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45章 空中炮艇

帝国争霸 第245章 空中炮艇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傍晚,收到前线指挥官发回来的报告之后,刘尊山绷紧了的神经才稍微放松了一点。

苦战3个小时,前线将士依靠轮番到来的空中支援,在下午5点左右挫败了梵军的全面进攻。

到此,梵军在10日白天发起的反击行动正式宣告结束。

在持续了大半天的战斗当中,梵军的伤亡人数超过了3000,帝国陆战队也有74名官兵阵亡,大约200名官兵负伤,此外还有上千平民被战火波及,不过其中有不少是武装起来的民兵。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空中支援。

只是,在下午为提供支援的空中力量,并不是来自空军,也不属于陆军航空兵,而是隶属特种作战司令部。

分成3个批次投入战斗的18架“运-9EA”火力支援机。

其实,也就是常说的“炮艇机”。

当初,在获知纽兰共和国秘密研制AC-130“幽灵炮艇”的消息之后,帝国空军与帝国陆军对这种搭载火炮的运输机都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没有发现其存在的价值,也可以说成是帝**队不存在类似需求。

道理也很简单:纽兰军方投资研制“幽灵炮艇”是用来对付藏在丛林里面,跟正规军打游击战的小股敌人,尤其是南孤大陆那些获得梁夏帝国暗中扶持,专门跟纽兰共和国对着干的游击队。

简单的说,“幽灵炮艇”面对的其实是低烈度战争。

如此一来,运输机所存在的问题,比如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生存能力与机动性能都很差劲,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相反的,航程远、续航时间久、载重大与飞行稳定等优点得到放大。

此后的实战也证明,在低烈度战斗中,炮艇机简直是无敌的存在。

可问题是,在正规战争当中,炮艇机有多少价值呢?

显然,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实,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当时的帝国陆军航空兵就有类似的设想,还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这就是,在大型运输机的舱门处安装机关炮,在空降作战行动当中为深入敌后的伞兵提供空中支援。

按当时的作战设想,由运输机改装的炮艇机能跟随运输机群作战,在整个空降作战行动中为伞兵提供火力支援,包括在空降开始前压制敌人的防空火力,以及在空降行动中阻击敌人的地面部队。

凭借巨大的载弹量,以及更久的续航时间,炮艇机的作战效率高于攻击机。

只是,在大战后期,就没有进行过像样的空降作战。

至于那些紧急改装的炮艇机,除了由博物馆保存的几架,其他的全都按照过剩军事物资处理掉了。

其中一些就辗转落到忒尔共和国手中。

在随后爆发的波伊战争当中,特别是战争初期,在对付缺乏防空手段的波伊游击队的战斗中,这些炮艇机的表现得非常抢眼。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炮艇机凭借巨大的载弹量与良好的低速性能,发挥出远远超过攻击机的作战能力。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唯一能持续存在的压制力量。

有趣的是,也就是在波伊战争初期的突出表现,让纽兰空军认识到了炮艇机在低烈度战争当中的价值。

相反,帝国空军反到是不为所动。

当然,这也能理解。

在最初的几年,波伊战争其实是一场地区冲突性质的低烈度战争。在忒尔共和国决定从波伊地区撤军之前,帝国当局就没有考虑过要出兵干预。当时甚至没有想过要为忒尔共和国提供军事支援,更加不要说直接出兵参战。那些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武器装备,自然难以得到帝**方的认同。

当时,帝国当局所设想的下一场战争,其实就是第三次全球大战。

在全球大战中,针对低烈度战争的炮艇机,未必有存在价值,毕竟面对愈发先进的防空系统,速度慢得出奇的炮艇机就是飞行的靶子,别说是远程防空导弹,单兵防空导弹就能把炮艇机揍下来。

事实已经证明,帝国面对的不仅仅是全球大战。

出兵波伊地区之后不久,帝**方就清楚的认识到,需要炮艇机这样的空中平台来对付神出鬼没的游击队。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空军与陆军共同出资,以“运-9”为平台研制炮艇机。

虽然帝**方从来没有承认,但是以战术运输机为平台,足以证明在设计的时候借鉴了纽兰共和国的“幽灵炮艇”。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炮艇机在很多方面跟“幽灵炮艇”非常的相似。比如说,主要武器是1门采用短身管的100毫米火炮,副武器1门40毫米速射炮与2门25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因为25毫米机关炮被东方集团淘汰,所以后期型换成13毫米加特林机关枪。

当然,凭借更大的载重量与内部空间,帝国空军的炮艇机能够搭载更多的弹药,装载更多的燃油,获得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是执行战场巡逻任务,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滞空时间。

要说的话,帝**方最初的设想,就是把火炮装到运输机上,解决射程不够远、弹着精度不够高与射界受到限制等问题。至于具体的使用战术,反到是次要问题,至少在立项之前没有认真思考。

结果,战术应用成了炮艇机正式列装的拦路虎。

简单的说,到底是编入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还是编入陆军航空兵?

对此,双方是各执一词。

空军提出的理由很直接:炮艇机由战术运输机改造而来,属于固定翼飞机,因此肯定归属于空军。

只是,陆军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炮艇机在本质上就是飞行的炮兵,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就理应由陆军管辖。

这场争论,足足持续了3年!

