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44章 父母

明渣的逆袭 第44章 父母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自进了将军衙门,王胡氏便对府中的雕梁画栋、奇山怪石,满脸的羡慕,遇到一些亭台楼阁,奢侈物件,便忍不住啧啧称赞。

王士元则是要淡然许多,对妻子的大惊小怪频频摇头,目光多在府中那些龙精虎猛的守卫身上打量。

满脸风霜,黝黑强壮,甲胄齐全,隐隐散发的杀气……

听说儿子麾下有五六千如此的猛士,但想要角逐天下,似乎还远远不够。

父亲二人进了堂中,王胡氏对着一张云母屏风上的仙鹤仔细打量,看的入神。王士元忍不住笑道:“夫人,你好歹也是官宦人家出身,要注意仪态。让外人看到了,对你的宝贝儿子不好。”

他已故的岳父曾是京官,要不然也不会在他流浪江南时认出他,将他收留,并把女儿嫁给他。

“阿爹做京官时,我还太小,没什么印象。甲申之变,阿爹携家离京返乡。他老人家过世后,阿兄将家业挥霍殆尽,我是没享上福,跟着你,过的都是苦日子。你还好意思冷嘲热讽?”

王胡氏嘴里说着,却离开屏风,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儿子是一军主帅,她这个母亲,自然要顾及儿子的颜面。

王士元无奈,苦笑了起来,心头却闪现出了紫禁城的角角落落来。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朱颜改……”

王士元一时惘然,不觉眼泪簌簌而下,王胡氏看在眼中,惊诧道:“夫君,你怎么了?”

“没什么,不过替处之担心而已。”

王士元用衣袖擦了脸上的泪水,敷衍道。

“垚儿来杭州从军前,有没有透漏过他的这些念头?”

果然,提到儿子,王胡氏立刻被带偏,问起了丈夫。

她是从没有想过,她的儿子,会干下如此惊天动地的勾当。如果她早知道,绝不会放儿子去杭州从军。

“我是真不知。儿子大了,自有他的主意,身为父母,你我无能为力,只能祝他好运。”

王士元的嘴,一如既往地严实。

身为大明皇室,匡复大明江山的事情,儿子似乎责无旁贷。

“整日里提心吊胆,我真是受够了!前面还不知多少刀光剑影,早知道,就不让他去干这杀头的勾当了!”

王胡氏幽幽说道,忽然又紧张兮兮问道:“你说,官军会不会前来攻打?垚儿会不会败?他有没有性命之忧?”

自从听闻儿子反叛朝廷,她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如今儿子占了杭州城,与大清朝廷公然为敌,没有退路,她又开始为儿子的将来担忧。

“事已如此,就不必太过忧虑了。”

王士元安慰起了妻子:“如今整个长江以南,还有四川湖广等地,都在平西王吴三桂的治下。满清焦头烂额,正在与吴三桂在荆州岳州对峙,暂时无力南下。儿子在东南招兵买马,正是崛起的良机。”

儿子隐忍果敢,一击致命,一举击溃浙江清军主力,他是叹为观止。

他很想知道,儿子是怎样做到的?

他更想知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着儿子?

“刀枪不长眼,打仗总要死人。孙家纯不就没了吗?”

王胡氏说着话,声音低沉了许多。

王士元暗暗摇头。一将功成万骨枯,孙家纯的事情,他们也不想,但发生了也不意外。

“高县令来了,他为何不随咱们一起进来?还有黄宗羲,他原来不是抗清义士吗?怎么就窝在家里,一声不吭?”

想起了同行的一群人,王胡氏忍不住问道。

“高家勤如今是儿子的治下官员,没有将军府的召见,只能在驿站待着。至于黄宗羲,年过花甲,恐怕是怕空欢喜一场,还在犹豫观望吧。”

王士元估摸着回道。

黄宗羲要是二十岁,也许第一时间会响应儿子起兵。但他已经年老体衰,儿孙满堂,失败不起。

“胆小鬼!都是徒有其名!”

