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44章 顽强奋战

帝国争霸 第244章 顽强奋战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天亮之后,战斗打得异常的艰难。

梵军集中兵力在东面与南面发起反击,退入代奥格尔城区的当地驻军,准确说是以警察为主的武装人员也趁机发难,比如藏在城区边缘的建筑物内,向靠近城区,特别是控制外围路口的帝**人放冷枪。

一时之间,守在机降场地的陆战队几乎被敌人三面包围,等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

更加要命的是,守护陆战队的前线攻击机均在天亮之前返航,而紧急派来的重型攻击机在投下几十吨炸弹之后,也因为弹药用尽而失去了支援能力。至于其他的火力支援,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受此影响,在天亮之后开始的第三轮突击运输,送往前线的是2个由第十七装甲师提供的轻型炮兵连。

其中的一个炮兵连,装备AL-100A式150毫米超轻型榴弹炮。

前面就已提到,为了增强空中突击部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敌后的独立作战能力,帝国陆军投资研制了这种战斗全重不足3吨,能由10吨级通用直升机吊挂运输的大口径超轻型榴弹炮。

必须承认,AL-100A很先进,只是不到3吨的战斗全重就能让所有“轻型”榴弹炮相形见绌。要知道,在AL-100A之前,只要大口径榴弹炮的战斗全重低于10吨,就能够冠以“轻型”头衔。

按帝国陆军的设想,这种榴弹炮,能够让空中突击部队获得跟装甲部队相当的战场压制能力。

只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陆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高了,存在很多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技术障碍,所以只是前期研制工作就进行了十几年,直到去年的年初,才完成工程验收,进入陆军主导的军方验收阶段。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该项目说不准还要拖上好几年。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AL-100A通过了军方验收,随后就开始量产,但是受到昂贵价格的限制,AL-100A的产能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也只给主力部队各提供一个连,而且都编在师直属混成支援营里面。

有趣的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这种轻型榴弹炮,各作战部队还在摸索。

要说的话,当初立项的时候,帝国陆军就没有想好该如何使用这种拥有重炮威力的超轻型榴弹炮。

能够由通用直升机吊运,其实只是启动该项目,或者说是申请拨款的借口。

等到研制成功,帝国陆军才猛然发现,“直-15”在吊运一门AL-100A之后,就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在海拔稍微高点的山区,别说是同时运送弹药,多运载几名炮手,直升机就没办法升空。哪怕换成“直-18”,在吊运1门AL-100A的同时,也只能运送全部炮手与半个基数的弹药。

这有什么用呢?

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几个小时就能打掉1个基数的弹药。

毫无疑问,弹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拿使用量最多的高爆弹来说,只是弹丸就接近50千克,而一个标准发射药模块的质量为3千克,通常会装填5到8个模块,在算上必不可少的药筒等装载工具,1枚150毫米炮弹的整备质量超过80千克。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1个基数是48发炮弹与330个发射药模块,总质量超过4吨!

如果配有增程炮弹,总质量就会超过5吨。

也就是说,即便是“直-18”这样的重型直升机,一次也只能运送两个基数的弹药,飞行距离还不能超过300千米。

如果由“直-15”运送,效率会更低。

关键还有,AL-100A配属给空中突击部队,能让空中突击部队大展拳脚的,其实就是地形复杂的山区。

简单的说,AL-100A主要是用于山地作战。

高海拔对直升机运载能力产生的影响,就变得不可忽视。

这下,摆在帝国陆军面前的现实就是:哪怕能用直升机把AL-100A部署到靠近前线的阵地上,也会因为弹药补给困难而成为摆设。

如果把性能上的缺陷也考虑进去,AL-100A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达到低于3吨的重量指标,只能想方设法的减重,比如采用即将淘汰的40倍径身管。

在研制AL-100A的项目启动之前,帝国陆军就已经确定,下一代大口径火炮的身管长度必将超过50倍径,而最后在东方集团内部确定的标准是54倍径,之前采用40倍径身管的火炮都将接受升级改造。

此外,药室容积只有22升,仅相当于标准药室容积的80%。

受此影响,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弹、枣核弹、底排增程弹与火箭增程弹时所对应的最远射程分别为:17千米、21千米、25千米与29千米,均明显低于采用同等长度身管的榴弹炮。

当然,更加比不上采用54倍径身管的新式榴弹炮。

关键还有,帝国陆军装备的身管火炮,跟西陆集团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说,与敌方炮兵对抗,AL-100A会因为射程不够处于下风,至少无法在炮战当中占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还是战术机动能力几乎为零的牵引火炮。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帝国陆军要求AL-100A具备有限的战术机动能力,比如配备独立的行走单元,能在作战的时候自行转移阵地,降低对牵引设备,以及人员的要求,但是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帝国陆军最后放弃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配备一台小型发动机,用来驱动弹药装填机。

在完成部署后,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员,或者是轻型车辆牵引机动。

显然,这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

哪怕在理想状态下,AL-100A从部署状态转为行动状态,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钟,而且需要用车辆牵引。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门处于部署状态的AL-100L转移到500米之外的备用阵地,至少都需要20分钟。如果是在地形崎岖的山区,至少需要30分钟,还得有车辆可用。

可见,要想把AL-100A当成野战火炮使用,至少得为其配备牵引车辆。

一般的军用吉普车就行,5吨级的越野车就最好不过了。

正是如此,在列装AL-100A之后,帝国陆军就发现,必须为装备AL-100A的炮兵部队提供牵引车。

可问题是,这么做,就让AL-100A的“轻型”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说得直接一点,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战场上,轻型榴弹炮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来的战场上,又无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规的榴弹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实在是短得可怜。至于说提供牵引车辆,甚至装到卡车上,又会丧失由通用直升机吊运的轻便优势。

