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41章 动员机制

帝国争霸 第41章 动员机制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以迢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在获得内阁全体支持的情况下,肯定能够在帝国的立法院获得多数支持。

原因也很简单,莱因哈特领导的是多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

这27名内阁大臣当中,13人来自莱因哈特所在的“迢曼民主振兴党”,另外14人分别来自6个政党,而这7个政党在立法院拥有78%的席位,肯定能为莱因哈特的战争提案提供三分之二的多数票。

其实,只需要获得4个联合政党支持,莱因哈特就能够发动战争。

让莱因哈特操心的,并非能不能获得战争授权,而是有没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或者说达到既定目的。

正是如此,在送走内阁大臣之后,莱因哈特就让秘书去安排,请军方的将领前来协商作战的事情。

在根本上,莱因哈特并没有指望能够在战场上取胜。

显然,他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

别说迢曼帝国,就算拿整个西陆集团也比不过梁夏帝国。再说了,在西陆集团与梁夏帝国之间还有广袤的,几乎是无法跨越的巨大陆。从军事层面上看,通过地面战争击败梁夏帝国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绝对不是在涨敌威风。

要说的话,梁夏帝国在巨大陆方向的态势,比上次大战爆发之前,还要好上几十倍。

关键就是,把“势力边界”向西推了数千千米,都到了伏尔加河东岸。

任何来自西方强敌,向东发动进攻的时候,首先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还要翻越崎岖的乌拉尔山,强攻以防御坚固而出名的叶堡,接下来要跨越几千千米的平原荒漠,才能达到梁夏的本土。即便冲到了这里,离胜利也十分的遥远,因为到梁夏帝国核心地区,还有数千千米呢!

要说的话,没有任何一支地面部队能够在一场战争当中,完成跨度接近1万千米的远征行动!

哪怕是当初征服了世界岛的蒙古骑兵,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打了成百上千场战斗。

哪怕只是渡过伏尔加河,也困难重重。

在上次大战结束前,准确说是在骆沙联邦投降之前,梁夏帝国不惜耗费更多的物资与牺牲更多的将士,抢在迢曼大军渡过伏尔加河的前面,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就是为了控制乌拉尔山以西的土地。

简单的说,是为了让乌拉尔山成为真正的战略防线。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要想让乌拉尔山成为战略放线,就必须向西推进,控制西边的伏尔加河平原。

简单的说,让伏尔加河东部平原成为战略防御的缓冲区。

这样一来,来自西边的敌人首先就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要向东推进数百千米,才能够到达乌拉尔山西。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弃伏尔加河东岸平原,迢曼帝国的军队就能直接面对乌拉尔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问题。

对防御的一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守卫整条山脉,至少要沿着乌拉尔山布防。

有了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防御部队就能够击中部署在叶堡等要塞里面,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梁夏军队一直采用的这一套防御战略。

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地区,都是梁夏军队的防御缓冲地带,而这套防御战术对梁夏帝国的装备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机的航程与作战半径。

从乌拉尔西边前进基地,到伏尔加河的平均距离在300千米左右,梁夏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机在满载下的航程不低于300千米,大型直升机更是以600千米为设计指标。

只要战争爆发,梁夏陆军航空兵就能够依托乌拉尔山西边的前进基地出击,打击来自伏尔加河对岸的敌人。

此外还有,梁夏陆军唯一的远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战术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这个地理因素,就连梁夏空军都没能避免。

梁夏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作战半径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间,就是因为前进基地在乌拉尔山东边。从这些基地起飞,攻击机需要飞跃乌拉尔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防御部署上,整个伏尔加河的东岸,以及阔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战略缓冲区。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以及西陆联军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现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进到乌拉尔山一线。

要想继续向东推进,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会导致后方防线空虚。

简单的说,等梁夏陆军发起反击,西陆集团或许连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拟定的几套战略计划中,其实全都以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为主要目的。

在完成对骆沙联邦共和国的攻占行动之后,也就是在拓展了战略防线之后,就必须立即由攻转守。

接下来嘛,就得看友军的表现了。

只有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并且在东望洋上发起进攻,牵制梁夏海军的主力,以及同时夺取夕落洋的制海权,打通到西大陆的海运航线,通过海运向西陆集团提供战略援助,才会考虑在巨大陆战场上继续向东推进。

当然,如果纽兰共和国出兵参与地面战争,自然是再好不过!

因为纽兰共和国立即参战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在西陆集团的战略计划中,要在巨大陆战场上跟梁夏帝国鏖战。

取得全面胜利?

显然,那只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一整套战略计划,在单方面跟东方集团开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能够争取的最理想的结果,只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骆沙民主共和国吞并了骆沙联邦共和国,并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统一。

不过,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东方集团发起反击之后,西陆集团的大军撤回到伏尔加河的西岸。

要到这个地步,能够守住本土就很不错了。

当然,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或者说没有指望通过战争击败梁夏帝国。

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转移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借战争加强对西陆集团的统治力度,打击那些试图或者已经在挑战迢曼帝国,想要摆脱迢曼帝国控制的分裂势力,让当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情况显然没那么简单。

用几名高级将领的话说,在战火点燃之后,到底打成什么样,发展到多大规模,就不由莱因哈特来决定了。

要是能够打赢,还好说。

只要愿意做出适当让步,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对手讨价还价,也就有把握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如果战败,或者说没掌握主动权,恐怕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说得直接一点,不是莱因哈特想结束就能够结束的。

问题就在这里。

之前召开的几十次军事会议,讨论的全都是战争规模的问题,而莱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够控制战争规模。

可惜的是,军方将领全都认为不可能!

