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623章 金殿问罪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623章 金殿问罪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朱棣发现自己染上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愿意折腾百官。而且还不是他爹那种,朱元璋是看谁不顺眼,一刀杀了完事,可是到了朱棣这里,他更愿意逼着百官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吴中闹腾,他就给发配海外,去哈烈国探险。解缙摆才子的谱儿,他就给赶到安南,让他从安南人身上榨油,就不信了,到了安南,你还能装蒜?

这还只是个人,等到奉天殿测试百官,再到考察大理寺,朱棣发现自己这条路上是一骑绝尘,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办法,折腾百官,是真的会上瘾的!

“柳淳,你说要是把所有的科举官员都给废了如何?干脆就提拔吏员,让他们担任高官……”朱棣想了想,就自己否定了,“还是不行,这招父皇好像用过,他提拔过粮长,也提拔过监生,好像效果都不怎么好。”

朱棣若有所思,“你跟父皇比我熟,知道原因不?”

柳淳能不清楚吗?

“陛下,先帝总揽朝局,事无巨细,全都是一人负责。故此百官只要听话清廉就行。陛下雄心万丈,以政务责寄臣工。陛下不止需要百官效命,也需要百官聪明能干,可人一旦太聪明了,就不好摆布,所以不论哪一朝,吏治都是最难的一件事。”

对于柳淳的话,朱棣表示同意的不能更同意了,你小子就是聪明过分了,岂不是不好摆布,简直处处给朕挖坑,稍微不注意,就被你坑了。

只不过为了治理这个国家,朱棣还真离不开柳淳。

明明很讨厌他,却还要尊重他的意见,处处和他商量,朕也太难了……

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继续自顾自道:“科举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实能在科举独占鳌头的人物,还多是天才,至少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稍微打磨,就能够担当重任。比如陛下挑选的阁员,不都是如此吗?”

朱棣微微点头,却又不客气道:“除了解缙那个混账,其他六个还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么寥寥数人了,其余的进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们都给罢免了!”

朱棣杀气腾腾,可别以为他在开玩笑,这位是真的干得出来,柳淳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发飙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数人,却需要一点点培养,他们才能胜任职责。科举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连史书都没有读通,连基本的算学都不会,却可以成为知县,知府,牧守一方,结果他们多数都要靠着师爷指点,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们当官,还是师爷当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恼怒这一点,师爷其实也就和那些衙门的书吏相仿,朕直接用他们,岂不是比进士官更好?”

柳淳笑着摇头,“陛下,这是科举的弊端,但是衙门的小吏,他们长期在一个衙门做事,视野狭窄,过分关心细节,很容易忽视大局,这些人只能当做循吏,却不能辅佐陛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功业。”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让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想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改革科举开始,再改革教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进士官知识丰富,能力增强,他们就能承担起职责。同时呢,从下面提拔一些吏员上来,让他们去冲击现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录用。两条腿走路,才是正办,不能求治心切,乱了方寸。”

朱棣没有说话,但是鼻子里发出了粗重的闷哼,陛下很不开心,纵然你姓柳的说得对,可你也别想教训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没工夫跟你慢慢来,朕要看的是结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猫一阵狗一阵的,跟他们打交道太难了。

“陛下,人才不光要培养,还要区分。就拿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当然也包括内阁,负责的都是大事,而且涉及到朝廷和地方,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必须是德才兼备,有全局视野,又要有过人的业务能力。相比之下,刑部和礼部,做事情就没有那么多的牵连。刑部只要按照律法做事就可以,而礼部呢,各种庆典事宜,也都有前例可循。臣以为像这样的衙门,大可以提拔一些老吏,让他们去做,没准会比那些进士官干得更好,趁机也好敲打群臣,让他们知道厉害!”

朱棣沉吟,柳淳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还可以仔细区分,比如兵部和工部,专业性更强,最好要有行伍经验,要知道大工程的运作。

至于吏部和户部,在废除宰相之后,这两部就相当于天子的两个臂膀,一个管人,一个管钱。他们跟内阁,算是朝廷运作的核心,也是最需要用心的地方。

朱棣跟柳淳的一番谈论,算是给整个人才培养选用,划出了大致的方向。不过回到了眼下,大理寺负责审核案件,他们的律法素质,甚至要高过刑部才行,不然如何推翻刑部的定案?

