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下乡调研(五)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下乡调研(五)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杨二叔的汇报,反映出农村农业的两个突出矛盾。m.uu234一是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农田基本建设严重老化。

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特点是季节性、时令性。农忙极度紧张,农闲几乎空余。朱平槿的老婆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提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她不仅说,而且干。

在雅州,罗雨虹利用范家留下的作坊铺子,整合了当地士绅的资源,搞了好几个大型的乡镇企业。生产皮甲的雅州皮革局,生产钞票纸和民用纸的雅州造纸局,生产卷烟的雅州烟草局等。前次她到仁寿彭山,又将仁寿织造局一举扩大为四川织造总局,而且还新建了一个面粉作坊,利用山间溪谷的急流推动水力磨坊。一系列组合拳,很快让雅州、仁寿变成了川西南的工业中心和棉纺中心,成效斐然。

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发展农村家庭副业。

“男耕女织”四个字,是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传统生产模式的经典描述。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农业生产与家庭副业的有机组合。四川农户人家,早有利用房前屋后、山林水塘来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羊、养鱼的习俗。富裕人家,也会在家里添置纺纱机、织布机,解决一家人的穿用。

传统习俗就是生产力基础。一旦政策鼓励,这种传统习俗就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仁寿县的李崇文在饥饿的驱使下,明令仁寿庄户养殖家禽家畜,皆归庄户所有,王庄按市价公平收购或者抵扣租子。种田征租一半,养殖家禽家畜却不交租。庄户很快明白了其中的玄妙,全县立即掀起了家禽家畜的养殖热潮。短短半年多,全县便涌现了十余家专业养殖大户。养殖行业的大 跃进拉动了饲料行业的大发展。以前没人愿意要的荒山荒林,因为可用于青饲料生产,都成了极热的抢手货。

纺纱、织布是家庭副业,同样不征租子。李崇文将织造局的纺纱、织布等活计分给庄户。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庄户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纱布的产量,又拉动了纺纱机、织布机的需求。杨能盯上了这个商机,迅速将纺织机械的改进生产排上了机器局的科研创新计划。

雅州与仁寿县是山区丘陵区,发展多种经营有独特的优势。但崇义庄和它所在的新繁县,属于传统农耕区,出产较仁寿要单纯许多。在这里搞家庭副业,产业方向又是什么?

朱平槿迅速开动大脑,寻找答案。但他不会在他有限的农村知识中去寻找答案。他是上位者,是领导人。做事先得人,不能事必躬亲。这是朱平槿的领导方法,他自己只过问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他寻找答案的方法,就是安排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能不能将洪其惠调到成都?他本人便是地主兼商人,又曾在老婆长期领导下,对于发展乡镇企业那一套很熟悉。

可将洪其惠调走,那谁来接任他在雅州的位置?是刚刚结束守制的刘道贞,还是在副手位置上干了许久的傅元修?

这不仅涉及到重大人事调整,而且关系雅州老巢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与老婆商量,做出各方认可的决定!

朱平槿略一思考,便和蔼地对杨二叔道,以后崇义庄要积极开展家庭副业,争取家家养鸡,户户养鸭。宅院竹林养鸡,秧田稻田养鸭子、鱼和虾子,河边养白鹅和水牛。这样既可减少农村的蚊虫鼠害,又利用了谷糠和麦麸;耕牛很重要,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想法增加数量。兔子繁殖快,又能利用青草。

积肥是丰收的前提,用水是农业安全的保证。关于积肥,王府会在近期下个告示,对各庄积肥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各庄都要好生执行。执行好了,庄上和百姓都有奖励。关于用水,王府会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从源头上逐步解决冬季水量不足的问题。

