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隐于朝(十)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隐于朝(十)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偃旗息鼓,沿着涡河大堤向东南方向绝尘而去。uu234

另一支数万人的大队伍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停顿于涡河以西约二十里的地方。在得知朱仙镇的官军主力南溃之后,这支部队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们径直转向南去,向着扶沟、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项城方向前进。

而在更早些的时候,在朱仙镇外围的官军主力毫无征兆地开始了总退却。

只见无数的官军像突然传染了失心疯一般,鼓噪着放弃了阵地,沿着朱仙镇经尉氏到郾城的大道一路向南狂奔。

士卒们脱掉了碍事的甲衣,扔掉了沉重的盾车,抢走了所有能代步的骡马。他们没有组织、没有指挥、没有旗号,一支军队所应具备的所有纪律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不顾一切逃出生天的**。

常闻:兵败如山倒。

十数万人一齐逃命,那条年久失修且并不宽阔的道路如何能容纳?

好在豫中平原一望无垠,两条腿行走也并不依赖道路。

当官道人满为患之时,溃兵们迅速向官道两旁的荒野转移,转眼间便形成了一道数里宽的潮头。

这潮头汹涌向前,吞噬了面前所有的一切。任何试图阻挡潮头前进的人,都逃不脱被践踏、被踩扁的悲惨结局。

军官们所能控制的,顶多就是他私人豢养的那小群家丁亲将。

将主平素通过家丁亲将来控制军队的做法,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完全失灵了。

这些家丁亲将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便是裹挟着他们的将主一起逃跑。而将主也在亲兵的鼓噪下,半推半就地被拥上了战马,向着远方奔去。因为将主们知道,只要手下的家丁亲将还在,重建军队保住富贵无非还是粮饷不足的老问题。毕竟粮饷难得,而当兵吃粮的人在乱世里多得很!

小兵小将们跑了,那么他们的统帅们呢?

……

太子太保、左都督、挂平贼将军印的总兵官左良玉,亲领他的前营精锐,以整齐有序的行军队列,走在了整个溃逃队伍的最前方。

因为在出发前尽力收集了各营马骡,加之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并且有左良玉的亲自坐镇,所以七千步骑兵迅速拉开了与身后溃军的距离。

黎明时分,这七千步骑兵已经通过尉氏县城,距离朱仙镇约八十里。

前方不远处,便是进军时曾经徒涉过的一条干河沟贾鲁河的支流洧水。只要通过洧水,那么他们便可以按照计划在鄢陵城进行短暂的修整和补充,进而依托鄢陵城接应溃退的主力,对试图截击主力的流贼进行机动打击。

然而,就在左良玉沾沾自喜的时候,前方探马突然点响了号炮。

很快有人来报:流贼依托洧水的河床构筑了工事,正在以逸待劳,等着大名鼎鼎的左平贼自己送上门去(注一)!

闯贼是在围城打援!

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一个正确的判断。

流贼明围开封,暗图援军。援军一灭,开封城必然陷落。

趁着朱仙镇两军对垒,流贼发扬人数优势,从北经西向南用壕沟画了一个百里之长的弧线。这个弧线北起朱仙镇,挡住官军北进开封之路;南至洧水,隔断了官军与后方基地郾城、汝宁、甚至是襄阳、德安的联系。

断绝粮道与饷道的官军由此只剩下了三条路,要么向流贼防线拼死进攻,打通与开封之间的联系,并经过黄河以北进行补给;

要么坐以待毙,在朱仙镇被困死、渴死或者等待更可怕的兵变;

要么向东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宁府和他身后的整个湖广彻底敞开!

不顾一切冲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判断。

兵法上说,处处布兵,则处处漏洞。

贼军的主力既要部署于朱仙镇以北,防止官军冲进开封城;还要部署兵力于百里防线,防止官军向西南突围。

即便贼寇五十万之众一起上阵,这条百里防线也一样单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必然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后继部队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个正确的判断。

杀开一条血路不难,自己的骑兵突围也不难,难的是后继部队突围。那些步卒行军八十里到达此地,早已经是精疲力竭。流贼以逸待劳,岂非是羊入狼窝?

正确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决断。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马背上这位高大的山东汉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快,亲兵们清楚地听见了大帅沉着的军令:

加速前进,坚决冲过洧水!通过洧水之后,直接前往信阳!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仅仅如此,那么朱仙镇之战的最终结局就会与本来的历史相差无几。

但左良玉在短暂的犹豫之后,一句话脱口而出,再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快马告知后面各营,本帅亲自为他们开道!若是冲不出去,便离开官道,向东南方向撤退!”