提拔大理寺的吏员,正好恰如其分,歪打正着!

朱棣这才弄明白,怪不得自己下旨,柳淳可高兴了,而且还主动帮助点拨孙桓,原来朕正在替这小子做事啊!

朱棣的好心情瞬间消失了,瞧瞧,又被柳淳给带到了坑了,难道堂堂天子,就爬不出来了吗?

“启奏陛下,署理大理寺卿孙桓求见!”

朱棣点头,“让他过来吧,朕就在这里见他。”

说话之间,朱棣走到了一片茶树面前,停下了脚步。

徐妙云毕竟是名门闺秀,看不得遍地的菜园稻田,她把好些地方都给铲了,重新种上了花草。

不过这几垄茶树倒是长得很不错,总算躲过了徐妙云的毒手。

柳淳十分熟悉,当年他可是朱元璋亲口加封的锄草官,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面对着这些茶树,柳淳只想说一句,给大明朝锄草还真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啊!

正在思索之时,孙桓急匆匆赶来。

“启奏陛下,臣清查积案,发现有许多案子,与朝臣牵连,故此臣不敢不报。”

朱棣已经得到了消息,因此十分平静。

“你说吧,都有谁?”

“陛下,臣发现吏部右侍郎李至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福,还有工部侍郎郭资等人,都有案在身,需要重新彻查。另外还有十几名臣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贪贿行为,请陛下过目!”

说着,孙桓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在手里,扫了一眼,就扔给了柳淳。

“让锦衣卫按照名单抓人,一个不要放过!”

柳淳接到手里,也没说什么,就下去安排了。

这也就是柳淳地位足够,不然就算是纪纲也没这个胆子。

一下子拿下三位三品高官,而且还牵连十几名大臣,你孙桓的胆子也未免太大了。要知道在几天之前,这帮人随便提出一个来,都能把你给碾死,如今你一口气得罪了这么多,真的不怕小命不保吗?

“李至刚曾经是大理寺卿,其余这些人,也有几位是大理寺出来的,你若是想公报私仇,可要先想清楚了。”

柳淳沉着脸道,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还多亏了那一泡尿,不然柳淳才不会管孙桓的死活呢!

孙桓突然咧嘴笑了,“大人,许多事情都是欺上不瞒下,下官有足够的证据能办这些人。至于是不是挟怨报复,下官就只能请陛下明断了。”

柳淳哑然一笑,朱棣会不会明断,他还真说不好,不过既然有证据在,那就不用担心了,而且柳淳也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名单之中的臣子,不少都是建文朝的旧人。

朱棣进京之后,处置了黄子澄、暴昭、陈迪等几十人,算是把建文集团的核心都给干掉了。

但是谁也不会把所有建文朝的臣子都给杀了,像蹇义、郑赐等人,朱棣都提拔重用,就连内阁的成员,也是建文朝留下来的,朱棣一样看重,这就是一个天子的心胸。

可是在这两伙臣子中间,还存在一群人,他们才不堪用,却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他们跟着朱允,参与了篡位,削藩,推翻祖制的事情,朱棣对这些人,一般是降级,或者暂时留任原来的位置。

到了今天,孙桓突然告诉朱棣,建文旧臣当中,还藏着不少贪官污吏,朱棣岂能放过。

天子升坐奉天殿,这一大堆臣子被陆续押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至刚!

朱棣翻看着他的卷宗,缓缓道:“这上面说你曾经贪墨过一笔军需,十八万两,你有什么话说?”

李至刚竟然没有否认,而是坦然点头。

“陛下,确有此事!”

朱棣的脸瞬间黑了,“你莫非不知道贪墨之罪吗?”

李至刚竟然磕头作响,“启奏陛下,臣昔年贪墨,也是为了天子靖难成功啊!臣自陛下登基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贪贿行为,请陛下明察啊!”

一上来就遇到了这么个货儿,柳淳斜了眼孙桓,见他额角冒汗,心中暗笑,光有证据,还是不够的,要想让这帮东西老实伏法,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