至于开展家庭副业所需银钱,王府新成立的汇通钱庄会在近期出 台一个惠农政策,为王庄的庄户发放低息农业贷款。贷款由庄户联

保,既可以拿房子抵押,还可以田里庄稼的未来收成做抵押。

亲田是个好事,要重新搞起来,主要作用是选种育秧。

朱平槿还强调,庄上的识字人太少,非常不利于农业政策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所以各个农庄都要请先生。小孩要读书认字,大人们也要读书认字。在一庄一县乃至四川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良好氛围。听说隔壁庄上的梅先生是个很好的私塾老先生,为什么不发挥他的特长,把他请到崇义庄来办学习班呢?除了教书认字,梅先生还可以作为庄上的文书,参与管理,提高农庄的管理水平。

世子之言,杨二叔似懂非懂。种子好庄稼就好,开展家庭副业,积肥,请先生,这些事杨二叔听得懂。但世子有些话却让他云里雾里,如贷款、抵押等等,不知什么意思。杨二叔正在犹豫,却听世子送上了一个发财的金点子,家庭副业,既可以各家各户单干,也可以一起干。如鸡蛋鸭蛋鹅蛋都可以集中孵化,然后各家领回去养。只要控制好温度,并加以翻转,人工孵化的成功率不比母鸡母鸭低。

蛋可以人工孵化?杨二叔的眼睛立即亮了。可他正想再问问,可惜世子已经开始与那个长着剑眉的刘大人说话。

“刘大人,每亩多产五斗粮,仅我们这灌区十一县,即可多产粮一百余万石,足可救活百万灾民!肥是粮之母,水是粮之本,杨大爷今天说得好!”朱平槿在刘大人面前,毫不吝啬对杨二叔的赞赏,“要水,就离不开都江堰。都江堰是川西命脉!灌区十一县,乃至整个川西百姓都靠着都江堰分水过活。无水则无粮,无粮则 民不安,民不安则江山社稷不稳!据本世子所知,都江堰岁修已经十几年不行,内江淤塞严重,外江时常泛滥。如今要想多产粮食,这都江堰岁修可是头等大事!”

都江堰岁修,刘之勃这位秦人一无所知。于是朱平槿详细地把岁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了,并告诉他这是李冰父子定下的规矩,刻在崇德祠(清改名二王庙)的石壁上。过去两千年遵守了,今后一万年也得遵守。任何一个自以为是的傻瓜(注一)要擅改,都要遭受天谴。

都江堰岁修当然是好事,只是涉及的人力物力都不是小数。刘之勃是监察官,不是亲民官,人和钱两方面的事情都不能做决定。所以朱平槿的要求,让刘之勃十分为难。

朱平槿看出了刘之勃的为难。他不露声色,继续讲述着都江堰岁修的历史故事。

都江堰岁修,主要工作是清掏内江河床,但清掏深度不能随意而为。太浅则春灌引水不足,影响粮食产量;太深则引水过量,导致内江灌区洪涝成灾。

相传李冰建堰时就在内江河床下埋放石马,作为掏滩深浅的标准,后因年久冲蚀难辨。万历初年,爱民如子、清廉如水的四川巡按御史郭庄主持岁修。为了确定掏滩深度,郭庄跑遍了都江堰的各个角落,最后终于定下了合理的掏滩深度,并主持铸造了一根卧铁,放置在内江的凤栖窝。后世掏滩深度,便以郭巡按定下的卧铁为准。

四川百姓是感恩图报的,不是忘恩负义的。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郭巡按对蜀地的恩德,四川百姓自发集资,在灌口著名的崇德祠塑了这位郭巡按的金身,世代供奉,永受香火。

果然,朱平槿的故事讲完,刘之勃的两张嘴皮就开始蠕动。

蠕动了半天,刘之勃终于开口道,既然这岁修如此重要,那他愿意去游说廖抚和三司。只要省里定下来了,他可以亲自主持这意义重大的都江堰岁修工程。只是这钱粮和力役……目前省里钱粮相当难办……如果王府能……。

“既然刘大人肯出面,这岁修之事必成!刘大人留名青史,指日可待!”朱平槿先替刘之勃把事情敲定下来,顺便给他带了顶高帽。

见刘之勃嘴角轻翘,微微颌首,朱平槿马上又来了实惠:“王庄奉廖公之命在彭山江口设卡盘查献贼余孽及土贼,所得之银两愿全数捐出!如仍

不足,我王府愿全额补足!如所需力役不足,我王府愿调五千庄户助役!”

