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调整编制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九十七章 调整编制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他杨震的本事的确高强,这一点他深信不疑.如果没有能力,也不会在日军重兵囤积的东北搞出这么大一块天地来。但他杨震也不是神仙,总不能一分钱不要的情况之下,再搞出几个大型工厂吧。就算美国人答应给设备,但是总不能全部都是白给的吧。

而且他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这些设备,绝对不会增加东北的财政负担。在建设这几个工厂,东北只需要负担基建费用就完全可以了。至于所需的工业设备,保证不再用东北财政负担一分钱的经费。难道他真的有那个本事,空手能变出一大堆工业设备来?

当初杨震信誓旦旦拍着胸脯,让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实在很难相信他可以从哪里搞来那么多工厂的设备。毕竟杨震是人,他不是神仙。况且就是神仙,也不可能一下子变出那么多的机器设备来。但在杨震的保证之下,他也只能半信半疑的接受。

事实证明,杨震承诺的事情还真的就做到了。不仅从美国人手中搞来了大批的工业设备,基本上抢在美国人在对东北实施封锁之前,部分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还横扫日本工业系统,将日本人的工业用设备,抢回来一半还带拐弯的。

佳木斯的第二特钢厂第二期工程,使用的那台一万五千吨的水压机,以及三台七十吨的酸性平炉。就是日本人为了建造大和舰,花费了高昂代价专门从德国进口的。四零年的一千万美金进口这几部设备,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第二重型机器厂使用的几部三千吨级的模锻液压机,也都是从日本人各个工厂搞来的。再加上之前丰收者计划抢回来的那些工业设备,以及从美国人手中搞来的工业设备,这些工厂的兴建和扩容的时候,还真的除了基建费之外,没有花费东北财政一分钱。

不仅没有花费一分钱,还利用从日本拆卸回来的设备,将南满工业区被他搞得元气大伤的那些企业,短时间之内基本上都恢复了生产。鞍钢和本钢,甚至产能翻了不止一番。尤其是抚顺铝厂,依靠日本的设备和日本的技术人员,直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铝厂。

只是这件事情杨震的确是做到了,却做得很是惊天动地,搞的中央很是被动。但他的厚脸皮和毫无顾忌,尽管被骂的很惨。也真的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节省了大笔的宝贵资金和时间。

而在新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之中,这几年东北搞出的工厂,几乎承担了全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百分之七十装备的制造。节省了大笔宝贵的外汇,以及最重要的时间。除了从苏联进口了两个航空工厂,一个造船厂之外,在建设的初期所有设备的需要,基本上都是依托国内。

不过不管当初杨震的保证能不能够兑现,但是至少在齐齐哈尔特钢厂扩建,重型机器厂建设上,还多亏了按照美国专家的方案来。在所有人质疑的眼光之中,所有的动力、管道、运输等设施,甚至厂房等基础设施都预留了相当大的余地。

也正是基础设施已经事先留下了扩容的余地,使得李明瑞从南满打劫来的设备,进厂就可以安装,基本上用不到在搞什么基建。最多也就是管线的接口,因为口径不同,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如果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来,这些设备即便运到北满,但是因为基建上的问题,真正投入生产至少还得等上两年。那些设备就只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风吹雨淋。随迁过来的工人安置,会更加让人头疼。

节省了最漫长的基建时间,那么投产的速度自然也就相当的快。在一贯的东北效率之下,这些设备从进厂到安装,再到投产的速度相当的快。设备进厂的当月,就基本上完成安装。一个半月之后,所有的管线和动力系统全部连接完毕。

再加上此次丰收者计划抢运出来的工人,原本产量有限的富拉尔基这个专门制造枪炮用钢的特钢厂,在两个月之内的产量就翻了一番。在通化钢厂的设备运抵之后,甚至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翻了几番。

除了镍铬等金属还要依赖外部供应之外,依托已经陆续投产的第一钢铁厂,其生产枪炮用钢的其余所有原材料。已经全部能够自己生产,并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当然炮钢的冶炼,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但是轻武器以及弹药用钢,基本上已经全部解决。

尤其是航空炸弹的需求,不仅满足了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甚至还满足了后来美军参与进来之后,对日轰炸的百分之八十的需要。关内各大战略区的钢铁需求,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满足。正在兴建的集通铁路,所有的钢轨也可以全部立足国内,不在依赖不是很靠谱的美援。

