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五二四章 顺民与刁民

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五二四章 顺民与刁民

作者:木允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34:41 来源:笔趣阁

团练降兵们并没因此而表现得多么激动……

“你们是不相信我?”

杨信说道。

“侯爷,小的们都知道侯爷是青天大老爷,真正为民做主的,上回侯爷赈灾时候小的们都看着,要不是侯爷逼着那些大户不准涨价,就那灾荒他们能把米价涨上三倍,小的们家里还能吃饱饭全靠侯爷。

可侯爷不是天子啊!

侯爷也得听朝廷的,朝廷自然是听那些大户的。

就算侯爷想分田,朝廷不准侯爷又能如何,上次抄了那几家,不就一直悬着?而且这两年那些家地有不少都被别的大户抢占了,衙门也不管,就算苏州的公公也不管。

侯爷就算真想为老百姓好,可侯爷总不能公然不听朝廷的吧?要是一道圣旨把侯爷召回去,难道还指望别人也能和侯爷一样继续来分田?侯爷要是有权做主,要说小的们当然听侯爷的,哪个做佃户的不想分田地?可这天下终究是朱家的,侯爷终究也得听当今天子的。”

那个织户小心翼翼地说。

剩下的那些降兵也纷纷附和,很显然他们也不傻。

杨信又不是皇帝。

他说分田就分田了?到时候不用多了,一道圣旨就解决,皇帝就是召他回去,然后再让别人带兵,那他还能抗旨不尊?

要是别人带兵,有哪个会和他一样?

说到底这天下姓朱而不是姓杨,分田这种事情太大,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皇帝说了才算,而皇帝肯定和那些士绅一伙。

昭义市是老百姓自己造了反,而官军挡不住,虽然传说杨信就是杨丰,但后期杨信可没公然加入,是那些士绅的团练自己打不过人家,在江阴连沈廷扬都差点被活捉,还是靠杨信调停最终双方停战,包括在宜兴也是。

士绅们是真打不过了。

这才被逼不得不承认现实,要是士绅能打过,直接反攻夺回武进,那杨信还能真得上战场?

但现在不一样。

许都已经拿下半个浙江了,那些士绅已经告诉皇帝,逼急了他们会一拍两散的,那么皇帝不可能再继续纵容杨信。

把整个钱塘江以北分田?

皇帝是想逼得天下士绅全造反吗?想想就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不需要你们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相信的。”

杨信说道。

这个结果也让他很意外。

不过这也很正常,这些团练多数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宗族近支,佃户也一样,家奴也是投献的,说白了他们本身就是士绅控制地方的基础。

佃户和佃户不一样,地主会把最好的地租给自己近支族人,甚至遇上饥荒还会对他们救济,而远支的那些则会得到好坏搭配,但仍旧可以保证能够吃上饭的地。真正佃户的最底层,是那些异姓,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才是江南乡村,所以朱元璋就喜欢一下子把全族押走,因为他知道这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时候的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一声令下可以对抗朝廷,但朱元璋时候想反抗的根本没人搭理。

但朱元璋是皇帝。

他就是抄家灭门,老百姓也视为天经地义,他是皇帝,他有权想杀谁就杀谁,想怎样就怎样,他的十二冕足以让老百姓听他的,但杨信只是一个大臣而已。

他爱护百姓又怎样?

顶多也就是个加强版海瑞而已。

海瑞没能改变什么,他这个加强版的改变了一些,但大明想要真正改变靠加强版海瑞是不行的,所以对于这些并没有真正到吃不上饭的程度的来说,他们宁可等,坐观。打仗时候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反正投降也不会死,那些士绅们也不会因此对付他们的家人,他们又不是没有为士绅打过仗。

“侯爷,跟这些贱骨头谈啥,他们在江南的好日子过惯了,回头让他们在陕北住几年就清醒了。”

李锦说道。

他们不存在这个问题。

一则他们相信杨信,那些训导官的作用还是很明显,而这些来自杨家庄户的训导官,几乎全都是杨都督的狂信徒,他们的近乎宗教式宣传再加上亲身经历,足够让这些陕北来的士兵相信杨信。

二则就是陕北来的了。

他们从小到大经历过太多的饥寒交迫,一片亩产几斗的土地和几石的土地上人的渴望幸福程度不同,后者再苦也不至于吃观音土,前者可是稍微有点灾荒就得吃观音土。这些来自陕北的士兵,对于幸福的渴望让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无论杨信有没有能力做到,他们都愿跟着去争取,他们没有等待的余地。

杨信兑现不了又能怎样?