在争论结束的时候,波伊战争也已进入到收尾阶段。虽然在正式列装之前,空军与陆军就已经在私下妥协,把十几架用于测试的炮艇机送往波沙湾,参与了作战行动,但是到波伊战争宣告结束,空军与陆军都没有在炮艇机的管辖权上达成一致,也就没有能够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等到波伊战争结束,就更加不可能获得拨款了。

当然,经过波伊战争的考验,对炮艇机的战术价值,空军与陆军的态度是高度统一。

以炮艇机在波伊战争后期的表现,哪怕是在大规模战争当中,炮艇机依然有很高的战术价值。特别是在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炮艇机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更加持久,而且更加精准的火力支援。

关键就是,在电子火控系统的控制下,100米火炮的弹着误差不会超过25米,如果使用40毫米速射炮,甚至能对距离防线15米的敌人进行火力压制。相对的,80毫米火箭弹的误差都超过了25米,而通常使用的250千克级炸弹的杀伤范围超过50米,而500千克级炸弹更是高达150米。

至于威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别说100毫米火炮,与“攻-9”搭载的那门加特林机关炮共用弹药的40毫米速射炮就能够摧毁绝大部分地面目标。

为了能够获得拨款,空军与陆军各自做出退让。

炮艇机依然归属于空军,编入支援航空兵,只不过由特种作战司令部管辖,而该司令部在名义上隶属总参谋部,实际则由陆军司令部领导,比如一直是由陆军司令部委派的上将担任最高指挥官。

只是,直到周涌涛成为帝国首辅,炮艇机项目才获得了重生。

斯兰内战后期,炮艇机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其价值总算得到承认。

在后期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派遣的炮艇机成为了斯兰国防军最可靠,甚至是唯一能依靠的支援力量。几乎所有的地面进攻行动,都是在炮艇机的支援与掩护下进行,绝大部分高价值目标由炮艇机摧毁。

正是如此,在新历的145年,帝国空军与陆军再次联手,研制新式炮艇机。

只是,最后依然选择用“运-9”做为搭载平台,只不过是最新的E型,而且对部分子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比如加厚了机身装甲,关键部位能够抵挡20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正常起飞重量比“运-9E”增加了大约5吨,为此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保证巡航速度等性能不会降低。

不过,最为主要的改进之处,其实是武器系统。

以“幽灵炮艇”为代表,哪怕是最新式的AC-130U,其主要武器都是火炮,前后几个型号所做的改进,也就是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并没有拿火力系统做文章。

当然,帝**队之前陆陆续续装备的那些炮艇机也一样。

可问题是,火炮的精度肯定有个上限,不是说只要持续改进火控系统,就能够不断的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

严格说来,火力打击精度已经是研制炮艇机作战使用的关键因素。

道理也很简单,随着敌人的防空火力增强,特别是具备全向攻击能力的单兵防空导弹的出现,对所有低空飞行的作战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就要求炮艇机能在更远的地方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评估,炮艇机首次开火距离,得由1500米提高到5500米,战场生存能力才有足够的保证。

随着距离增加,炮击精度会直线下降。

就拿100毫米火炮来说,在射程提高到5500米的时候,首发弹着误差将达到75米。

显然,这样的精度肯定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需要一种精度更高的武器。

毫无疑问,唯一的选择就是空地导弹。

所幸的是,在启动新式炮艇机的研制项目之前,主要由武装直升机搭载与使用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已经成熟,而且被证明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对地打击武器,不管是精度,还是威力都能够满足作战需求。

此外,炮艇机飞得更高,速度也更快,能够赋予导弹更远的射程。

正是如此,也就要求炮艇机得具备搭载与使用重型反坦克导弹的能力,而且搭载数量还不低。

至少都要有40枚。

理由也很简单:炮艇机的持续作战时间以小时计算,通常在6个小时左右,出动一次往往需要对付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地面目标,因此需要搭载足够的弹药,才能获得相应的持续作战能力。

燃油没了,还可以空中加油,要是弹药用光了,就只能返航。

可惜是的,这个要求确实有点高。

不是技术上办不到,而是加上40枚导弹,以及发射系统与火控系统,成本将会高得让军方无法接受。

此外,整合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会导致设计周期延长。

综合权衡之后,帝**方做出了取舍,不再要求把空地导弹置于机体内部,外挂方案也能够接受。

正是如此,在“运-9EA”机翼外侧有4 个武器挂点,使用复合挂架最多能够挂载24枚KD-28C短程空对地导弹。

有趣的是,在“运-9EA”机舱内部,预留了安装40枚KD-28C的位置。

可惜的是,采用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自主导引头的KD-28C还没量产,而且配套研制的毫米波雷达也没有定型,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交付的那些“运-9EA”不具备搭载空地导弹的能力。

设置在机翼外段的4个武器挂点,通常用来携带副油箱。

如果在高风险地区活动,还能挂载2具电子对抗与干扰吊舱,增强对抗采用红外导引头的单兵防空导弹的能力。

与其他的先进作战飞机一样,突然爆发的全球大战,解决了炮艇机量产的所有问题。

关键还有,可以拿现役的“运-9E”改造。在帝国空军的运输机队里,这种战术运输机超过5000架,其中E型多达2500架。再说了,前线作战行动对战术运输机的寻求一直不是很高。

迄今为止,交付的“运-9EA”已经超过200架。

当然,在通常情况之下,一个大队的18架“运-9EA”就能承担起一个战术方向的支援任务。

要说的话,正是依靠来自瓜港的这些“运-9EA”提供的火力支援,陆战队才能在下午的战斗中顶住梵军的疯狂反击。

此外,也就是有了“运-9EA”在前线作战,才能够按照原订计划,让重型直升机继续向机降场运送工程设备与物资,确保修建野战机场的工作顺利进行。要不然,肯定得在当天下午动用垂直空运力量向前线增兵。

随着夜幕落下,突击作战行动进入到最关键的一个夜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