为此,总参谋长亨克尔上将还专门向不太懂军事的莱因哈特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其实是战争动员。

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把完成基本军事动员的时间由之前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但是动员本身并没有变化,仍然需要在前线集结作战部队,也仍然需要调集运输力量运送装备弹药。

如此一来,战争动员就成为了开战的信号。

和平时期,三个超级霸权都在监视对手的武装力量,首先关注的,就是对方有没有秘密进行军事动员。

此外,三巨头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军事通报机制,同样跟动员挂钩。

简单的说,任何一方在产生怀疑之后,都有权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让怀疑对象在24小时内做出解释。收到质疑的一方,不但要在24小时内给出解释,还要立即停止相关的军事行动。

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必须事先通报的互信机制。

在决定出兵波沙湾之前,梁夏帝国已经通报了相关事宜,特别是军事动员的范围与持续时间。

不动员就开战?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但是在平常时期,谁都不会让军队处于战备状态,毕竟军人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度。

关键还有,在平常时期,也没办法维持太多的作战力量。

相对而言,西陆集团的情况还算好的。

因为整体实力不如东方集团,所以在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面,西陆集团一直保持较高的战备状态,或者说是更害怕遭到突然袭击,也就需要部署更多的兵力,让更多作战部队处于作战状态。

这跟西陆集团长期保持进攻态势其实是一件事。

当然,这跟西陆集团的战略纵深有关,从伏尔加河往西,几百千米之外就是骆沙的首都莫萨。

相对而言,凭借雄厚的实力,广袤的战略纵深,东方集团在巨大陆方向上的战备级别反而低得多。

在波伊战争结束后,梁夏帝国一度将部署在东骆沙的地面部队缩减到了40万。

关键就是,在巅峰时期,只是驻扎在叶堡的梁夏陆军就有50万!

按情报机构提供的消息,东方集团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够完成战争动员,准确说是向东骆沙投入足够的兵力。

显然,这就是关键所在。

西陆集团只需要1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成动员,因此有足足2个月的时间,也就有希望赶在东方集团完成动员之前取得重大胜利。

毫无疑问,这也正是西陆集团军事战略的核心所在!

只要局势失去控制,就必须抢先出手,利用首先完成动员所获得的2个月时间,拿下足够左右战争进程的胜利果实。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做的推演,这是唯一有希望在巨大陆战场上取胜的战略。

当然,所谓的“取胜”也只是拿下东骆沙,再逼迫梁夏帝国接受现实,或者等待纽兰共和国参战。

问题其实就在这里。

哪怕提前做好准备,都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动员,准确说是让作战部队做好进攻准备。

这1个月,哪怕发生了奇迹,最多也就能缩短几日。

原因也很简单,大批主力部队在平时靠后部署,而且主力部队的主战装备,在平时也存放在后方。

当然,还有至关重要的弹药与燃油等作战物资。

至于1个月的准备时间,那是经过严密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而且在每年的西陆集团联合演习中都会进行推演。

西陆集团开始进行动员,东方集团会熟视无睹?

显然不会!

梁夏帝国一直在努力打造可靠的,而且能够持续运行的战略侦查网络,为此不惜发射数十颗大型侦查卫星,甚至为了把这些重达十几吨的侦查卫星送入太空,投入巨资开发了重达上千吨的运载火箭。

这些,不就是为了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吗?

何况,谁能保证在西陆集团的内部没有梁夏帝国的谍报人员,或者说是被梁夏帝国情报机构收买了的叛徒?

只要西陆集团开始进行动员,东方集团肯定会提高战备级别。

在梁夏帝国发出通牒后,再停止动员?

这显然是在开玩笑。

走到这里,全面战争将不可避免!

用亨克尔的话来说,在东方集团开始进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难道还能够降低战备级别?

从战略博弈的角度来说,只要进入到战争动员阶段,那就停不下来了。

道理也很简单,谁都不会相信对方只是为了防御而进行动员,也就肯定会为防守反击做战备。

何况,西陆集团还准备发动进攻。

那么,在战争打响之后,还有希望停下来?

不要说亨克尔,就连莱因哈特都知道,只要打响第一枪,就必须分出胜负。

这也是开始的表决结果让莱因哈特感到害怕的关键所在。

现在不是战争会不会爆发的问题,而是任由谁出面都无法阻止战争爆发的问题。

莱因哈特非常清楚,就算他动用宰相特权否决了内阁的战争表决,那些渴望战争大臣也会把他赶出宰相府,然后让一个愿意发动战争的大臣住进来。如果莱因哈特试图用别的办法阻止战争爆发,比如说提前解散内阁与立法院,并提前举行大选,那么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一颗罪恶的子弹。

其实,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阻止战争爆发。

他只是很担心。

在大战爆发后,纽兰共和国真会兑现承诺,也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策动针对梁夏帝国的军事行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