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45章 故人与情义

明渣的逆袭 第45章 故人与情义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书房外,雨一直下着,将院中的芭蕉叶洗的一片深绿,感受漫天梅雨的飘洒,燥热全无。

书房中,王和垚翻看着花名册,很是认真。

这是两份花名册,一份是身在杭州的军中子弟与官员子弟的清单表,另外一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清单,足足上千人。这些人在秋日都会进入学堂,成为新成立的杭州学堂的学生。

他现在只是在考虑,要不要从民间招收学生。浙江时局大体稳定,杭州府及各地方府县的学堂,应该大都在授业解惑,他似乎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

但他更明白,民间上不起学的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大有人在,而且数量巨大。

作为穿越者,如果说他有什么绝对的优势,那就是他明白一点,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只有教育,才是强国之道。

没有人才,谁来建设国家?国家如何强大?

但以他目前的处境与实力,什么全民义务教育的,和他扯不上边,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精力和心情。

王士元进来,身上淋湿了不少,他在书案旁的椅子上坐下,王和垚过去,给父亲倒了一杯热茶。

王士元端起茶杯,看了一眼桌上厚厚的花名册,忍不住道:

“安之,大敌当前,你应该厉兵秣马,募兵练兵,何苦要去搞学堂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来了几日,儿子军政繁忙,但其中要务,他还是大概知晓。

在他看来,那些个传教士花里胡哨,根本没有必要搭理。

“爹,因为只有我明白,教育才能强国。”

王和垚回到椅子上坐下,笑道:“爹,亏你还曾是教书先生,看来你对教育一事,也只知皮毛啊!”

“大明就是文风浓厚,才养出了一群只知空谈的废物,大明也正是毁在了他们的身上!有这闲工夫,不如去看看练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浙江提学使这个位子,非爹莫属。”

王和垚道:“我已在学堂中为爹你留了副校长的位子,总领教育。我太忙,没有功夫搭理学堂之事。总不能让传教士们,掌控整个学堂吧。”

“浙江提学使?”

王士元微微一怔:“我是副校长,那校长又是何人?”

“这还用问?当然是我这位杭州将军了。”

王和垚骄傲一笑:“第一批的学生,大多来自军中,因而为了拉拢军心,我这位军中主帅担任校长,不得已而为之。至于父亲你,只能辅佐你的儿子了!”

“国家之强盛,首在军事之强盛。军事之强盛,则在乎于军官,这也是我创办武备学堂的目的。但武备学堂的学员,则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教育。因而,教育才是一切的基本。”

国家之所以强盛,在于大量的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教育——基础小学教育。

“若是按照武备学堂的教育方法,文武兼备,大多教学是实学,倒是有所期待。”

王士元思索道。

经历过亡国之痛,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道理,王士元比一般人物更能感同身受。而传教士们编写的教材,数学、物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无不是偏向于实学,更能经世致用。

至于武备学堂的教学,一半操练,一半课堂,寓教于学,与大明的八股文科举取士,无疑更为实用。

“办学堂,如同授田一般,是为了安抚军中将士之心。处之,你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爹很是欣慰。”

王士元点点头:“学堂的事情,爹暂领其职,等有了合适的人选,爹再退居幕后。”

王士元慢慢饮茶,眼神闪烁,似乎另有要事。

王和垚眼皮一抬:“爹,这里没有旁人,你我父子,有话直说。”

“处之,有一事,爹不知该如何开口?”

果然,王士元放下茶杯,神情有些尴尬。

“爹……”

王和垚正要追问,外面张世豪的声音响起。

“将军,高家勤高大人求见。”

“处之,你先与高县令说事。”

王士元站起身来离开。

王和垚摇摇头:“有请高大人进来。”

……………………

书房中,茶香袅袅,王和垚与高家勤师徒二人对坐,推心置腹。

“安之,你如此一番惊天动地,却又是为何?”

