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二中十三章 中德合作(下)

ps:感谢书友“nqm”投出的月票和慷慨打赏,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作者和本书的支持,另外顺便求下推荐票,这星期票少了点啊tt

小胡子听后立刻就心动了,虽说会因此损失一些捷克的熟练工人,但是德国自己的工业化程度就很高,而且现在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正好可以派到捷克去填补缺口,而不必像以前那样找不到工作时只能靠国家提供的一些低工资岗位勉强维持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小胡子又想了想,觉得除了捷克人,德国与奥地利的**等“持异见者”乃至监狱里的那些真正的罪犯一样可以丢给中国,如果他们肯要的话。但对于自己一心想要灭绝、并且还有很多油水没被榨出来的犹太人,小胡子却是一个都不肯放的

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胡卫东代表赤色党,提出从德国(包括德国本土、奥地利与捷克。)无限量地引进熟练工人和解放区需要的其他人才,德国政府负责“劝说”其与解放区人民政府签署长期工作合同,并将他们送来中国,而解放区政府则相应地支付给德国政府一定数量的酬金。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看得出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贩卖人口”,胡卫东原本只在国内被人调侃的绰号“人口贩子”也由此传遍了世界

不过,客观地讲,这一协议无论对于中国、德国还是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欧洲人都是有利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三赢”。中国借此得到了大量的熟练工人和部分高级人才,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加快了十几年;而德国不但排除了国内与占领区的“安全隐患”,还获得了一大笔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获利自然也是不小;至于那些被迫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也因此摆脱了纳粹的魔爪,而避免了被抓进集中营九死一生的厄运。除了极少数与纳粹不死不休的铁杆反抗分子,几乎没几个是不愿意的。

甚至即使是那些铁杆反抗分子,也大多被胡卫东说服,事实上他们自己也知道只要英法继续纵容纳粹。光靠他们这么点人是无法光复祖国(捷克人)或者推翻纳粹政府的(德奥**),他们的反抗除了表示自己绝不屈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牵连无辜之人。但在胡卫东经过一番分析。让他们明白欧战不可避免,一旦英法与德国开战,大家的心愿就都有了实现的可能之后,这些家伙也就不像一开始那样要死要活了,而都赞同胡卫东所说的“留下有用之身以待时机”。而胡卫东也代表赤色党许诺说,只要欧战爆,便可以放那些决意回国抗战的志士返回欧洲。当然,赤色党只负责送他们出国,之后他们怎么回到欧洲,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赤色党从德国“引进”熟练工人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了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并开始在海上封锁德国之后,其间中国共获得来主要自于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对德军的反抗意识远比捷克要小得多。但反抗分子哪里都是有的。)、德国和奥地利四国的上百万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以上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数千名(这样的人才即使是德国也不会轻易放掉,除非实在无法为己所用,因此能有几千人已经让胡卫东感到很幸运了。)

这么多完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高素质人口(注1)来到中国,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后进工业国崛起过程中都未有过的重大机遇,他们不但可以担当中国工人的老师,更直接投身于一线的工业生产,令当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得以将在此期间引进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无数先进机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并形成了极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也由此迅成长为堪比二等列强的强大工业国。而有了这个基础,等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后培养起来的知识青年大量进入工厂之后,便可以直接将这些借助外人之力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继承下来,而不必再从头慢慢展,从而省下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为了得到这上百万熟练工人,赤色党付出了整整6亿美金,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人身上付出了6oo多美元,后来这些工人当中过九成一直在中国工作到二战结束,加上长期合同巨额违约金的约束,平均工作年数过了8年,费用算下来一人一年还不到8o美元,这与之前的人才引进相比,实在是便宜了很多,而且若与苏联派来的那些所谓的“专家”相比,捷克人纵然只是普通熟练工,平均素质也未必就低多少。

虽然这么多工人依然不足以完全填平差额,却已经能够让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入下去。“中国毕竟是后进国家,吃点亏就吃点亏吧。”,胡卫东如是说道,但了解内情的人却都明白他其实是得了便宜卖乖

双方的合作先由技术方面开始,身为穿越者和科技大牛的胡卫东脑中有的是创意和思路,但中国却缺乏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业基础,因此只能与德国合作研,比如水滴形潜艇、实用型燃料电池等等。同时,双方还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换,比如中国拿出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火箭技术换来了德国刚刚取得突破的多种导引头技术,藉此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中国在制导技术上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各种制导武器在其后几年中6续研成功,更不要说是采用惯性制导系统(结构与机理都最简单)的弹道导弹了

注1:德国与捷克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之高可以在世界上排进三甲,他们的普通熟练工来到此时的中国甚至都可以当成技术工人来用,而技术工人则可以当工程师来用,没办法,当时的差距就是这么巨大(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