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十五章 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而眼下还不知道一个月之后,挺进军这种征兵办法,会给自己有什么意外之喜的杨震,之前还正在为挺进军的兵员补充问题相当头疼.其实杨震如果真的想要将挺进军全部编入抗联,这个问题他自然不会头疼。

挺进军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他非但不用为如何补充兵员犯愁,还可以减少在新区动员新兵的数量。但他却恰恰他认为编入抗联,并不是很合适。所以他才为了挺进军战损补充问题,而一直很头疼。挺进军的新兵缺口虽说不多,但也总归是缺口。

说实在的,挺进军需要的装备要多少他都不愁。部队在此次战役之中缴获的但是却恰恰是这个兵力补充的问题,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自己补充兵员数量尚且不足,新区动员的速度又一直很慢。

即便是完成动员,但是按照抗联征兵的规定,能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现在还无法肯定。单单抗联为下一阶段会战做准备,以及补充此次会战伤亡,所必须的至少二十万征兵数量,放到哪个地方都够吃力的了。

要知道新区有些地区的人口,像东满地区的伪满间岛省,人口的密度还不如西满有些地方。新解放地区的所有人口总数相加,也只不过在二百余万。就算其中可动员十分之一的兵员,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而眼下整个根据地不算新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一千余万出头的人口数量。这其中除去老弱妇孺,以及必须升学的、为工厂建设留下的工人,以及保留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可征兵的人口就相当的有限了。

在征兵方面不能渔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那样会毁了现在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尤其是在除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外,整个根据地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还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这必然需要在农村,还需要保持大量的劳动力。

如果征集兵员的数量过多,会大幅度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这对于根据地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甚至还有一定的损伤。毕竟相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农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按照眼下根据地的人口现状不算新区,杨震估计最多还能征集到五万的青壮年入伍,这已经是极限了。除非动员三十岁以上,以及十八岁以下的人口参军。否则十八到二十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动员再多,整个根据地就要伤及元气了。

现在部队之中原有的劳工出身的干部和战士,经过两年多血战的伤亡,以及抽调到各个技术兵种部队,现在只占据部队总兵力的六分之一。伪满国兵出身的解放战士,在剔除不合格人选之外数量更少,只有不到五万人。

眼下抗联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再加上社会部所属担任战俘营监管、重要目标守备、以及边防和剿匪的各个独立营之中。连同地方部队,现有的主力作战部队还是以去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在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为主。

在目前抗联的总兵力,连同地方部队和社会部所属部队,再加上高射炮、工兵、铁道兵等在直属部队在内,已经将近五十万人的规模左右。按照这个数字,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数量可想而知。

再加上引进的一系列大型工厂所需正在抓紧时间培养的工人,以及搞地方基建所需的大批工人。整个北满根据地内,单单工业基本建设以及征集兵员,所动员的人口不下近百万。这个所需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的数量。对于整个根据地内的人口基数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目前老根据地内这一千余万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纸面上。实际上只有九百多万百姓之中,可不都是符合征兵的青壮年。其中的老弱妇孺,至少要占据将三分之一左右的数量。也就是说,至少有近四百万人口是不适合征兵的女人、老人和孩子,以及青少年。

剩下的六百多万青壮年人口之中,三十岁以上的、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又要除去三分之一,二百万人左右。除了这二百万人剩余的人之中可以动员入伍的,最多也就在四百万人左右。

而这四百万人口,看起来数量的确不少,但是这其中还要除去按照东北局和抗联规定,必须要升学的人数,以及在城市之中从事不可替代工作的人口。也就是说,剩下可供抗联征兵的青壮年人口也就三百多万。

但是这剩下的三百万人口之中,还要按照杨震一拖二,甚至是一拖三的要求。除去为各个工厂最起码准备的三四十万以上工人的数量,以及从事建筑业、商业、手工业等必须的人口。最关键的是,在缺乏大量农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之下,所必须要保留的大量农业人口。