就凭现在这支强悍的军团,回陕北自己干都行。

大不了学红巾军。

先回去自己闹起来,然后在杨信帮助下逼迫朝廷承认现实,陕北有几十万青壮可以加入,就目前朝廷在西北的军队,说起来不够这支军团自己收拾的。

这些士兵心里有数。

杨信做这些肯定会遭到朝廷甚至皇帝阻拦,他只要不想公然造反就很难继续下去,但他不想公然造反,这些士兵会代替他。

红巾军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既然红巾军能靠着最初得的一帮农民,连火枪都没多少,就用长矛怼得四周士绅无力抵抗,那他们这些精锐士兵为什么不能?真要是在陕北搞起红巾军,然后威胁西安或者太原,朝廷还能怎样?皇帝还能怎样?要么同意由杨都督去给他们主持分田,要么他们继续让更多地方卷入,让整个西北一片战火,最终更多地方举起红巾军的旗帜。

他们早就想好了怎办干。

他们没准备全指望杨信。

自己就是一支强悍的军团,为什么非得指望别人?好日子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己的好日子自己不去争取,就想靠别人赏赐?连拿起刀枪干都不敢还想分田地?话说这些西北汉子们还没那么驯顺,需要用刀枪为自己实现理想的时候,他们是不会介意杀人放火的。

“你的伤怎样?”

杨信说道。

“回侯爷,肋下被拉一道口子,已经包好了,就是背上挨了一锤头,差一点把骨头打断了,不过小的身体壮实硬抗住了。”

李锦赶紧说道。

他那一锤砸在后心,撞击的力量让内脏受震动,最初时候的确差点废了,但缓过劲之后,已经能够自己拄个拐杖行走了,说到底他身体壮,本来就是猛将的体质,当兵以后天天吃饱就锻炼,现在一身肌肉,那抗打击能力还是足够。

“安心养伤,养好之后继续带着你的兵,但给你升营补!”

杨信说道。

李锦赶紧行礼感谢。

“侯爷,小的有个叔叔,是当驿卒的,这次伤亡了些兄弟,肯定要招一批新兵,小的想让他也来当兵。”

他说道。

这次荡寇军阵亡两百多。

实际上方阵时代战斗,死伤一般不会很多,吕岑战役这种堪称欧洲战场总决战级别的大战,双方投入五万大军,最后战斗死亡加起来也就总共才十分之一多点而已。而且绝大多数死亡实际上是在阵型溃败后骑兵追击中,但这一次荡寇军是胜利方,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三百伤员,其中有一百完全失去继续战斗的可能,按照杨都督的规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将作为杨家的庄户到新城去。

所有的都是。

所以之前跟着杨都督打仗受伤或者阵亡的家属,都被接过去,这也是那里这些年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样也是杨家目前开垦出的四十万亩地的主要耕种者。

同样也是那些工厂的主要工人。

这次总共损失也就是三百人。

这些是肯定要招募新兵的,而招募新兵肯定也是从陕北,实际上不只是李锦,很多军官都开始想把自己家乡的亲人弄来了,毕竟在荡寇军中真得前途无量。

“你叔叔,年纪大了吧?”

杨信说道。

“回侯爷,比小的其实还小几岁。”

李锦说道。

“那就让他来吧,如今陕北的情形当驿卒也没什么前途,过来后冲着你的面子,正好给我当个亲兵!”

杨信说道。

“谢侯爷栽培!”

李锦激动地说道。

这时候罗汝才已经送来了第一份陕北的灾情报告,大雪对延安府各县都造成严重损失,但还没到真正大量饿死人的程度,主要就是这些年地瓜在当地种的多。毕竟这是夏天,就算突然下雪,地面是暖的,那些地下的地瓜不会受影响,只不过冻烂些叶子而已,雪水浇灌后天气回暖立刻长势更好。甚至一些遭灾绝产的,也开始从这些地瓜上剪秧子补种,六月遭遇雪灾,紧接着插秧后到十月差不多还能收获一茬地瓜。

明年肯定种的更多。

毕竟这个经历了饥荒的考验。

至于那些士兵的家人已经开始发钱发粮,他们不会有人饿死的,现在整个陕北到处都是对河间侯歌功颂德的声音。

“好好干,以后有你们的好前程!”

杨信拍了拍他肩膀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