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 第五章 经济

明 第五章 经济

作者:丹东大米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3:41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向县令郭璞说起欲买县城街尽头那块荒地办学之事,郭璞自然十分赞成。那块荒地本是一个蒙古军的校场,有百余亩大小,荒废了多年,堆满了垃圾。所以很低的做了官价,卖给了武安国。

武安国又让李善平去买校场周围的房屋,那些房屋的主人见有人愿意买垃圾堆旁边的房子,出价还非常合理,乐不得卖出。拿了银子到别处另买新居去了。花了不到十两黄金,已经把周边房屋统统买下。明朝立国之初,国库空虚,官府中人买东西,多用宝钞(纸币),在百姓眼中,和抢劫差不多。现在师爷用黄金交易,那些屋主自然愿意,所以手续也简单了许多。

武安国又让张正心和王捕头骑马回一趟匠户营,向杨老汉买一架大风车,顺便画了图纸让张五哥给铸一批奇型怪状的铁管,一并送过来。通知众弟子等农闲时,便可来免费上学,食宿师父都包了。然后出钱请人清理垃圾,装修房子,忙了个不亦乐乎。

县里士绅听说新来的武典史居然卖了虎皮办义学,十分感动,也纷纷捐资,竟凑了千余两银子。武安国让李善平一一记帐,权当做股份,以便将来分红。李善平不知义学如何挣钱,也不知武兄弟口中的开发公司是怎么回事,只是早已习惯了武安国的惊人之举,当下一一照做。唯一不开心的是武安国让他带着几个聘来的二掌柜,主管一切财务事宜。好像怕把他累坏了似的,十分见外。直到武安国说公司会越做越大,到时难免有用人之处,所以要从头培养,才觉得心里舒坦了。

钱多好办事,月余光景,一切已准备停当。校场中间用青石铺了路,把土地隔成每块半亩大小,除了留做操场和开发用地外,每片土地上都移来了树,种了花草,放了假山、石桌、石凳之类。校场正中打了口井,用风车把水吸上来,吸到藏在风车基座的水箱中,那水箱底部连着管子,一直连到井边的鱼塘里。几柱清水水从藏在鱼塘底部的管口喷出老高,飞花碎玉般落下。一处荒地,竟被武安国转眼间改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学堂就设在花园边上,请了先生,分班教孩子们读书、练武。孩子入学免费,食宿自理,家远的孩子还可以租学校的房子住,价格也是极低。一些年轻的秀才也可以在此读书,以教蒙童代替房租。匠户营赶来的弟子的食宿则由武安国自己掏钱。学校不仅开孔孟之道,而且开了数学、地理,本来武安国还想开其他课程,但居然在整个北平府都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只好悻悻作罢。

此后每天早上,朗朗读书声便从学校传出,伴着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恍如人间仙境。

学校没有设围墙,很多有钱的士绅平日里便到这花园里吟诗赏景。渐渐竟有人从外地赶来看风景。学校周围房价早已一日三涨,是武安国收购时的数十倍。武安国把多余的房子统统当店铺租了出去,如果学校规模不扩大,光租金已经够维持。况且还有新盖的房子做学校的基金。那些建在开发用地上的房子正在打地基,一概用麻布围着,学生上课时不准开工,进展缓慢,尽管如此,新房子的定金已经濒临天价。

择日,武安国在酒楼请了捐资的众乡绅,按当时出资比例,把余下未竣工的房子给他们分了。众差役因为没少帮忙张罗,也都分到一点红利。众人没想到捐出的钱竟然能有双倍的回报,对武安国更是刮目相看。机灵的就偷偷塞给差役们红包,烦劳他们发现武安国再有什么花样,提醒一下,以便搭车发财。把众弟兄们乐得眉开眼笑,心想典史大人哪是转世玄武,分明是转世的赵公元帅吗。

县令郭璞没想到武典史还有这点石成金的本事,拉着武安国不住讨教。武安国给他讲了半天,郭璞也没农明白荒地怎么会变得这么值钱。武安国心想,这二十一世纪炒地皮的本事,你们明朝人怎么能明白。也不多言,只是送给郭璞一成股本和几处房产作为礼物,郭璞坚决不要。最后还是李善平调节说,让郭璞收了,为将来打点上司以“和民间争利”为借口,生事之用。

