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08章 替代之选

帝国争霸 第208章 替代之选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要说的话,早在10多年前,论议两院通过限制海军规模的法案之后,帝国海军就认识到了“替代型航母”的巨大价值。从那个时候开始,帝国海军就投入资金,在相关领域进行前期探索。

当然,最初使用的不是这个名字。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出现的“航母无用论”与“大小之争”都与帝国海军有关,也可以说成是被帝国海军利用。正是借助发展“小型航母”的机会,准确说是论议两院提出的相关要求,帝国海军才拿到拨款,在论议两院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研制项目。

众所周知,帝国海军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路线,继续建造大型与超级航母。

至于相关研制成果,在“薛远征”级开工建造之后,全都被束之高阁,锁进了帝国海军的档案柜。

准确的说,是转变成了技术储备。

“替代型航母”其实就是“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翻版,也可以说成是现代化版本。

“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基本设计思路其实是放弃独立作战能力,把航母当成纯粹的战斗机搭载平台,以保障与运作舰载机为主,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削弱与取消其他作战能力降低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该项目完全依托于在当时炒得火热的垂直起降战斗机。

有趣的是,垂直起降战斗机自始至终都不是海军的项目。

不管研制“鹞”式战斗机的布兰王国,还是制造“铁匠”战斗机的西骆沙,乃至靠许可证生产av-8b的纽兰共和国,都是按照空军的任务需要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也主要装备空军。

在战术思想上,垂直起降战斗机其实是应对全球大战的产物。

说得简单一点,在全球大战当中,不管进攻与防御,都得面对一个大问题,前进基地肯定会遭到敌方重点打击,因此前线航空兵在开战之后有可能面对没有基地可用,或者无法靠前部署的尴尬局面。

显然,不能因为前沿机场会遭到打击就放弃前线航空兵。

在战术体系上,没有任何作战力量能够取代前线航空兵。

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办法让前线航空兵降低对前沿机场的依赖程度。

对此,有两种发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二是缩短作战飞机在起飞与降落阶段的滑行距离。

一直以来,帝国空军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战-10”。

在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0”是典型的前线战斗机,其在主要任务状态下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以上,后期的发展型甚至达到1500千米,超过了西陆集团的重型战斗力。

只是,西陆集团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要说的话,这完全能够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击机之外,西陆集团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左右。

归根结底,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不过关,为了保证主要的战术性能,只能牺牲相对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么,凭什么发展作战半径更大的前线战斗机?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布兰王国研制了“鹞”式战斗机,而西骆沙在迢曼帝国的支持下研制了性能更极端的“铁匠”战斗机。只是严格说,这两种战斗机其实都是攻击机,基本没有空战的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对垂直起降战斗机浅尝辄止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获得垂直起飞能力,像“鹞”式这类采用旋转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够敏捷,但是受起飞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战斗机没办法超音速飞行,而且作战半径都很短。比如“鹞”式在采用垂直起飞的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还不到100千米,连保卫机场都办不到。

对追求进攻的帝国空军来说,这样的战斗机有何用?

结果就是,在完成理论研究之后,帝国空军就把垂直起降战斗机束之高阁,把相关的研制工作转变为理论研究。

简单的说,就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为今后进行相关的开发做储备。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关键就是,为“中小型多用途航母”准备的舰载机也就是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海军型。

虽然按海军的要求,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做了必要调整,比如基本放弃了垂直起飞能力,只要求垂直降落能力,并采用跃飞甲板,通过短距离滑行增加起飞重量,以延长作战半径或者是提高载弹量。又比如,配备高性能火控雷达,配合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增强制空作战能力。

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没办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以当时的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发动机技术,垂直起降战斗机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突破音速。

只有获得性能更好的发动机,才有希望让垂直起降战斗机获得足够优秀的机动性能。

显然,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状态,帝国海军肯定没办法接受。

不要忘了,在“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搭载的舰载机里面,战斗机的头号使命就是为舰队提供防空养护,主要就是通过快速截击对付来袭的敌机。战斗机没有截击能力,简直就不敢想象。

虽然在此之后,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帝国空军重新启动垂直起降战斗机项目,帝国海军参与了研制工作,而且拿出了成果,但是一直到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更看重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的中型航母。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在为战时的护航作战考虑。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护航作战主要针对的潜艇,以反潜为主,而且当时的很多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反潜作战能力。关键是,当时的潜艇得频繁浮上海面为电池充电,很容易遭到攻击。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反潜巡逻机,让战斗机挂上火箭弹,就能在远海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但是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面对能潜航几千千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就必须依靠专门的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对护航航母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还专门做过测试。虽然“巡-4b”在做必要的改装后,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但是需要滑行190米,还无法达到最大起飞重量,执行反潜任务的效率肯定会受影响。

