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四十七章 瘟疫袭城(三)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四十七章 瘟疫袭城(三)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郡王之后文武官员中排在第一的,当然是四川巡抚廖大亨。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廖大亨的气色很好,红润丰满的脸庞与不远处陈士奇的消瘦蜡黄形成了鲜明对比。廖大亨上午在得到程翔凤的报告后,立即聚齐成都府县各级官员,并亲率抚标士兵赶到了第一线。

廖大亨对瘟疫的了解不太多,但知道奢安之乱时瘟疫流行,曾经影响了军队作战。他以前的职业履历主要是与兵匪打交道,并没当过府县的亲民官。就算地方发生大规模的瘟疫,与他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他在政治上刚刚过关,还处于“以观后效”的考察阶段。他是一省巡抚,若是省城大疫,地方局面无法收拾,他难辞其咎。他最近收到布政司转来的保宁知府张继孟报来的呈文,里面说保宁府以北瘟病肆虐,甚至有阖村死绝的。这或许是张继孟转移巴州失守责任的障眼法,但他从其他渠道收到的信息,证实这很可能是真的。除了省内的瘟疫消息,邸报上对北地瘟疫横行也有文字描写。“十不存一”,邸报上这句话,令廖大亨记忆深刻。

朱平槿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态度,更让他感受到了形式的严峻。他家中四位师爷曾经为他分析过世子的行事风格,他们都认为世子出手极准极狠。如彭山江口一战,伏兵于悍匪归巢之路,兵不血刃就歼灭数万悍匪,让戎马十几年的廖大亨也叹为观止。世子突然让他的亲信快马报信,又亲自召见蜀地文武大员,要么别有用心,要么就是这疫情已经火烧眉毛了。至于世子对疫情的判断,廖大亨很有信心。他未来的老丈人便是成都最有名的神医,怎么会判断错误?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所以廖大亨不仅亲自点兵点将,将大头瘟患者及家属押送回家,还下令将大头瘟患者附近的几条街区全部封锁了,许进不许出。只是这些街区里面起码有好几千人,这些人要吃要喝,围着显然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也希望今天的朝会能在世子的主持下议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如果不幸瘟疫蔓延,他的责任也会小上很多。

新任四川巡按刘之勃不露声色地坐在官员之中。他观察朱平槿。龙椅之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家遗传的宽阔国字脸,素冠麻袍,样貌很普通,谈不上俊秀,却显得意气昂扬,老成自信。在一大群四五十、甚至六十多岁的官员们面前,顾盼神色从容自然,丝毫没有这个年龄段的少年时常显露出的一点紧张或羞涩。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出京前的陛辞。也是在这样的殿前平台上,也是在这样的龙椅上,坐着一位龙子凤孙。只是那位正值壮年的天下至尊,面对江河日下的帝国,面容显得格外憔悴,神色露出十分无奈。对即将走马上任的四川巡按,也就是简单平常的几句鼓励而已,丝毫没有他想象中的面授机宜之类的事情。

刘之勃在脑海里将面前这位世子与京师那位皇帝做了一番对比,这让他难过许久。

这一位是初春之花,那一位是深秋之叶,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大明的藩王都是猪圈里养的肥猪,只知醇酒妇人,聚宝敛财,这仿佛已经成为朝廷官员,甚至是士绅百姓头脑中固定的印象。然而他第一次出京任职,第一次见识真正的大明藩王,这种思维定式就遭到了彻底颠覆。

面前这位蜀藩世子身上,哪里找得到一丝颓废奢靡的猪圈气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刘之勃心中感叹道。

刘之勃出身御史,风闻言事原本是他最拿手的本事。因此他初入四川,便开始有意识地打听蜀地的种种事情。蜀王之死已经传遍全川,继承王位的世子便进入了他的视线。不久,他就收集了许多关于这位年仅十五岁的世子种种有声有色的传闻。刘之勃对这些传闻归纳总结一番,分成了正负两面,通过比对分析,试图还原这位蜀世子的真正面目。

正面传闻一,世子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礼贤下士,有献王遗风,与他窝囊死掉的爹毫无二致;正面传闻二,世子仁义贤明,在王庄减赋免税,优待鳏寡孤老,蜀民争相投入王庄,甘愿为之效死。

负面传闻一,世子上有悍母,内有悍妻。蜀王妃和未婚妻的性情都十分彪悍,也十分能干,极善敛财;负面传闻二,也是最离谱最耸人的传闻,是世子贪财好色,强夺民田,又与土司勾结,有不臣之心!

对于不臣之心的传闻,刘之勃只是付之一笑。四川官军云集,又有众多土司之兵。蜀王府仅有一个护卫几千人,造反不过是以卵击石。

好色就更加离谱,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是绒毛般的胡子,他能好色成哪样?只怕藩王好色,皇帝还喜欢些!

