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不良人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征召

大唐不良人 第一百一十六章 征召

作者:庚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20:43 来源:笔趣阁

“叶天师会不会有点太过危言耸听了?” 苏大为端起手边一杯茶,沾到唇边,没喝,又重新放下。 他抬头凝视叶法善,目中透出探询之色。 听到叶法善说诡异将要卷土重来,已经足够令人心惊。 至于吐蕃如今集合了天竺、北方诸蕃、象雄、吐谷浑等地的诡异,更是匪夷所思。 叶法善双目开阖间,隐隐透出幽光:“贫道也希望,这一切不存在,但透过我道门各方面的信息,此事**不离十,所以贫道才会连夜赶来,想告知苏总管此事。 一定要小心提防。” 苏大为沉默片刻后,向叶法善郑重抱拳:“谢过天师,我会将此事放在心上。” “还有一事。” 叶法善似乎略有犹豫。 “天师请说。” “此次朝廷征吐蕃,除了正面战场用兵,只怕还要与诡异较量,苏总管手上,不知有多少异人。” “哦,这个嘛,若实在不行,我会请陛下派秘阁之人协助。” “秘阁要镇守长安,只怕没有余力去万里之外的吐谷浑。”叶法善略停了停,接着道:“贫道的意思是,若是苏总管需要,我茅山宗的修士,可以随军出征,为苏总管效力。” 苏大为大喜,向叶法善抱拳道:“我正有此意,只是不好意思开口,既然叶天师主动提出,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呵呵,护佑大唐,本就是贫道份内之事,何需言谢。” 叶法善站起身,向苏大为拱手道:“此间事了,贫道先回长安准备,到时会派门徒追上苏总管的队伍。” “多谢天师。” 苏大为亲自将叶法善送出军营。 站在辕门前,看着叶法善翩若惊鸿,转瞬远去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思。 似乎,叶天师一直比较积极与官府配合。 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 道家就是太过清净无为,只注重自己修为,不注重入世。 这一点,比天竺来的佛教可要差远了。 沙门僧众这些年,在长安和贵族门阀中,发展十分迅猛。 连李治和李弘许愿还愿,都是建佛寺,兴佛塔。 如今有叶法善这一支,相信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一夜无话,第二日,行军途中,队伍里已经有小股兵卒以队为单位,脱离大队,化整为零,悄然回归长安折冲府。 剩下的队伍继续前进,并且大张旗号,扎营时也会如五万人般,多立营寨,让人看不出虚实。 这是为了瞒过吐蕃人。 从贞观二十年到现在,吐蕃也不知往中原派了多少探子,虽然近几年经过都察寺的拉网排除,已经清除了不少,但必定还有漏网之鱼。 数日之后,借来假做声势的两万余府兵,全都回归折冲府。 苏大为的前锋军,只余一万二千人。 加上后勤辎重和运粮民夫、辅兵,整个队伍仍有四万八千左右。 这一路上,就是用民夫和辅兵,替换真正战兵的一个过程。 在做好后勤和战争动员前,朝廷不会轻易再发起一场十万人以上的灭国之战。 而对吐蕃这种大国,若不出兵十万以上,是绝对无法消灭的。 这一点,李治和朝中武官重臣,还是清楚的。 又过了数日,苏大为在军营中,终于迎来了他要等的客人。 中军大帐,苏大为坐于主位,左边是苏庆节,右手是刚刚赶到的安文生。 左右手往下,依次坐的是李辩、程务挺、高崇文等将。 在军帐中间,朝散大夫王玄策,向着苏大为行叉手礼:“王玄策,见过总管。” “王大夫不必多礼,此次行军,多有依仗王大夫的地方。” “惭愧。” 王玄策抬起头来,两眼透出灼热的光芒。 他没料到,苏大为居然真的征召自己随军出征。 这些年来,他在朝中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制。 虽然没有罢他的官,但也难有寸进。 以致于他甚至想再试试出使天竺,看看有没有机会再立大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者说追求。 对于王玄策来说,他少有大志,为人豪雄而洒脱。 功名之心颇重。 如果让他在朝散大夫的位置终老,那简直是比死还可怕的惩罚。 这次被苏大为征召随军参赞,是他唯一的机会。 想到这里,他不禁暗为当初去苏大为府上求见的决定,而感到庆幸。 若无那次求见,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机会。 苦心人,天不负。 “王大夫,咱们也不说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你数次出使天竺,可以看看这副沙盘,给我们一些建议。” 