王胡氏悻悻埋怨一句,坐在椅子上沉思,不再言语。

夫妻二人一时沉默,被匆匆赶来的屈大均打破了沉默。

“在下屈大均,将军的幕僚,忝为浙江布政使。见过先生、见过夫人!”

王和垚外出巡查,他这个浙江布政使,只能暂为接待。

“原来是屈先生,久仰久仰!”

王士元拱手回礼。

屈大均奇道:“先生也知道在下?”

“屈大均,你是广东人,抗清义士。你早年受业于岭南名士陈邦彦门下,曾追随陈邦彦抗清,陈邦彦遇难后,你又冒着风险收敛其遗骸。其后你削发为僧,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间你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勠力反清,可惜功败垂成。”

王士元几乎没有思考,径直说了出来。

“先生所言极是!抗清义士之名,在下受之有愧。说到抗清大业,王将军隐忍待机,一击致命,他才是真正的抗清义士。”

屈大均诧异道:“先生,在下抗清,都是绝密之事,先生如何得知?”

“屈先生,到了合适的时机,我自会向先生解释。我要告诉先生的是,先生追随处之,名正言顺,日后在下也自会告知详情。”

王士元的话,让屈大均懵懵懂懂,但也只能点头应诺。

难道说这位将军的父亲,有什么大来头不成?

“屈先生,处之去了何处?难道说,那里又有战事吗?”

进府还没有看到儿子,王士元下意识问道。

“先生,王将军去了下辖各地巡查,旨在为将士授田一事。在下这就派人前去,告知先生与夫人前来之事。”

“授田?屈先生不妨与我说说此事。”

王士元登时起了兴趣。

大明之所以失了天下,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土地兼并。想不到儿子年纪轻轻,竟然也知道如何夺取军心。

二人坐下详谈,王士元不时发表见解,兴致勃勃。

王胡氏听的哈欠连连,却也奇怪,丈夫一介教书先生,怎么懂得如此多治国的道理?

“夫人,你在府中歇息一下,我随屈先生出去看看。”

王士元站起身来,迫不及待就要离开。

屈大均无奈,只有站起身来,向王胡氏告辞。

……………………

“杀!杀!杀!”

还没有进军营,闷雷般的怒吼声传来,马车中的王士元猛地掀起轿帘,满脸的惊恐,急着问道:

“怎么了?发生了何事?是将士哗变了吗?”

“先生,只是营中的将士在操练而已,惊着先生了。”

陪同的屈大均笑道。

王士元半信半疑放下轿帘,心头的惊恐,却犹未散去。

“营中将士的操练,都由何人司职?”

“回先生,除了骑兵、水师等金鼓旗令,营中一般的操练,都是按王将军制定的典章,由军中优者指挥兵卒操练。比如队列、体力、刺刀术等,便是由王将军亲自编写并一手指导操练。可以说,王将军一手创立并铸就了义军,没有他,也就没有今日的浙江义军。”

屈大均的解释,让王士元稍稍放下心来,跟着好奇道:“处之还有练兵的本事?”

眼看着儿子长大,从未见过儿子有读过兵书,怎么可能通晓练兵之术?又怎会被将士接受,在军中普及?

“岂止是练兵之能,火器、冶铁、买卖、贸易等等,王将军会的可多了。先生日后会一一察觉。”

屈大均笑道,心里暗暗狐疑。

父亲对儿子的本事一无所知,实在是咄咄怪事。

王士元懵懵懂懂点头。

儿子博学,有经世致用之才,不管是不是藏着掖着,总是件好事。

到了军营门口,二人下了马车,屈大均亮出官凭,说明来意,卫士肃然起敬,多看了王士元两眼,让二人进去。

王将军的父亲造访,当然是毕恭毕敬了。

操练场上,一片热火朝天,各种操练方式在目,王士元瞪大了眼睛,向着校场上看去。

走步、跑步、刺刀操练、掷弹操练、骑兵操练等等,气势汹汹,杀气腾腾。

尤其是那一阵阵惊雷般的喊杀声传来,让王士元心头猛颤,不知不觉变了颜色。

“屈先生,敢问营中几日一练?”