可对于其他传闻,刘之勃就没有轻易否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藩王中的奇葩也不少,难保这位蜀世子就不是其中之一。比如蜀王府阴盛阳衰一项,刘之勃就认为很有可能。

原来在京师,他便亲耳听见巴县籍的大学士王应熊讲过,蜀地的女人勤快能干,挣钱往往不少于家中男人,因此家中地位不低,能与男人一桌吃饭,即便是家中来了外客也是如此——这在北地简直很难想象。北地一家人吃饭,男人上火炕,女人躲厨房。

另外蜀王府贪财一项也不能否认。蜀王府号称天下最富,据有百万膏腴之地,两百年来还一直传闻蜀王府有金银密炼之法。既有金银密炼之法,又不肯与天子和百姓共享,这不是贪财是什么?

世子博学多才一项,刘之勃更不敢轻易否定。自献王获太祖皇帝亲口嘉许为“蜀秀才”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就不敢小觑蜀王府。天下皆知,蜀王府与其他王府家风迥异,极为重视宗室教育,府中文人雅士聚集,号称蜀地文风之源。

收集了这些传闻,刘之勃便将蜀王府扔到了一边。他主要的工作对象,不是王府,而是巡抚三司府县的官员们。但是到了成都,他又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了这位蜀世子身上,起因只是一顿酒宴。

刘之勃刚入成都,就有很多消息灵通的官员送来各种孝敬,孝敬的主要品种当然是银子。可除了大家都有的年例公使钱,其余的东西刘之勃统统拒收。他一向以清介自诩,从京师到成都,一路上民生之艰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拿了孝敬,无异于对百姓敲骨吸髓!

可孝敬不收,但廖大亨与三司主官等同僚的接风洗尘,他却不可能回绝。酒酣耳热之际,廖大亨等人对世子赞不绝口,布政使、按察使两位大人随声附和。参政陈其赤竟公然宣称,世子乃蜀地不世之明主!

酒席上的种种,让刘之勃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蜀世子不简单。他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四川官府的最高衙门——二台三司;他的影响,已经遍及四川一省的方方面面。如果月前朱平槿只是刘之勃预防的对象之一。那么因为这顿酒宴,现在朱平槿已经进入了刘之勃的重点监控名单!

今天集会商议瘟疫防控,刘之勃正打算借此机会,认真观察世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深对世子的了解和认识!

眼见之下,刘之勃才知道谣传或许有多么离谱。大奸似忠,刘之勃提醒自己,自己是朝廷派到四川的耳目。食君之禄,谋君之事,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千万不能与王府和一些**官员搞到一起。他再次告诫自己,自己是巡按,行使的是监察之权。如果王府就一些具体事务让自己表态,自己一定要谨言慎行,避免被人绕进圈套。如果世子果有不臣之心,自己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将他揭发出来,以报答皇上的知遇大恩。

刘之勃在观察朱平槿,朱平槿也在透过人缝观察刘之勃。

杂色圆领,胸背用獬豸(xiezi)补子,标准的风宪官常服。如今世道,能够严格按照朝廷制度穿着常服的官员越来越少了。比如下面有几个五品文官,都身着鲜艳的红袍。而武官们呢,清一色用了一二品的狮子补!

刘之勃约莫四十岁的年龄,在省部级高官中是比较年轻的。中等身材,国字脸,有棱有角。一副眉毛上扬,很有特点。俗话道,进士一双眼,翰林两道眉。眼睛和眉毛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刘名升曾经禀报说,刘之勃上扬的眉毛,按相学上的说法,这是做官清廉,志气高迈、性格张扬之相。

上下四目相对,刘之勃连忙微微低下目光,以免失礼。朱平槿心里一笑,只要你刘之勃不敢于正面对抗就好!这个人出仕只有七八年,身上还没有很浓的官场油条气息。看着刘之勃,龙椅上的朱平槿隐约感到,倘若今天议事中出现某些插曲,多半是这个新来的刘之勃从中作梗。

该来的都到了。朱平槿轻咳一声,客气地道了句开场白。然后王府右长史郑安民率先站起来,将今日世子出府寻师,偶遇瘟疫之事简单说了;郑安民说完,王府良医正李谅德又出列,简要说明这次的瘟疫名叫鼠疫,是由鼠类身上的病菌引发的,具有极大的传染性。然后朱平槿发言,他以蜀世子身份,要求在川官员高度重视,立即拿出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拯救万千蜀地子民的生命。

中国人开会古今都差不多。都是先说明情况,抛出议题,然后参会人员各自表态。如果大家意见一致,那么会议主持人,一般是主要领导做总结并发表重要指示;要是会议出现了争论,并且双方差异很大,要么主要领导一锤定音就这么办,要么搁置争议,继续研究研究,请示请示。当然官场开会与民间聚会还是有些独特的讲究,主要是下级官吏一般没有发言权,除非领导提前安排或者现场点名让你说话。上官让下官参会,无非是让你了解会议情况,以便你更好地执行会议决定,不是叫你节外生枝、自我表现的。

老婆对朱平槿经常参加的会一贯嗤之以鼻,她说纯粹是听人放屁。朱平槿批评过她几次,她依旧我行我素,死不改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