抬起头来,正眼看着面前的王和垚,高家勤心情复杂,想要从这位熟悉又陌生的弟子身上找到答案。

尽管,王和垚并不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弟子。

“学生起兵,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想必先生已然知晓。”

王和垚没有避开高家勤的眼神,正色道:“学生隐忍蛰伏,致命一击,只是为了推翻满清朝廷,重建我汉家王朝。华夷之辩,春秋大义,老师饱读诗书,自然知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治天下者也。其中的道理,就不用学生徒费口舌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都金钱鼠尾,都文字狱了,还是狗屁的华夏,狗屁的中国。

高家勤心脏狂跳,忍不住苦劝。

“安之,此路艰险异常,你就没有想过后果吗?为众人抱薪者,必冻毙于风雪。你是不是过于鲁莽了?”

满清入关三十余年,早已坐稳江山。吴三桂垂垂老矣,看似兵强马壮,实则麾下一群乌合之众。

反观清廷,至少可以万众一心。

王和垚跟着康亲王杰书,跟着浙江总督李之芳,至少可以荣华富贵,却偏偏选择了最难的路走。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自甲申巨变,到如今已三十余年,满清大兴文字狱,一手剃刀,一手屠刀,打断我汉家脊梁,折断我中华文明。民族沉沦许久,百姓水深火热,单是这遍布江南江北的满城与绵延数千里的迁界,便知一般。此时天下动荡,满清大厦将倾,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良机,学生堂堂汉家子弟,又岂能错过?”

王和垚道。

他这个明渣余孽,谁都可以不反,唯独他不行。

退一万步,即便不说什么春秋大义、华夷之辨,即便是为了活命,他也得揭竿而起,拼一把。

“安之,话虽如此,但汉家之所以丢了天下,是汉家自己所为。你可知晓?”

高家勤眼神中,忽然露出了些许痛苦之色。

先不说各级官吏层层盘剥,巧取豪夺,如果没有洪承畴、吴三桂等甘为鹰犬,以满清区区几十万人,何以问鼎中原?

除了扬州十日为满清亲王多铎所为,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绞杀永历帝,这可都是汉人自己所为。

“先生所言极是!汉人自己丢掉的东西,汉人自己要夺回来。”

王和垚神情凝重,正色道:“是忠是奸,是荣是耻,是善是恶,历史终会记载。学生要做的,只是竭尽所能,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已。”

“唉!”

高家勤一声叹息。

来杭州前,他就已经料到,他劝不了王和垚,也果然是这样的结局。

一个冷静果敢、心如铁石、做下惊天大案的亡命徒,又怎会被他的三言两语所打动。

“安之,接下来你该如何打算?”

无奈接受了眼前的事实,高家勤问起了将来之事。

王和垚虽然杀了朝廷的一堆重臣,也大破了浙江清军精锐,但归根结底,义军只有几千兵马,还很脆弱。

“募兵练兵、事大、伺机北伐!”

王和垚短短几个字,就说明了日后的打算。

高家勤错愕,冷静、睿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天下谁人能劝?

“先生对学生有恩,学生不会强迫先生。先生若是不愿助学生一臂之力,尽可以隐退,享几日清福,学生必会妥善安置。”

王和垚跟着一句。

没有高家勤,就没有他的今天,提携之恩,必是涌泉相报。

“安之,你让为师到杭州城来,不会是只与为师饮茶叙旧吧。”

高家勤笑了起来,无奈中带着释然:“如何安置为师,还请安之明示。”

王和垚做下如此滔天大罪,他这个恩师兼引路人,如何能逃脱干系?

事已至此,只能是富贵险中求,一条道走到黑了。

王和垚轻声笑了起来。

“恩师,你我师徒一根线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我师徒共同进退,生死与共吧!”

“恩师宦海沉浮,深谙官场利弊。学生意让先生担任按察使一职,纠官邪,戢奸暴,平讼狱,雪冤抑,以振扬风范而澄清吏治。先生以为如何?”

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掌一省司法,与布政使同为一省大吏。

“下官谢过将军!”

