新组建,军官全是在军校表现优异的后起之秀,皇宫的侍卫也由李文忠在其中重新选拔编组。内地的卫所开始大规模裁撤,军队淘汰掉老弱,集中到东北、西北、西南等重镇去按震北军的模式重组,中下级军官必须在军校培训过才能到任,军官的称呼也不再依蒙古惯例,改为震北军的军、师、团、营、连、排、班制,旅作为独立的特殊战斗单位,用在斥候和后勤部队的建制中。朱元璋在嘉奖震北军功绩时,特地给燕王下旨,让他推荐辽东战役中的有功者为将,到各重镇中协助沐英、冯胜、蓝玉等“老将”训练新军,以待战机,一统天下。

“佩服,佩服”!,一个多月后,新婚的武安国收到曹振的贺信和其对高丽的议和结果,拥着如花美眷,拍案赞叹。此时刘凌已经褪去羞颜,幸福地依偎在武安国宽阔的怀里。

高丽本土战事从开始到结束,如同一幕排练好的演出,有**,有辉煌,慷慨激昂的勇士,有卑微懦弱的国君。直到落幕时刻,一直精彩。大明得到了起初就要得到的补偿,高丽人发现了他们民族最大的英雄。

七月,常茂、曹振率军登陆,穿着高丽人的衣服,打着高丽人的旗号,协裹着误入军队的土著,迅速扑向松城。当都城还在梦中时,明军已经接管了所有城门,包围了皇宫。留守的两万多高丽军都是些老弱,根本不是大明战士的对手。悍将李尧带着部下,遇上敢反抗者就是一顿手雷,无数民居毁于爆炸燃起的大火,浓烟远在数十里外都能看见。

高丽国王在睡梦中被爆炸声惊醒,在内宫侍卫的支撑下,勉强爬上城楼。看到下面黑压压的军队,当即昏了过去。几个死硬的禁军首领还想凭宫墙抵抗,常茂用轻型火炮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几声呼啸过后,角楼塌在一旁。

点燃一柱香,常茂让侍卫们唤醒高丽国王,在一柱香时间内,选择是以身殉国,还是下来谈谈和议。北平的手钟秒针刚转了七、八个圈,王宫的城门大开,高丽王捧着大印、百官名册和户籍跪到了城门口。

第二天,高丽王传诏各地,宣布归顺大明管辖,命令各地大臣封存府库,等待大明接收。王都内,朱二先生拿着名册,挨家挨户“拜访”达官显贵,“请”他们到军中议事。几个有气节的大臣闭门不纳,经不起李尧、杨振羽的反复“劝说”,戴着镣铐上了邀请的轿子。数日天后,李成桂收到弟弟带来的父亲亲笔写的劝降信,劝他顺应天意,归顺大明。成桂当场扯书,亲手斩其弟于帐下,回师勤王。崔莹以高丽王性命为由拦阻,被成桂枭首,号令全军。

成桂分士兵五万,凭地形拖延汤和,自率十五万大军星夜回师。传徼各地,起兵勤王,破家卫国。各地闻徼,义兵大起,公推成桂为帅。成桂致信曹振曰:将军杀一王,高丽立一王,头可断,义不可折。开出议和条件,不割寸土,可称臣不可亡国。否则,高丽宁愿战致最后一个男人倒下。

曹振率五千士卒道迎成桂,激战三日,勤王之师未能前进半步,引兵后退,曹振兵少,亦不敢追。双方相持数日,大明援军陆续从海上开到,各地士绅亦劝成桂救高丽王性命,成桂不得以,复致信曹振议和。

九月,和议成,高丽向明称臣,岁岁进贡。归还大明辽东故土,双方以鸭绿江为界。高丽无端占辽东八年,共赔偿大明地租两千万两,一次支付八百万,其余连本带利分十二年还清,年息一厘。高丽王与众大臣由高丽国库出资赎回,计白银四十万两。高丽各沿海港口,大明舰船此后皆可随意停泊补给。济州岛租给大明水师剿匪,年租金白银四千两,从高丽欠款中扣除。

具体赔偿金额皆出自朱二之手,其家为茶叶商人,自幼深得商业精髓,漫天要价,着地还钱,气得高丽和谈大臣暴跳如雷。或劝朱二不为己甚,以免污其声名,朱二曰:“损我一人声名,换汉家百年盛世,值”!

九月底,常茂与曹振押着高丽赔款,“告别”高丽各位高官,浩浩荡荡地离开高丽王都。李成桂带领义军回京,见王都破败,府库一空,大臣之家无隔夜之资,大恸。君臣抱头痛哭一番,决定迁王都于平壤。平壤乃李家势力范围,此后高丽王终日忐忑,尚不如在曹振军中,这是后话,咱暂且不提。

再说高丽百姓,经此国难,皆服成桂英武,怨其王软弱,民心渐向李家。

“我说朱二,你别算了,算来算去你也没算过李成桂这小子”,定远舰上,常茂对着正在指挥人员核实到手物资帐单的朱二先生说道。“他***,老常现在才明白过来,姓李的这小子打开始就没想和我们动真葛的,什么他妈的义不可折,什么不割寸土,根本就是扯淡。辽东本来就到了我们手里,他想拿也拿不回去。国库银两不是他家的,给我们多少李家也没损失,用他弟弟的一颗脑袋,换了三千里江山,瞧瞧,这才是真正的买卖人家”。

闻此言,曹振等人面面相觑。到此终于明白,在某些人的眼中,忠诚、道义、亲情乃至国家、不过是一颗随时可丢弃的棋子。家族利益,在他们心中才是永恒。

佩服,真的佩服,英雄,大大的英雄。

酒徒注:此段文字初稿,写于央视的《成吉思汗》开播之际,酒徒一直没弄明白,杀了数千万人,弄得中国十室九空,把汉人当作四等人的大刽子手,怎么就成了全中国的民族英雄。酒徒以为,对于其家族,成吉思汗是英雄,对于全体中国人,其不过是个屠夫。酒徒一直认为,过去的蒙古人做的事情不需要现代的蒙古人为其负责,但这样的一个杀人者绝不值得被歌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