要说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些问题,帝国陆军对AL-100A的态度才不冷不热,一直没有大批量采购。

不说别的,在大陆战场那边,几支主力部队就很少安排AL-100A参战,大部分时候是在后方培训炮手。

所幸的是,在代奥格尔这边,AL-100A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

虽然梵罗陆军拥有数千门大口径火炮,仅自行榴弹炮就有2000多门,而且全是从西方列强进口,比如纽兰共和国的M109系列,但是其主力炮兵部队,全都部署在西北,编在中央军之下。

其他作战部队,有很多还在使用第二次全球大战时期的火炮。

这些“古董炮”就算还能用,也绝对不是AL-100A等新式火炮的对手,只是射程差距就没法弥补。

当然,送往前线的,不止是16门AL-100A。

另外一个炮兵连装备的是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要说的话,重型迫击炮才是轻装步兵部队最主要的压制武器。

此外,PJ-120还是帝国陆军最后一种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投产,还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武器。

只是,现役的PJ-120F与大战中的型号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

严格说来,PJ-120F其实是重新设计的成果,只是因为PJ-120的基础设计太过优秀,没有改动的必要,几乎完全保留了下来,所以在重新设计之后,才沿用了原来的编号,并没有另起炉灶。

关键还有,PJ-120F兼容所有同口径的迫击炮弹。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规划,PJ-120F至少都还要服役30年。等到配备了导引头的精确制导炮弹诞生,说不定还能服役半个世纪。可以说,PJ-120非常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服役时间最长的火力压制武器。

其实,在很多时候,前线官兵首选的压制武器,就是迫击炮。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初速低得多,能够把弹壳做得更薄一些,所以迫击炮弹能在不增加弹重的情况下,获得远超同口径榴弹的装药量,在对付人员等非防护目标的时候拥有远远超过同口径榴弹的杀伤力。

正是如此,120毫米迫击炮弹的威力就跟150毫米榴弹相当。

关键还有,120毫米迫击炮弹也就20多千克,不到150毫米榴弹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运输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运送的迫击炮弹是榴弹的三倍以上,也就相当于让火力打击的持续时间提高了三倍多。

至于射程,反到的小事。

毕竟,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能达到12千米,足够覆盖前沿战场了。

此外还有,一个迫击炮班最多只需要4名炮手,必要时2人就能操作,因此同样是一个连的规模,迫击炮连能有24门,榴弹炮连只能有16门。再说了,迫击炮的急促射速与持续射速,都要比同级别的榴弹炮快,所以不管是持续压制,还是紧急状态下全速开火,迫击炮连的作战效率都超过了榴弹炮连。

可惜的是,2个连的兵力确实太少了。

此外,受到弹药的限制,榴弹炮连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只能用来压制敌人的远程身管武器。

大部分时候是24门PJ-120F在开火。

要同时对付来自3个方向的敌人,24门迫击炮确实是远远不够。

激战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梵军已经在东边与南边逼近机降场,对这2个方向上的防御据点构成了严重威胁。

打到最艰难的时候,梵军的小股部队甚至攻入了机降场。

关键还有,在梵军逼近之后,因为存在误伤友军的可能,前线攻击机与重型攻击机不敢贸然投弹轰炸,必须由地面部队指引目标,所以空中支援的效率大打折扣,没能产生击溃敌人的效果。

很多时候,因为双方的官兵离得太近,只能由“攻-9B”使用机关炮扫射敌人。

要说的话,也多亏空军派来的100多架“攻-9B”。

按空军的战报,到10日的中午,部署在海德郊外空军基地的120架“攻-9B”总共出动了350余架次,差不多是所有能飞的攻击机都飞了3个架次,平均每3个小时就要出动一个架次。

等于是说,这些“攻-9B”几乎都是在飞到战场上空之后就投下炸弹,平均每个架次在战场上空逗留的时间还不到15分钟。

这个出动频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至于打击力度,更加是无庸质疑。

在这10来个小时里面,120架“攻-9B”用掉了1500余枚250千克级炸弹,近1000发短程空地导弹,3000余发80毫米火箭弹,以及20万发40毫米炮弹,总投弹量达到惊人的1500吨。

要是没有这些“攻-9B”,机降场恐怕早就被梵军攻占了。

只是,“攻-9B”提供的空中支援也就持续到10日中午。

不是说空军不愿意继续出力,而是到负责为前线攻击机提供支持的加油机,将在10日中午返航,然后要到夜间22点过后才能重新部署到位。没有加油机支持,“攻-9B”无法从海德巴拉直飞代奥格尔。

此外,在连续出动3个架次之后,几乎所有的“攻-9B”都需要进行维护。

正是如此,在计划里面,只要求前线攻击机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持续到中午。

按照计划,将在中午之前挫败梵军的反击行动。

可惜的是,直到最后一批“攻-9B”在中午12点过飞走,梵军的反击部队依然在南面与东面向机降场发起冲击。

虽然在下午1点前,由重型攻击机发起的一轮遮断轰炸,成功的粉碎了梵军在中午发起的第一轮进攻行动,但是重型攻击机并非随叫随到,而且在连番遭受猛烈冲击之后,机降场外围防线已经摇摇欲坠。

关键就是,陆战队的伤亡非常大,两个营的减员率都已超过30%。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梵军再发起两轮冲击,就能够突破机降场的外围防线,甚至能围歼势单力薄的两个陆战营。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刘尊山才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

必须得说,丁镇南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也就是不管战场局势如何,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总会留一手,很多时候会准备多个备用方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之后,有回旋余地,不至于束手无策。

这次也不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