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二十二章 我们的力量很充足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二十二章 我们的力量很充足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在杨震看来,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以及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全面的突破,抗联部队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进行保密。∈↗UU小说,uu234佯动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主力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保密到最后。

所有的部队集结地,物资储备地,都要严格的保密,这无疑对华北几大根据地,尤其是抗联南下部队主要集结地晋察冀军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千军万马行动,这动静小不了。日本人也不是瞎子和傻子,他们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

杨震的初步想法,还是在东北同时发起佯攻,牵制关东军主力无法南下。集中装甲骑兵机械化集群,以津浦路为目标,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利用坦克和机械化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尽快的在短时间之内打垮冀中平原的日军。

但大量装甲部队南下,很难做到严格的保密。尤其是此次在北宁铁路还在日军手中,以及部队途中要经过大量山地,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的情况之下。装甲部队大举南下,几乎全部需要机械化行军,无法依赖铁路输送。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

而装甲兵和重炮部队的行踪能不能掩藏住,对于能不能达成此次会战目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所以军委会议开了好几天,虽说战略方针制定了下来,但是战术上的问题,却始终定不下来。

杨震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在座的几位老帅来说,都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坦克那玩意不是一个人,挖个洞就能藏起来。也可以专门挑选山地,避开有人居住的村庄,进行夜间行军以隐蔽踪迹。

一支坦克部队行军,掀起的烟尘就遮天蔽日老远就能发现,履带压迫地面引起的震动山崩一样。关键的问题是坦克和汽车、重炮的行军,无法脱离公路,就注定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

这么庞大的一支装甲集群,长时间的隐蔽待机以及调动而不被敌军发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有大批的汽车、重炮,都要隐蔽,同时还要为这些装备的通行,加固根据地内的桥梁、拓宽公路,这么大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二年会战之中,杨继财指挥一个轻型装甲集群迂回太原,途径所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桥梁和道路,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晋北战役期间,整个晋北地区的桥梁,也在抗联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之中损毁严重。

战役结束之后,晋绥军区为了维修这些桥梁,很是花费了一些时间。那还只是一支轻型的装甲集群,要是按照杨震的说法,几乎所有通过的地段,桥梁都要进行大量的加固。而且必要的道路,也需要拓宽。

这么大的行动,一点不被日军察觉真的是很困难。但几位老帅也都清楚,一旦被日军事先察觉,那么以日军一贯的反应速度来说,战役打响之后的进展恐怕要异常的吃力。日军不是豆腐,一旦被合围就会出现崩溃的可能。出奇制胜,才是速战速决的最佳手段。

但没有了这些坦克和重炮参战,以日军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冀中平原这样地带作战,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当的惨重,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部队后续作战能力。两方面的取舍,让各个战略区的一方诸侯都很是为难。

杨震提出抗联将抗联目前配备的两个装甲师,全部调集南下参加冀中平原争夺战。同时在调集一个装甲旅,外加两个骑兵旅参战。重炮部队序列之中,除了将此次新组建的六个德制一五零榴弹炮团,全部都南下之外,在调集一部分的火箭炮兵参战。

按照杨震提出的参战兵力,仅仅坦克的数量就达到了近千辆,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达到一百四十四门。再加上大量的卡车、半履带车、重炮牵引车,投入的重装备数量,堪称国内战争第一次。

对于杨震提出投入的兵力数量,刚开始很多人都不满意。先不说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怎么隐蔽的问题,单单就是这么多的机械化装备所需的物资,就是华北各个根据地难以满足的。别说汽油等物资,就是粮食也是各个根据地倾家荡产也拿不出来的。

而且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无益于提前告诉人家自己要向冀中平原动手。这么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南下作战,除了平原地带,总不可能是向着西部山区吧。所以对于杨震要调集这么大一批装甲部队参战,所有参加会议的老帅都清一色的反对。

无论从哪一点考虑,这么大的一批装甲部队参战,都是不可取的。在几位老帅看来,调集四五百辆坦克参战,已经是可以承受的极限了,也足够满足此次会战需要。再多,是真的没有办法供应和隐蔽了。