待到一切忙完,已经过了中秋。衙门里开始忙碌着购买准备过冬的木炭。李善平也来请示武安国学校里用木炭还是泥炭(煤)取暖,买火盆等事宜。木炭较贵,泥炭便宜,但是烟大,一般只有贫苦人家才用。

武安国略一沉吟,告诉李善平多备泥炭。让张正心再回家一趟,把五哥和手艺好的铁匠找来,说是要在城里开铁匠铺。张五哥早就盼着这天,收拾了家伙,连夜带了一伙人赶路。

等五哥人到了,武安国的图纸也准备好了,五哥拿出一包银子,却是木匠铺给武、李二位的分红。听五哥说,木匠铺分外红火,匠户营现在已经成了大集,每天都有不少客商光顾。杨宏毅这孩子有出息,按武安国的指点把水车等物品的好处都编成了民谣,现在很多客商都会哼几句,所以铺子越做越大,已经开始雇帮工。杨铁柱现在自己做了设计了,很多雕花木器都出自他的脑袋,非常受欢迎。

铁匠铺择日开张。这次照旧是每人都有股份,武安国出了资金,占了股份的4成,给李善平、郭璞各留了半成,张五哥等人均分了其余股份。第一件产品是取暖用的炉子,武安国在山西参观乔家大院时,曾见过乔家从德国买回来的炉子。虽然是19世纪的产品,但学过机械设计的他一看就造型就知道比国内21世纪一些小镇上的产品还强上几分。这次照猫画虎做了图纸,让五哥他们做上一批。

炉子很是简单,自然难不住五哥这些巧匠,只是烟囱非常难做,那时代没有白铁皮,烟筒要用铁块一点点敲出来,好在武安国做得是半壁炉式设计,只要很短的烟囱就连到了墙上,烟道主要在墙内。

几天光景,铁匠铺做了就做了一批炉子出来,却全被学校给收购了,供教室和宿舍使用。天还未冷到取暖季节,学生们已经按耐不住好奇,纷纷学着把炉子点上了,结果教室里热得几乎待不住人,弄得好几个学生都得了伤风(感冒)。

第二批炉子出来,这回全部被县衙给买了去,六房各安一个(明代县里设兵、刑、户、礼、吏(学?)、工等六房,对应国家六部,归县丞统管,没有县丞的小县则由典史管辖,六扇门这个词就出自此典故)。大堂(明代刑事用)和二堂(明代民事用)都安了特制大号的。县中士绅有想尝鲜的,只好等第三批了。把差役们热得在屋中穿不住厚衣服,不住的叫打杂的少添煤。

待到第三批出来,铁匠铺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精明的商人一次就买走十几个,加了一倍的价钱脱手,居然也被一抢而空。毕竟用泥炭一冬省下的钱够买三四个炉子的。害的张五哥不断给铁匠铺招帮工不说,还得雇人维持秩序,每个排队的人限买一个。武安国不管铁匠铺具体操作,但规定每天只能让帮工工作四个时辰(8小时),超过则必须领给加钱。心疼的股东们直冒汗,但拗不过他,只得依了。帮工们感谢他体贴,上班时更加卖力气,每天出得活反比平时多了。

那年冬天是铁匠们最开心的时刻,每天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有白花花的银子进来。除了炉子,武安国设计的其他东西也倍受青睐。每样东西,武安国都让铁匠们在醒目处,打上个名字,武安国叫这东西为商标,但铁匠们私下都叫这东西为牌子。据行商们说,这里出的张五哥牌剪子,还有中间加了水层的炭熨斗,已经销到泉州去了。那边也有人做此类东西,但是客人们还是只认这怀柔县的张五的牌子,乐得五哥只咧嘴。等到快过年的时候,每个铁匠的口袋赚得都鼓鼓的。一辈子都没赚过这么多钱啊,五哥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是在做梦,手指头隔几天就自己咬一下,看看疼不疼。