同时军工产业也在这批工人外加三千多部机器设备抵达之后,也在短期之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李明瑞从奉天打劫来的那批枪炮用钢的基础上,在短时间之内满足了抗联扩编之后轻武器装备上的缺口。

重武器的仿制和生产,也大幅度的加快了速度。这批工人抵达之后,当年底就制造出来苏制zls加农炮二百门,一二二榴弹炮七十多门,保证了部队的扩编需要。以及为关内部队炮兵扩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此次会战之后,抗联全部停止了一切的日制轻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武器弹药生产,转向关内部队急需的七点九二子弹,以及抗联自身使用的七点六二毫米弹药的生产。同时加强了六零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的生产。

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苦心经营之下,到抗战结束之前整个东北根据地,已经形成了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特种钢材、重型机器制造,佳木斯军工产业、汽车产业,哈尔滨的飞机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

汤原的钢铁工业基地,已经改名为大庆的萨尔图石油开采和炼化基地。牡丹江的动力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珠河至延寿的化工产业等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以及鸡西、七台河两个特大型煤矿扩建与开采,多宝山铜矿的扩建与开采。

尽管这些工业系统,相当一部分还是军工产业为主。以及因为根据地的面积所限,产品的还是满足战争需要为主。而且因为技术力量眼下还相当的不足,所有的工厂规模都只能算是中等。

但是到四四年底除了部分工业产品规模还不如南满,以及缺乏一些轻工业之外。整个东北根据地内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当初整个北满只有少数的轻工业,以及采矿和伐木等一些工业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很多工业产品,还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暂时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但是整个北满重工业基地已经基本成型。工业制成品的产量,远远超过整个关内国统区的几倍。

军工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让杨震手中的底牌数量多了很多。至少扩编的部队,不用为轻武器的不足而头疼。但相对武器装备来说,杨震最头疼不是武器上的问题,而是兵员补充的问题。

工业发展越迅速,人力缺乏的局面就越严重。在还要保留农村足够从事农业人口,以及部队大量扩编的情况之下,更是感觉人口的数量不足。这次战后补充加扩编,部队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

除了野战部队,铁道、工程等部队,也到了不扩编不行的地步。在需要抢修新京周边铁路线,以及抓紧时间建设集通铁路的情况之下,铁道兵纵队此次一次性就扩编两个师七个团的兵力。再加上还要选派人员去苏联以战带训学习海军,所需的兵员数量就更多。

而且通过此战,杨震也发现了自己部队师一级的部队,编制有些过于庞大和笨重。重武器过多,也限制了部队在复杂地形之下的机动能力。中国不是西欧公路建设本就落后,而且几乎全部为土路的公路质量也相差很远。

重装师的数量过多,严重的限制了部队的在复杂地域的作战能力。所以在与郭炳勋和各个军兵种负责人几经研究之后,杨震下了决心调整部队的编制,尤其是师一级的火力编制。同时对装甲、航空等军兵种的编制,也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此次编制调整,除了正式组建纵队一级的合成指挥部之外,主要是对师一级的编制和武器配备,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手术。减少了重装师的编制,将大部分的师一级编制调整为轻装师。

全军所属部队之中,只保留十八个原来建制的师作为重装师使用。但将其中的山炮营,改为一个德制一零五榴弹炮营。师属炮兵装备两个一二二榴弹炮营,一个七十六毫米加农炮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也就是师属炮兵团改为四营制。

其余的部队将野山炮从三个营,削减为两个营。改为七十五毫米山炮一个营,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一个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增编了两个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连。同时增加了骡马的编制,除了师属汽车连之外,全师改为骡马编制。

团一级火力配置不变,团以下建制部队,营属十二毫米机枪数量增加一挺,新研发的四十毫米榴弹发射枪,每个步兵连增加三个,其余的火力配备标准则不变。而且团以下建制部队,都增编了骡马的编制数量。

对于装甲部队的调整,根据眼下的形势发展,除了保留两个装甲师之外,在今后暂时不再组建新的装甲师一级建制。而是以轻便一些的装甲旅,作为装甲部队的主要编制,并增编了一批独立坦克团。

装甲旅除了旅部下辖装甲车连和轻型坦克连各一个之外,下属部队编成下辖两个坦克营,外加一个两个营制的轻装步兵团,配备炮兵营、高炮营和工兵营各一个。并增加了各个装甲部队之中,技术兵种的编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