“回先生,营中每日一练,七日休息一日!”

屈大均回道,心头同样震撼。

每日一练,放在整个中国,恐怕也是独一份的存在。

“每日一练?就不怕营中有逃兵吗?”

王士元惊诧道。

现在这天气,可是有些热。

“操练虽苦,但比起丰厚的饷银,比起饿肚子,便是不值一提!”

屈大均道:“王将军说了,如果连操练都受不了,还怎么在战场上拼杀?即便有逃兵,也是无关紧要。王将军之所以创立武备学堂,便是知道将为兵之胆,有大量的中低层军官坐镇,便可确保军中的战力。”

屈大均的解说,让王士元一时沉默,他一动不动,看着不远处的兵士操练,将一个个圆滚滚的铁疙瘩,扔入远处石灰画的圆圈里,一遍又一遍,直到军官叫停,这才在一旁休息。

“屈先生,你去过紫禁城吗?”

王士元忽然开口,屈大均不由得一怔。

“先生,你说什么?”

“前明有京营,由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三者组成,数十万兵马,曾纵横天下,打得蒙鞑屁滚尿流。”

王士元看着教场上的操练,自顾自说道,声音轻柔,面色平静,似乎在叙述一段云淡风轻的往事。

“可惜,营中**,官员将领上下其手,京营成了摆设。崇祯帝让李邦华重新整治,但收效甚微,瘟疫袭来,李自成入京,崇祯帝自缢,京营烟消云散。”

王士元说完,静静看着前方。

看来,眼前的训练前景,让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积弊重重,可以说是积重难返。与其说满清夺了中原,不如说大明自己丢了天下。”

屈大均感慨一句废话,跟着道:“如今天下风云激荡,满清已成溃败之势。只要我汉家子弟同心协力,不出数年之间,便能将满清赶出京城,重夺我汉家江山!”

“不错,我汉人丢掉的东西,汉人自己得夺回来!”

王士元犹豫道:“处之如何取舍,是要自立,还是要奉吴三桂以为正朔?”

天下抗清的势力之中,以吴三桂最为兵强马壮,也为各方势力推崇。儿子手下只有五六千兵马,如果自立割据,恐成众矢之的。

“先生所言极是。实力使然,将军已经决定向吴三桂示弱,也派去了使者。想来不日就有回音。”

屈大均说着话,连忙解释:“将军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合则强,分则弱,何况此时,福建耿精忠与台湾郑锦还在内讧。如果浙江失了,东南恐怕就没了,天下抗清的大势,就会偏向满清一侧。”

要不是王将军在衢州大溪滩破了清军的浙江精锐,恐怕福建的耿精忠此刻已经完了。耿精忠完了,尚之信独木难支,广东也就没了。

这样一来,整个东南都没了。如果是这样,可就只有吴三桂一支大军与满清抗衡,前途叵测。

可以说,王和垚一手把浙江和东南的天翻了过来,也很有可能改变天下的抗清大局。

“处之隐忍果敢,非常人所能及啊!”

王士元由衷感慨一句。

能对吴三桂这个背叛了自己民族的奸臣屈膝,儿子的确是能忍。

屈大均暗暗点头。

要是不隐忍,怎么可能杀了康亲王杰书?

要是不果敢,怎么敢犯下如此惊天大案?

王士元陷入了自己臆想的海洋,嘴里喃喃自语了起来。

“甲申之变,满清入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万里腥膻如许……”

“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

屈大均接上,奋然道:“先生,纵使万里腥膻如许,我等也会追随将军,洗净万里河山,还天下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华!”

巍巍华夏,总有那些爱国的志士,不忍见汉家江山沉沦,总会奋起一搏,改变中国的未来。

“说的好!”

王士元朗声道:“屈先生,如果真有一日能驱除鞑虏,我请先生在紫禁城把酒言欢!”

“先生,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二人相视而笑,一瞬间都是心情舒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