中原人最在乎过年,铁匠们告了几天假,带着赚来的银子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不到半个月就转了回来,支起火炉继续叮叮当当的赚银子。五哥等人趁过年的时候把家里的地都租给了附近不会手艺的人家,自己决定一心做手艺了。很快,怀柔地区的生铁便出现了短缺,虽然铁价涨了,铁匠铺仍然有的赚,只是让众铁匠有些不开心。

所以过完春节,张五哥就央武安国想办法向县令大人申请一个开炼铁炉的文凭。明朝盐铁属国家专利,铁炉只有官府批准才能开。武安国自己是学冶金的,正有此意,便应了下来。郭璞自从武安国来了后,因为县上的税收几乎翻倍,跟上面非常好交差,已经被上司表扬了几次,心情正好,很快答批复了,并自己掏了五百两银子入股。

这次怀柔县附近本来就产铁矿,武安国心想既然做,就做个大的。索性做了预算,开了铁厂,以每股十两银子为限,招众乡绅和差役们入股。这怀柔县被辽,金,蒙古统治多年,乡绅们脑子里从来就不觉得铜臭。加上众人自从上次炒地皮事件后,早就把武安国看成了赵公元帅,这些日子正感叹没机会跟着铁匠铺发财,见武安国招人入股,十分踊跃。张五哥、杨老汉等人几乎是倾家入股,带头作用非常明显,很快就筹得了4万多两现银。

这回操作起来颇费周折,光是选地址就选了十来天。最后找了城外河边,在平时水流湍急处做了炉址。炉砖要找砖窑定做的,中间加入用煤石等物,用煤做炭烧制。武安国叫这砖为耐火砖,众人也不懂。只是凭着对他的信任,盲目去做了。

这铁炉也是武安国自己设计,竖炉有六人多高,椭圆型,十围之粗,用耐火砖砌成。烟囱更是高耸入云。旁边的炉子稍小,是躺着的,武安国叫它平炉,这个和竖炉不同,是铁匠们从来没见过的结构,中间用耐火砖砌了砖格,武安国叫它的蓄热室。两个炉子都设计用一对水车鼓风。烟囱处还用生铁做了抽烟机(引风机,村民们不知道,都叫它抽烟机),也是用水车带动。平炉的铸槽边还设了水塔,用机关控制水的快慢,用来冷却铁水,这两个炉子,几乎雇了全县的闲人来帮忙。武安国工钱给的多,大家也愿意干。尽管如此,也到了盛夏,才能完工。

这段时间武安国交给了五哥烧泥炭为焦炭的办法,让他们带人去做,铁匠铺的活基本上都交给张家正文打理,配了个李善平培养的帐房先生辅佐,小伙子手巧心细,倒也没出什么差错。

终于等到高炉完工,择了吉日,拜了各路神仙。一层层的铁矿和焦碳合着石头放了下去,一声点火,登时红光满眼。滚滚浓烟从烟囱直冲蓝天。张五哥等人都知道一份烟囱一份火的道理,看武安国这个竖炉烟囱,里面估计即使是大罗金仙也能炼化。武安国等火稳了,就带着他们绕着炉边的旋梯,到火孔旁观火,那炉子是负压设计,不必担心火烧出来。五哥等人不知,小心奕奕的*近了,一点点挪过去看,半晌发觉没妨碍,才仔细观察火候。这些人做了半辈子铁匠,一看就知道火候是否到了。

第二天随着五哥一声出炉,伙计们开动机关,铁水滚滚而出,登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匠们纵是打了半辈子铁,也没见过此等壮观景象。这一炉,竟出了5000多斤生铁。

武安国伙计们把铁水引入铸槽中,铸成铁块,一半卖给了铁匠铺。另一半推入了平炉。却不让焦碳直接和生铁混了,而是分为两层。一声起火,风急火猛。这次炼了足足三天三夜,等到第四天,张五等人知道到了关键时刻,围着观火孔不住向里面张望。见里面铁水沸腾。有一层热风从铁水上吹过,竟吹起耀眼的波光。武安国没办法向他们解释什么是珠光体,什么是奥氏体,只是不断叮嘱大家看好的铁水颜色,不同温度颜色不同,出来的钢质量也各异。