保留足够的青壮年作为农业人口,这是一个关系到根据地未来粮食产量,乃至根据地是否稳定的最基本底线。民以食为天,没有了足够的粮食,先不说老百姓造不造反,就是部队也无法稳定,甚至保持行军作战。

保证农业所需人口数量,满足未来所需粮食生产,也是目前抗联兵力无法放手征兵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剔除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以及身体上有肺结核、梅毒、性病,以及残疾等原因无法应征入伍的人口。

在不影响到根据地稳定,以及未来后续发展的情况之下,眼下剩下的可供征兵的人口数量,选择余地就已经是非常的小了。可以说保证了这个,就保证不了那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征兵数量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新区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在满足抗联的基础上,已经再无力满足挺进军所需补充兵员。

抗**不能将所有的青壮年,都拉来当兵,而其他的什么都不顾。没有了商业,根据地就是死水一滩,对东北局财政收入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没有了农业,那么整个根据地上千万人口将会陷入饥荒。没有了必要的工人,杨震的整个工业发展计划根本就无法实现。

按照东北局的估算,不算新开垦荒地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五十万人口。

而眼下别说大量开垦宜农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一百万人口。

虽说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北满也不像后世那样,能开发、不能开发的地区,都已经开发一空。除了三江平原还依旧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之外,嫩江流域可供开发的荒地,面积还相当的广大。至少在开垦出来目前耕地数目的五倍,也不会给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

单单此时大部分还是荒芜人烟的嫩江两岸,至少在开垦出上千万亩的良田还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杨震再三要求在开荒的时候,严禁开垦眼下嫩江西岸从大兴安岭直到嫩江的那泽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但是仅仅小兴安岭南麓以西直到嫩江东岸的广大地区,就足以满足这个数字了。

有大片的可耕地待开发,在增加几千万亩耕地这没有问题。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也一直在鼓励所有农村人口开荒。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鼓励谁开的荒地就归谁,开荒一百亩以上的奖励一头耕牛。除了山地不允许进行任何开荒之外,在平原地区开荒越多越好。

但是你鼓励开荒,这也得有人去干才行。你不能指望一个年纪五六十岁的人,去大面积的开荒种地。农业这玩意,在没有大量机械化可以利用的情况之下。除了需要大量的畜力之外,更需要的是能承担繁重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可你奖励在高,没有人去干活又有什么用?

怎么样在保证工业发展,以及部队作战所需兵员的情况之下。保证足够的农业人口,保障足够的粮食产量,已经成为东北局的头等大事。为了保证这个最低线,根据地内的人口实际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数量,实际上是不可能挪作他用的。

如果再加上现在正在石油开采的展开,煤炭、铁矿和多宝山铜矿的加大开采量所需大量工人,就需要工业人口在四五十万以上,这还是保守的数目。如果工业规模可能扩大的话,这工人的数量还要在翻上一番。

眼下根据地内正在建设的工业,虽说不是手工业,也不能算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必要的工人数量,还是需要保证的。一个大型的工厂连同后勤保障在内,至少万余人的工人还是需要的。再加上配套的工厂,所需的工人数量更多。

而在机械化程度更低的矿山开采方面,如果想要达到能够满足未来的需要,所需工人数量更多。仅仅一个多宝山铜矿,目前产能如果需要翻一番的话,那么工人的数量就需要增加一倍。才能勉强够用。这还不算需要增加产能,才能满足需要的大量煤矿、铁矿等一些列的矿山。

这些大型的工厂,一旦全部建设完毕,不算别的矿产资源,仅仅煤炭的需求量至少是目前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没有足够的煤炭,尤其是工业用煤。什么制造炸药、火药原料的化工厂,什么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还有同时建设的大量电厂都只能停产。

而要满足大量的煤炭所需,在缺少机械化采煤设备的情况之下,工人的数量也要大幅度的增加。虽说有战俘和日本侨民可以解决一部分这方面工人的需要,但是眼下想要满足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还没有将现有的已经投入使用的各个兵工厂,已经多达近十万的工人数量加在内。东北局历来这人口算盘上的珠子,始终拨弄的相当紧张。人口上的原因,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根据地发展的最大因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