高家勤站起身来,肃拜一礼。

“先生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王和垚赶紧起身,回了一礼,与高家勤各自坐下。

“先生,此按察使有别于以往。学生打算先从军中抽百人,自民间招募百人,由按察司统管,主在澄清吏治,惩治大奸巨恶。”

鉴于治下各府县绝大部分旧官吏留用的现实,考核官吏,从而在官员中树立权威,成了首要之事。

“澄清吏治,非一朝一夕之功。下官必尽力而为。”

高家勤点头领命。

“先生但有推荐的官员,可举贤不避亲,学生自会重用。”

王和垚道:“先生只管放心去做,但有不能决断之事,报于学生就是。”

高家勤点头,忽然问道:“安之觉得,姚启圣此人如何?”

“姚启圣?”

“不错!绍兴府的姚启圣,野心勃勃,文武兼备,衢州兵败之后,如今闲置在家。安之如何用他?”

王和垚稍稍思索,摇了摇头:“姚启圣是旗人,单就其捐资募壮兵数百以应清军,花费数万余两,便知此人不可用。”

“陈世凯骁勇善战,军中呼为“陈铁头”,他又该如何?”

“陈世凯为前明忠州副总兵,又为满清杭州副将,一介左右横跳的武夫而已。有招纳的必要吗?”

他麾下都是一根筋抗清的“反贼”,要这些“旧军阀”,岂不是自乱阵脚?

“既然如此,安之为何不杀了他们,任由他们在浙江逍遥?”

高家勤冷冷道:“不向将军府投诚,蛰伏待机,一旦风云变幻,便又乘势而起。姚启圣、陈世凯,包括李之芳,都是这等角色,其都是狠决果敢之人,不得不防!”

王和垚惊诧,随即点点头:“先生以为该如何处置?”

姚启圣与高家勤可是故交,当日还是高家勤举荐他去找姚启圣从军。

不过,沉默即心虚,模糊即投机。这些八面玲珑之人,审时度势,确是不能重用。

“安之,姚启圣与朝中大臣以及东南诸将勾连甚广,不得不防。安之要是信得过为师,就让为师去做就是。若是真是隐患,自有为师替你消除。”

高家勤眼神冷厉,让王和垚心里一寒。

他的恩师,才是杀伐果断的冷酷狠人。

“先生决断就是。”

王和垚点头道,心里轻松了许多。

高家勤是循吏,熟悉浙江官场,许多自己看不到的弊端,他能拾遗补缺。

“安之,不是为师心狠,而是非常时期,必行非常之事。浙江的隐患,为师都要替你除去。即便有骂名,也让为师来背。”

“多谢先生!”

“安之,你有大才,但优柔寡断,太过宅心仁厚。如今强敌环伺,绝不可有妇人之仁。即便是李之芳,即便他是李若男之父,也不能心慈手软!”

高家勤说完,端起茶杯,慢慢饮茶。

对于他来说,官场险恶,人心更是恶毒,一旦为敌所乘,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王和垚虽然在大事上通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人心把控上,还是不够炉火纯青。

“安之,你可知道,青儿为了你,不惜背上悔婚的骂名。她义无反顾到了杭州找你,如何对她,你可要想清楚了。”

正事谈完,高家勤徐徐道来。

王和垚轻轻一声叹息:“先生,大小姐在府上吗?”

“青儿心绪不宁,自到杭州城后,她寄宿于蕉园诗社那些女子府中,待为师打探清楚后,再通禀于你。”

高家勤声音轻柔。

“如此也好。我必会给大小姐一个交待。”

“安之,为师信你。为师也知道你与李之芳的千金有情。人生在世,最贵莫过于情义二字,如何处置这些情事,你可要想好了。”

高家勤轻声细语,似乎真情实意。

“先生放心,学生自会妥善处理此事。”

“安之,你也不用太过纠结,大凡英雄豪杰,俱是重情重义之人。只要问心无愧,何惧世人侧目?”

高家勤看了看书房门口,压低了声音。

“余姚动身之前,梨洲先生私下找过为师,让为师带两万两银子给你。他知义军草创,需要钱粮。银子现放在前院,有卫士看守。”

王和垚一时怔住。

两万两银子,这是毁家纾难了。

大名鼎鼎的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浙东三黄、海内三大鸿儒,依然是那么忠肝义胆,从来没有变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