第四日正午,开炉放钢,钢水刚流入铸槽中,武安国立即下令放水,两股不同速度水流进入了不同的铸槽,水汽弥漫,让众人如坠云雾。须臾钢水冷了,早有人跳到跟前,把钢锭一块块抬上。众铁匠早已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匠人们世代相传的都是炒铁为钢,或灌铁为钢,得一块好钢,要千锤百炼才行。这直接把生铁炼成钢,还是平生第一次看见。抱着钢锭,有人已经激动得哭出声来。

整个夏天,武安国都是在高炉边度过。郭璞知道他忙,也不用公务来烦他。众差役们第一次知道还有不刮地皮的捞钱方法,恨不得把武安国给供起来天天膜拜。县里的闲人基本上被钢厂吸收光了,四个时辰一班,五班三倒工作,累得没人有时间生事。投资早已收回,各道工序的匠人也都培养出来了,五哥被武安国人命为钢厂大掌柜,主管全部事宜,他家正武天生了铁匠的灵性,已经可以凭借肉眼辨别出钢水的差别,炼出或软或硬的钢来。那学堂又专门开了冶炼短期班,县上青年子弟,愿意以炼钢谋生者,可以免费到短期班中学习各道工序,毕业后统一到钢厂实习,充实到各个岗位上。工厂旁边就近办了学校,请老师教识字、读书,所有工人都可以在不上班时免费去听。很多股东对此都有疑义,但是在有钱赚的时候,也不愿和武安国争论。“反正就当做善事了”,各股东这么想,“这些苦力命好,遇上武大老爷,不但有钱,而且会生钱,让他们烧高香去吧!”。

钢材大多被铁匠铺收去打了农具和耐磨物品,用钢打出的锄头、铁锹,又轻又快,销路极好。打出的马车轴、销之类,不但结实,而且因为体积比木质的小数倍,还轻了许多,很快普及到各地。武安国一日还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设计了一个简易车床,居然被五哥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给雕琢出来。让他喜出望外。敢紧配了水轮,装在河边,给铁匠们表演压箱绝技。

水车带动车床转了,渐渐有了速度。武安国小心的把用最硬钢材做的,足足让张五掉了三斤肉才完成的刀具装好。挂上档位,车刀飞转,顷刻间把一块熟铁车成了圆柱。换上钻刀,在圆柱上打了孔,用镗刀把孔打光了,用丝刀攻了罗纹,把另一跟铁柱套了罗扣,做了个大学时金属工艺实习的最简产品——锤子。正要给铁匠们讲解,却听见身后鸦雀无声,回头看去,所有围观者早已呆若木鸡,手中的家活掉到了地上也浑然不觉。

那年夏天全怀柔县的水车都换上了钢制齿轮,比木齿轮轻快了许多,也耐用了许多。无数更灵巧的东西都从车床上被做了出来。车床也从一台变成了十余台,分成了车、铣、刨、磨等。怀柔钢,也从此天下闻名。成熟的工人是除读书考取功名外,最时髦的职业。“那李家的孩子能干,在武老爷的工厂里当班头,每月能挣二两银子呢!”职业媒婆给人家姑娘找婆家时首先介绍的就是这些。

武安国的从关帝庙借的大刀,早就被五哥丢还了回去。五哥给武安国从新做了一个,重量一样,但用了五哥自创的旋焊法,匠户营的众铁匠将软钢和高硬钢经千百次锻打,打成一体,打出刀身形状。刀锋处打磨过后,竟呈鸟羽花纹。随手劈去,寻常刀剑应声而断。有好武之人听说了,出重金请中众铁匠给他也这样做一把剑,众铁匠现在在城里都有了千两以上身家,婉言拒绝了。给武安国做,是出于感激,别人吗,在众铁匠心里可能即使皇帝也没有这个资格。

刀柄是用弹性极好的钢管做的,旋在刀身上,不用时按动机关,可以把螺纹拧开。这钢管是武安国在学校旁边开发的新房的副产品。那些新开发的房子都盖成了三层,主梁用的就是钢管。本来想盖得更高,只是找不到可以盖得更高的巧匠。楼里面通了简易自来水。水塔是独立的佛塔状,里面用人力机井把水一层层抽上来,由两个工人负责定时上水。人力机井是武安国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洋井的翻版,压动活塞即可抽水。

“你家装了自来水了吗”。整个北平府的富人们现在攀比的就是这些稀罕物,毕竟这些东西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

“哼,瞧王老爷那个德行,不就是昨天请人给家里装了个水炉子吗,这才数伏,离天冷还早着呢!”