关键还有,在护航作战当中,还得考虑来自空中的威胁。

其实,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防空的重要性就已经显现出来,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要忘了,当时的护航航母搭载了足够多的战斗机。

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反舰武器,主要是非制导炸弹与直航鱼雷,严重限制了重型轰炸机的反舰作战能力。

显然,在反舰导弹问世之后,来自空中的威胁就不可小觑了。

为此,护航航母必须具备搭载与运作重型战斗机的能力,最好还能使用预警机,增强防空作战的效率。

要想获得这些能力,就必须配备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如此一来,对航母的吨位就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研究,能在3万吨级的小型航母上安装弹射器,使其能搭载与运作舰载战斗机,但是要想获得完备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完成截击任务所需的出动率,就得把吨位提高到4万吨以上。

关键还有,要想搭载足够多的舰载机,至少需要5万吨!

显然,这个体量不比大型航母差多少。

此外,为了获得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肯定需要采用大量新技术,比如活塞行程更短的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把这些因素都算上,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的造价,不会比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低多少,作战能力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建造中型航母其实是一件亏本买卖。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坚持建造“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并且把大批退役航母进行封存处理。

只是,相对战时的巨大需求,封存的大型航母肯定不够。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哪怕按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标准组建护航舰队,至少都要30艘护航航母。

显然,实际需要的肯定更多。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战前就启动了“替代型航母”的研制工作,准确说是前期的基础设计。

“替代型航母”最为主要的特点,其实是尽量降低建造价格。

当然,牺牲的不是作战能力,而是生存力!

严格说来,“替代型航母”就是按商船标准建造的中型航母。

具体来说,满载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飞行甲板的长度在280米到290米之间,最快航速不到24节,配备两部标准蒸汽弹射器,机库能容纳24架舰载机,最多能够搭载48架舰载机。

有趣的是,在进入建造阶段之后,帝国海军没有向造船厂提供统一的设计图纸。

道理也很简单,“替代型航母”根本没有完成设计,而且在大战爆发之前,也没人想过需要完成设计。

结果就是,在决定建造的时候就只有几个前期方案的概念图。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帝国海军只向造船厂提出性能指标,然后让造船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建造。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分成了3种,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往往被当成三个级别对待。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灾难!

虽然三种设计的主要设备与系统都做到了统一,比如燃气轮机与弹射器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装配阶段肯定存在差别,也就得为这3种航母提供3套后勤保障系统,大幅度增加了维护保障的难度。

只是,没人能否定,“替代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的燃眉之急。

三管齐下,以及让造船厂去自由发挥,最为突出的好处,也就是大幅度的缩短了航母的建造时间。

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从下达订单到建成交付,均没有超过1年!

在新历151年第三季度,这6艘航母全都加入了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且全在东望洋活动。

6支以“替代型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成为了运输船队的守护神。

此外,通过建造第一批,锻炼了造船厂的工人,也让帝国海军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第二批开始,“替代型航母”采用了统一的设计图纸,而且就是第一批3个型号中的一种。

简单的说,综合性价比最好的那一种。

因为能满足帝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所以“替代型航母”的第二批,帝国海军一次性的下达了12艘的订单,此后又增加到了24艘。虽然后来对建造计划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些额外要求,最终只建造了20艘,最后4艘被取消,但是算上第一批6艘,总共26艘“替代型航母”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的主要护航力量,为数百支运输船队提供了掩护,也为取得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其中的10多艘,在战后依然十分活跃。

虽然第一批次采用商船标准,但是在第二批次,帝国海军提高了要求,主要是增强在高海况下的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第二批次的可用寿命都远远超过15年。

因为技术标准较低,而且作战能力算不上强大,所以在战后,“替代型航母”都被当成废品处理。除了状态较差的几艘被直接拆解掉之外,另外的10多艘,都援助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

显然,对其他国家来说,“替代型航母”是货真价实的中型航母。

在这些航母中,有几艘参加过后来的局部战争,还是所在海军的绝对主力。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些全都是后话。

即便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替代型航母”也不太满意,毕竟是按护航作战的要求设计建造。

哪怕在建造第二批次的时候,提高了技术要求,“替代型航母”的作战使用都受到严格限制。特别是在高海况之下,往往因为糟糕的适航性能丧失作战能力,或者是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正是如此,在动工建造第一批“替代型航母”之后,帝国海军就另立炉灶。

准确的说,其实是以“替代型航母”为名,建造一种真正意义的中型航母,以增强舰队作战的战术灵活性!

这就是“增强型航母”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