后来的人们重温历史,对左良玉的这个命令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从主观动机上分析,有人认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能够逃出生天;

有人认为左良玉祸水东引,希望能将流贼主力引入南直隶方向,减轻他老巢襄阳府面临的军事压力;

有人认为左良玉居心叵测,希望借此干掉丁启睿和杨文岳,让他们承担朝廷的追责;

还有的人比如蜀世子朱平槿认为,左良玉在最后一刻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他无论怎样机关算尽,只要是跟着腐朽没落的崇祯朝廷,便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左良玉,以及其他大明老臣旧将,只有跟随代表大明宗室士绅百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工商兵学商各行业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王朝正统和中华儒释道文化正统,太祖高皇帝亲封,蜀王府法定代表人,上天降临人世间的大救星,即朱平槿自己,才能在未来大明朝的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左良玉的命令,完全应该解读为他主动的觉悟,即将那些没有希望逃脱的军队,当作投奔新大明的投名状送给了自己。

相较于主观动机上的分析结论众说纷纭,客观效果上的分析结论就要一致得多。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为,官军从朱仙镇的大溃逃,出乎意料地仅仅损失了不到两万人和五千匹骡马,而非当时极可能的全军覆没,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锐步骑不顾损失不计伤亡的奋勇搏杀,不仅在流贼的洧水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而且极大地杀伤和重创了流贼的追兵,为后继的步兵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让落在最后的方国安部两三万官军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贼截断前路已经形成三面合围的危及时刻,毫无挂念地实施了彻底轻装,转身东渡贾鲁河,并且沿着涡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涡河、颍河下游和陈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冲猛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两大贼酋罗汝才与李自成的矛盾彻底公开暴露出来。

据说,大量官军铁骑的突然出现,令负责防守洧水防线的闯贼大将田见秀猝不及防,战事立即陷入被动。

田见秀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曾多次派出亲兵向临近的罗汝才请求增援。但罗汝才迟迟不见动作,直到中午,才象征性地向田见秀派出了三千弱兵。而这三千弱兵直到当日傍晚才赶到防线突破口,气得一贯好脾气的田见秀破口大骂。

贼营中也有传说,曹帅在收到田见秀的求援信后,一直与他的狗头军师山西举人吉?(gui)躲在军帐中密谋。至于密谋的内容,多年之后也未能大白于天下。

……

左良玉自个拔脚跑了,没有告诉丁启睿和杨文岳。

当朱仙镇以北的溃兵慌乱地冲入镇内,已经有一次被抛弃经历的杨文岳立即明白:历史再度重演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

杨文岳抓起枕边的宝剑,捆上自己的印信,叫上自己的督标亲卫,打马便向镇内的岳王庙冲去。

杨文岳清楚,皇帝记恨于他,最主要的原因是项城之败中傅崇龙死了,而他活了下来。此番若再把丁启睿丢给闯贼,皇帝必然杀他。所以无论怎样,他必须将丁启睿活着带离这个伤心之地。

然而,当杨文岳在镇外乱军的人潮中找到督师大人时,丁启睿的样子还是吓了他一跳:

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四处乱窜。印信、赦书,还有那炳代表天子权威的尚方宝剑,所有能证明丁启睿身份的东西,都留在了朱仙镇里的岳王庙!

如今之计,只能是带着丁启睿一起逃了。至于逃跑的方向,杨文岳没有选择。

汝宁府有杨文岳留下守城和屯田的军士数千人,汝宁府还有崇王朱由?妫?ui)一家老小。若是他丢了朱由?妫?潜榷?硕∑纛5南鲁?摇?/p>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大明朝的十八万精锐就这样各自做了鸟雀散。

然而,这并不是朱仙镇之战的最后一幕。

杨文岳手下的督标总兵姜明武并没有逃跑。

姜明武率领手下的八百团练兵以及仓促收拢的千余溃兵,死死坚守在朱仙镇内,为大军断后。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在贼军几十万人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了整整一天。

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永远不知道,他们拖住了多少敌人,挽救了多少战友。他们只知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忠诚的誓言。即便他们与之性命相搏的敌人,大都是些铤而走险的饥民。

姜明武和他的儿郎在朱仙镇全军覆没后没多久,一队仓惶逃窜的人马终于冲进了汝宁府。

据说,面无人色官统全失的督师丁启睿已经神智不清。无论是在凄凉恐惧的逃亡路上还是在汝宁府的抚台衙门,无论是见到部下兵将还是跪在藩封汝宁的崇王朱由?婷媲埃?∑纛7?锤踩プ苁且痪涞呷?顾牡幕旎埃?/p>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人人都他妈的是大隐于朝!

注一:部分史书上绘声绘色描述道,田见秀在左良玉的撤军之路上挖了一条两丈余宽的壕沟,而且是“放过前军打后军”。

响木对这种说法存疑。

因为左军南撤,本就要经过洧水等大河。农民军依托高大的河堤防守,不比劳神费力挖几十里长的壕沟更省事?会不会是慌不择路的逃兵在夜暗中将干河沟当成了壕沟,以至于在史料中以讹传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