(注:水炉子,土暖气,是21世纪在北方城镇住平房人家常见之物,每家一个微型锅炉,火炉大小,热效率比炉子高,因为烟囱不在屋里,也比较干净,武安国在北方农村长大,有了铁,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

“你还别不服,王老爷那是他侄子王浩在县衙当差,和武老爷交好,有门路才先安的。等冬天,等冬天还轮得上你,去年冬天郭老四家就没买到火炉子,生了火盆,怕人家到家里笑话,脸没地方放,过年请客钱都省了。喝完这壶茶,我得回去问问下人,水炉子给我排到了没有,这帮废物点心,这点活都干不了,我白养了他们”。

“算了吧,孙大掌柜,你给那点钱还算养着人家,我那个远房表侄原来穷得揭不开锅,老上我这打秋风,自从年初跑到武老爷那做帮工,现在,抖起来了。还认了字,见了我人五人六的。有一阵子没来,我去看他,嘿,还做了工头,叫什么班长。现在每月拿这个数,你那几个下人如果你不对他们好点,改天都不干了,跑到怀柔去当什么工人,嗨,工人,这词怎么这么别扭。”

“他们还想当工人儿,有那个命吗,这可不是年初,谁去都要,现在想当工人得在县衙领号排队,家里有田产多的不要,县大老爷说不能误了农时。前两天后边巷子里的汪小个子不是走了路子想去上工,被挡了回来。管事的说了,‘我这辈子没这么顺当的挣过钱,你整这歪的别断我财路。武老爷虽然体贴大家,但规矩也严,都在墙上写着,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清清楚楚。我要从这被赶出去了,将来谁敢用我,再说了,哪里给工钱这么高’”。

“那个武老爷不知什么来路,手段厉害着呢,据说空手打死过老虎,入水斩过蛟龙。教出来的弟子也不容易,说出那些词来,你都没听说过。匠户营老杨家那小子,叫鸿逵的,去年还在我们边上那院里逃难呢,今年当了什么设计员,你看外边那个烧水的快壶没有,就是这小子设计的。火在壶肚子里走,烧水快着呢。他们叫它锅炉。”

“可不是吗,今年咱北平新玩意可不少,前两天府衙里都安上自来水了,据说是郭县令送的。那郭县令上任好几年了,一直不知道孝敬上司,这回也学乖了。唉,光顾和您聊了,我家今天装自来水,我得回去看看,别让我那几个儿子们瞎折腾,把祖屋给折腾倒了,小二,结帐,结帐!”。

笔者目前时间比较紧,有愿意和我合写的吗。我明年4月得考雅思。希望哪位喜欢这个故事的和我一起写。

另外架空小说会有很多破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我们一起把他改好。

第六章简介:第六章笔者写得非常辛苦。明朝大规模的强制移民政策,让怀柔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移民。弹丸小县承受得了这样的压力吗?是任移民们自生自灭,还是吸收他们,郭璞和武安国等人选择了自己的良心。

武安国为了让移民能吃上饭,玩了一次“空手道”。小姜烨第一次出场,手里唯一的财产就是一枝槐树枝。

笔者自述:酒徒,原来有个笔名叫am36,qq也是am36。喜欢读历史,每到遗憾处,掩卷长叹。因此自己杜撰了另一时空中的一段历史。希望大家喜欢。也欢迎转载。酒徒和女友相恋两年,下月女友从国外回来,尽管别人说所有的爱情不会悲剧的结尾,但酒徒不知这段爱情的最终结果到底会如何,没有把握。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下个月21号请为我祝福。我将在那天寻找人生一段经历的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