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崛起 > 第四百二十一章 行卷

盛唐崛起 第四百二十一章 行卷

作者:庚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5:45 来源:笔趣阁

在唐代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人物可谓是层出不穷。

张九龄,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

贞观有房杜,开元有二张。张九龄,也就是那‘二张’之中的一个……其政治生涯不复赘言,单就其在文坛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他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传千古,成为在无数人口中传唱的佳句。

杨守文没想到,居然会在这泰伯渎遇到张九龄。

此时的张九龄不过双十年华,但在言谈举止当中,已经流露出了一种别样风姿。

唐玄宗时期,每当任命宰相时,都会问一句:他的风姿比之张九龄如何?

“若征事郎为难,那我再想其他办法。”

张九龄见杨守文迟迟没有回答,于是便准备拱手告辞。

杨守文这才醒悟过来,忙拦住了张九龄,笑道:“张先生随我登船吧,反正船很大,多几人倒也无妨。不过呢,我们可不是简单的渡河,而是准备乘船转入官塘河,直奔丹徒。”

张九龄大喜,连忙道:“不妨事,不妨事……我们北上,也要在丹徒渡江。”

杨守文点点头,示意吕程志带张九龄等人上船。

“那是我的船。”

明秀在一旁,忍不住抱怨道:“青之你也太不客气了,至少应该问问我这个主人才是。”

“哦,时辰不早了,咱们也登船吧。”

杨守文翻了个白眼,便毫不客气的直奔画舫而去。

对于张九龄,杨守文很好奇。

这个在历史中曾留下浓浓一笔的名人,说实话杨守文并不是非常熟悉。

他对张九龄的了解,更多还是那一首‘海上生明月’,除此之外,也就不清楚他的事迹了。

这是开元名臣,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张九龄死后。就是李林甫接掌了相位。巧的是,这历史上的一忠一奸,居然都和杨守文产生了交集。这让杨守文感到很有趣,同时也想对张九龄多一些了解。

不过。杨守文不会表现的太过热情,那反而会让张九龄生出警惕之心。

他登船之后,就被明秀引到了甲板上。

那船首的甲板上,摆放着瓜果酒水,两人坐下来后。画舫就缓缓自泰伯渎驶离。

“四郎,你姑姑呢?”

杨守文没有看到明溪,感觉有些奇怪。

明秀吃了一口酒,笑道:“我姑姑是五斗米教弟子,不可能跟我四处游转。她之前在厥妃观,是为了帮我们看守游仙宫。现在游仙宫事毕,她已经返回龙虎山。”

“龙虎山?”

“嗯,五斗米教张天师府邸。

如今,江左天师世家渐趋没落,倒是那张天师一支。逐渐撑起了天师一脉的传承。我明氏一族当年授封上仙百五十将军箓,本为鹤鸣都功。今张天师得了正统,我们也许奉诏。我姑姑自幼入道,需前往龙虎山受戒,而后才算得了道统。”

“哦?”

杨守文对五斗米教里的那些科仪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兴趣不大。

他笑了笑,轻声道:“你姑姑不惜在厥妃观苦修,后又冒险进入游仙宫,怕不单单是为那《佛国记》而去吧。”

明秀闻听,沉默了!

他看了杨守文一眼。突然把话锋一转,举杯笑道:“来,吃酒,吃酒!”

哼。我就知道……

杨守文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这里面可能牵扯到五斗米教之中的一些事物。他可不想自找麻烦,之所以说起这件事,也是因为明溪的缘故。和明溪认识不久,接触也不是很多。但不知为什么,杨守文对这个清冷的女冠非常好奇。

可明溪毕竟是明秀的姑姑。问的太多,说不得会被误会。

龙虎山……那岂不就是后世正一道的道场吗?

这宗教事务,最是复杂。

杨守文想了想,还是决定置身事外为好!

……

天,已经大亮。

可是却阴沉沉的,不见阳光。

仲秋时节的江南,天气变幻莫测。昨日还是晴空万里,可今早已变成了乌云密布。

到晌午时,细雨靡靡。

杨守文和明秀不得不撤了酒席,返回船舱。

“等了你一夜,我快困死了……先去补个觉,你也休息一下,咱们还要走两天水路呢。”

明秀和杨守文道别,返回自己的房间。

杨守文也有些困了!