苏大为说着,抬手示意了一下。 营中早有兵卒伸手将立在营帐一侧的一面屏风上的罩布掀开。 下面露出的,并非真的屏风,而是一个木制的木架,上面挂着一副图。 不是寻常的行军地图,而是用泥塑木雕,刻了一副立体的地图。 不同的地方,还以不同的颜色标注。 王玄策一眼之下,立刻发出惊叹。 “何人想出这种制图法,当真是匪夷所思……” 他忍不住抬步走上去,伸手去摸那些代表高山的蓝灰色木雕,还有代表唐军的红色箭头、小旗,代表河流的蓝色标识。 “当年若是知道有这种地图,我们去天竺,不知可以少走多少弯路。” 高崇文以一种略带夸赞炫耀的语气道:“这种地图,是总管所制,现在兵部都用它来代替原来的旧图,总管叫他沙盘。” 王玄策讶然:“原来是苏总管所制,果真天纵之才。” “惭愧……” 苏大为带着其余诸将,也走到沙盘前,一起商讨用兵之事。 他摸了摸脸颊,还好面皮够厚。 “此物既然用泥捏木雕,为何要叫沙盘?” “呃,因为我是在沙地里,用木枝随手比划时,想到此物的。”苏大为随口编了个理由。 “原来如此。” “我们此次行军路线,在图上已经标出来了,王大夫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路线,或者有什么建议可以讨论一下。” 王玄策点点头,手指摸着先锋军前进的箭头,喃喃道:“当下大唐在吐谷浑一线布置的兵马,主要有三处,分别为瓜州、甘州、凉州。 我看标注的行军路线,大抵也是沿这条线去。 这条线与河西重叠,沿路补给充足,而且有很多商旅、消息也畅通,是最理想的行军路线。” 停了停,王玄策接着道:“当年我与玄奘法师去天竺,也都是从河西之地,过西域诸国,然后翻跃山岭,前过吐蕃和勃尼,才到天竺。” 苏大为目光随着他的手指掠过。 看到大军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过河西走廊,也就是后世的甘肃。 过武威、酒泉、敦煌,至西域诸国,经过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国,翻跃昆仑山脉,至喜玛拉雅山脉,有一个缺口,骑兵从那边下天竺,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冲入天竺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适合骑兵展开。 当年王玄策借吐蕃和勃尼兵,正是从这里冲向天竺。 而这处豁口,苏大为也不陌生。 正是后世中原与阿三冲突的边界西段,俗称,阿克赛钦地区。 此时听着王玄策将路线的地理,和当年破天竺的情况一一说出。 再想到千年之后,真有一种历史照进现实之感。 “传统上,甘、凉和瓜州都可以对吐谷浑用兵,但是最好的,仍然是凉州至武威这一路,从这里继续向前,翻跃大非川,后面是一马平川的草场,而且有充足的水源补给。 适合我们骑兵展开。 对了,这旁边有一面大湖,宽及八百里,吐蕃人称之为‘措温布’,意为蓝色的海。” 苏大为和苏庆节、安文生、李辩等人的目光随之落在沙盘上,一片象征蓝色湖泊的区域。 苏大为心中暗道:这只怕就是后世的青海湖了。 “此湖是咸水,对了,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 临行前,太宗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 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 她泪如泉涌,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措温布’。” 王玄策说着,手指在青海湖的位置重重指了指。 “这里附近是吐谷浑最好的马场,而且动物颇多,我军从武威过来,一是容易补充水源,适合骑兵展开,二是容易因粮于敌,解决粮草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方向有伏俟城。 是过去吐谷浑人的王城。 若是我们夺下这里,宣布吐谷浑复国,将会对吐蕃的占领,制造不少麻烦,甚至可以争取忠于吐谷浑王的军民,来投靠。” 苏庆节忍不住赞道:“临行前,英国公和萧尚书也是这般说,说翻跃大非川这一路线,如果打下来,好处极多,可以助吐谷浑王复国,以牵制吐蕃。 如今王大夫只是看地图,便能说出这些。 简直如掌上观纹一般。” 苏大为在一旁笑道:“王大夫当年凭着借来的一万余吐蕃兵,便能打破天竺,他的用兵水准,自然不差。” “苏总管谬赞了,我曾推敲过总管几次用兵之法,十分佩服。” 王玄策谦虚道。 苏大为看了一眼安文生,转向王玄策:“其实我想问王大夫,除了走凉州和武威,翻跃大非川这一路,还有没有别的适合进兵的路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