面对着除了挺进军的两位老帅之外,大部分人的反对态度。杨震只能耐心的说到:“我也知道,这么大一批的部队,别说隐蔽了,就是每天的车辆油料消耗,以及人吃马嚼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几位老总,此战之中我们不仅面对的是单纯一个华北方面军,还有日军随时可以通过津浦铁路从华中、华东,甚至通过海路从华南调集的援军。这样一来,我军几乎是与整个侵华日军主力在作战。”

“日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我们单纯的依靠步兵,以及部分的炮兵与日军争夺,一场会战下来伤亡数字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兵员从新兵入营,到形成战斗力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训练时间。”

“到时候一旦一线作战部队损失过大,后继兵力补充不及时,或是战斗力不强。面对着蜂拥而至的日军增援部队,我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打下来的冀中平原,又怎么能够守住?既然已经决心下大力气争夺冀中,那么我们这个关口就必须要咬牙坚持下来。”

“我还是那个看法,装备打掉了,我们随时可以在补充。但是人要是拼光了,有再多的装备又能怎么样?各部队现在的骨干部队,都是经历了四一年反扫荡,四二年察哈尔、晋北血战保留下来的老骨头。这些人一旦要是拼光了,那才是对我军最致命的损失。”

“而且冀中地区为平原地形,本身就有利于集中坦克集群,进行大规模的穿插作战。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次作战,锻炼一下我军在平原地区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能力。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支部队要想在战火之中真正的成长和锻炼起来,不下本钱是不行的。”

“最关键的是,集中大量的装甲集群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可以利用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这样,我们尽可能的节省战役的发起时间。同时可以节省下部分的部队,应对日军后续的反击作战。”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南下作战,抗联调动了这么多的装甲部队参战。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装备打光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自己制造或是寻找外援。但是老底子、老骨头要是打光了,再想重建就难了。”

杨震的这番话音落下,包括主持会议的主席在内都沉默不语。杨震话中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明白。作为军事大家,这个道理几位老帅还是都懂得的。但一下子投入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这后续的压力却是让几位老帅很为难,毕竟战争打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事情。

会场上沉默良久,主席却是突然道:“既然杨震同志,连血本都拿了出来,那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后怕的了。这样,我看就按照杨震同志的想法办。不仅仅要从东北抽调,驻陕甘宁的那个装甲旅也拉上去。”

说到这里,主席转过头对杨震道:“你们不能将所有的装甲兵都拉到华北来。东北现在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们在南边一动作,关东军在南满势必要配合的。我看这样,除了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旅,你们那边再抽调出一个师,外加一个旅就足够了。”

对于主席的想法,杨震笑了笑道:“主席,您就放心吧。调过来两个装甲师,外加一个装甲旅,我们在东北留守的装甲兵还有五个旅,外加部分的独立坦克团,数量足够给关东军再打一场穿心仗的。”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采,以及炼油厂的投产,我们除了航空燃油之外,各种机械化装备所需的油料,基本上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条件的改变,已经允许我们一次性的投入大批量的机械化装备作战。至少油料方面,我们不用在担心被掐脖子了。”

“从世界战局的变化来看,如果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话,在今年上半年美国人会出一些血本。美国方面已经答应,在今年的上半年在给我们五百辆m三轻型坦克,一百五十辆m三中型坦克。”

“虽然其中的m三中型坦克,我们已经与苏联方面交换了一批战斗机。暂时无法为我们所用,但是剩下的m三轻型坦克,对付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已经是足够了。三七毫米火炮,对付日军的野战工事也足够。”

“利用这批坦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缺口补足。英国人也答应在提供一批马尔蒂达二型步兵坦克,以及一批十字军坦克。我们自己的t三四坦克,也完全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去年年底,已经开始陆续投产。尽管月产量只有几十辆,但是也算是解决了一部分。”

“再加上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的到位,我们手中的装甲力量还是很充足的。唯一的弱点,就是德制坦克我们不能全部投入一线。还要保留一部分,作为零部件使用。”

“只是此次考虑到此次会战的规模和时间,原计划给关内各个部队训练和装备的坦克部队,也只能暂时延后了。为了保证在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场同时保证足够的数量,我们只能先将原来的架子部队充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