说起来,他也有两天未曾合眼。从前日在常熟得了消息,日夜兼程赶回了长洲,而后又急急忙忙启程动身,披星戴月的赶路。虽则他修习金蟾引导术,精神比之普通人强盛许多。可这样子连番的消耗,就算是铁打的身体,也承受不住。

“征事郎留步。”

就在杨守文准备返回房间休息,却被人叫住。

找他的人,竟然是张九龄。

杨守文感到颇为诧异,疑惑看着对方。他和张九龄是今日才认识,他找自己,又有什么事情?

“敢问征事郎,可是那总仙会上,醉酒诗百篇的杨青之吗?”

“哦,正是在下。”

“啊!”张九龄脸上顿时露出了激动之色,那表情活生生,好像后世粉丝遇到偶像时的模样。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忙不迭躬身一揖,“学生在广州时,就听说征事郎大名。今日能够在此相见,实在是,实在是……还请征事郎受学生一拜。”

杨守文先一愣,旋即恍然。

他连忙拦住了张九龄,诧异道:“我的诗,已经传至了岭南?”

“是啊!”张九龄脸发红,显得很兴奋。他激动说道:“学生是在前些时日,在广州刺史府中听闻征事郎的事迹。府尊更对征事郎的爱莲说赞不绝口,也经常在学生面前提及。学生此次北上,是因为两年后的科考,故而提前去洛阳准备。”

杨守文闻听。不禁上下打量张九龄两眼。

“张先生要参加科考吗?”

“正是。”

“那正好,我这次也要回洛阳,你若是不嫌弃,就与我同路。也可以有些照应。”

“啊,真的可以吗?”

张九龄激动的身体打颤。

他做了两个深呼吸,而后小心翼翼从挎包里取出一卷纸张。

“这是学生早前的拙作,若征事郎有空,还请多多指正。”

咦。我居然有了指正别人文章的资格了吗?

杨守文犹豫一下,还是从张九龄手中接过了那一卷纸张,而后朝他笑了笑道:“指正不敢当,我一定会好好欣赏。张先生想必也一夜未休息,不如先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咱们在畅谈。”

“那,学生就不打搅征事郎了。”

张九龄转身离去,杨守文则目送他背影消失,这才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他刚坐下来,就听有人敲门。

吕程志的声音从屋外传来。“阿郎,可休息了吗?”

“哦,八郎啊……进来吧。”

伴随着杨守文声音落下,房门打开。

吕程志走进屋中,而后把房门合拢,笑呵呵道:“阿郎还未休息吗?”

“哦,刚回来。”说着话,他扬了扬手中的文卷道:“这不,刚得了那张九龄的文章,正说要欣赏一二。”

“哈。果然!”

吕程志脸上露出晒然之色,拿过文卷道:“我就知道,他若知道了阿郎身份,定会奉上行卷。”

“行卷?”

杨守文一怔。“何为行卷?”

吕程志坐下来笑道:“这是本朝的一种风尚,本朝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相比之下,进士科的前途最好,参加的人也最多。其中评判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辞的优劣。除了主试官员之外。文坛上有地位的人,也可以推荐人才,影响名次。

这个,称之为‘通榜’。”

说着,吕程志叹了口气,“想当初,我也曾奉上行卷,可惜文词不好,无人举荐。”

他把手中的行卷放下来,轻声道:“不过,这张九龄倒真是一个有心人。”

杨守文先前的喜悦,一下子不见了。

他闭上眼,细思方才张九龄的表现,突然间晒然笑了。

那张九龄气度非凡,一看就知道是个骄傲的人。他和自己年纪相当,甚至比杨守文还大一些。可是,先前所表现出的喜悦,似乎与他的性格和气度并不相合。

听吕程志这么一说,杨守文也就明白了张九龄的用意。

他是想要拿自己当敲门砖……如果杨守文与之交好,再点评几句,日后在洛阳递交行卷,会方便许多。他生在韶州,洛阳也没有什么熟人,需要有人推介一番。

杨守文,无疑是一个最佳的人选。

如果这么想来,张九龄先前表现出的激动和崇拜之情,恐怕有一多半都是假的。

“好了,不说他了,八郎找我有事?”

吕程志点点头,轻声道:“阿郎,我是来提醒你一下,观那位明公子的态度,我觉得他怕不是单纯为送你而来。估计他可能会与你一同前往洛阳,你当有所准备。”

“啊?”

杨守文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吕程志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可是做过三年县令,这份眼力倒是不缺。”

杨守文沉默了!

他点点头,沉声道:“八郎,此事我会留意。”

“阿郎这两日奔波,想来也辛苦,先休息一下,我告辞了。”

吕程志说完,起身离开。

杨守文把他送出舱房,站在门口,半晌后突然摇摇头,自言自语道:“都不是省油的灯呢。”(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