刘之勃翘起的嘴角还没放平,这眼睛已经瞪圆了。

设卡、捐银两项,恐怕又是世子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事涉廖大亨,廖大亨只好先忍了,回去弄清楚情况再说。

……

朱平槿、刘之勃等人就在公事房里吃了饭。

杨二叔忠实地执行了上级的指示,没有美酒佳肴,没有丽人歌舞,没有音乐伴奏,没有肉菜下饭,连刚才朱平槿反复提及的鸡鸭鹅鱼都没有杀上一条半只。除了白米干饭管饱,菜只有淡水萝卜和红豆瓣两样,汤只有盆一清二白的豆腐煮清菜。杨二叔还向朱平槿特别强调,豆瓣里加了珍贵的盐渍茱萸加红辣椒,下饭得很,请世子尝尝。

吃完饭,外边的天已经黑了。晒场上人潮涌动,打谷机和风车正在经受庄里庄外数千百姓最严苛的实际测试。

朱平槿估计,最迟后天,这高碳钢和青铜制成的轴承,就要换一副新的。好在铜硬钢软,即便磨损了,间隙过大,也无需更换铜用做的“轴”,只需把钢做的“承”换掉即可。一套轴承再贵,两只钢环也值不了多少钱,而且还可回收。相较节省的人力物力与抢出的农忙时间,那是太划算了。

朱平槿叉腰站在公事房门口,满意地看着听着那晒场中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不管粮食产量如何,这次农业调研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一个数字,实验了一套机器,收获了一个承诺。以后还要大开调查之风,省得许多王庄的报告里尽是空话。

把刘之勃忽悠去搞都江堰岁修,则是另一个大收获。

民以食为天,农业丰则百业兴。都江堰灌区的二百八十万亩自流水浇地,蜀王府实际控制的超过二百万亩。按平均亩产二石计算,秋粮总产量将达到四百万石。再把自有和投献的分开,蜀王府和郡王们各自份额的分开,朱平槿能够控制的秋粮将达到一百二十万石。再加上雅州、仁寿、汉州、嘉定州各地王府王庄,控制的的秋粮还将增加四分之一强,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粮食。

因为减租政策的全面实施,这个数字并不比去年的收入多。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就是朱平槿在今冬明春之前养兵扩军最重要的物资基础。

……

微风轻拂,虫儿吱吱。明日是蜀考之期,丝毫耽搁不得。

朱平槿和刘之勃借着明亮的月色,踏上了回城之路。两人心事重重,没有说话。

刘之勃想着正前往京师的兄嫂侄儿族人,想着他随军川北的儿子,想着世子今日的一言一行;而朱平槿想着明天蜀考的细节,想着明日便要派李四贤前往崇德祠,为那位郭巡按捐一座金身。至于要不要派李四贤顺道瞧瞧青城山下的妈,朱平槿犹豫了。

世子一行走了,曹三顺却还没有走。世子金口玉言,每一句都是令旨。既是令旨,便要句句记录整理,条条组织落实。

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在冬季来临前在全县挖好硝池。

硝池不难,无非就是个装土千斤不渗水的池子,底下有口子接卤水;草木灰也不难,晒场上的秸秆堆积如山。

难得是粪尿分离。如有个不开眼的,撒尿时还顺带拉泡屎,那一池硝土可就全毁了!

想到这里,曹公公不由对在座杨二叔和崇义庄各个小庄的庄头加重了语气,“告诉庄户,明年一斤硝钾,便可抵五斤粮食!每庄按人头数,必须完成一人四两的任务。所以啊,一滴尿都不准撒外头了!你们各位要带头,管好自己的jb!”

注一:据说新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蜀地高层就出了这样一位自以为是的傻瓜。最后相关人士敬告他,等他离任出川,蜀地百姓要在二王庙里铸一尊他的跪像,面朝李冰父子几千年,如秦桧跪岳王例。傻瓜不傻,遂作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