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渣的逆袭 > 第55章 君臣

明渣的逆袭 第55章 君臣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6:06:47 来源:笔趣阁

“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

底下的汉臣们一起山呼海啸,害得那些旗臣也不得不继续跪下,嘴上大喊着“皇上圣明”,心里却是怒骂这些汉臣膝盖软,心眼多。

“平身吧。”

玄烨满意地看了一眼满殿群臣,目光落在黄锡袞身上。

“黄锡袞,温处道佥事姚启圣,现在何处?”

“回皇上,浙江兵败,叛军势大,姚启圣已经返回乡里,蛰伏待机。另有杭州副将陈世凯兵微将寡,不得已隐忍四明山。”

黄锡袞赶紧解释,为自己汉军镶红旗的大舅子开脱,也是为自己开脱。

要是放在两年多前吴三桂刚造反那里,不要说李之芳,恐怕姚启圣这个逃兵也会被正法了。

吴三桂的儿孙吴应熊和吴世琳被处斩,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宫,这便是前辙。

要知道,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可是玄烨的姑姑。

“浙江糜烂,姚启圣陈世凯能不附贼,已是难得。”

玄烨轻描淡写一句,目光转向满朝的文武百官,眉头又皱了起来。

“湖广激战正酣,西北刚刚平静,浙江又糜烂于叛军之手。你们都说说,现如今该如何应付?”

迫降了王辅臣,平静了西北,朝廷在浙江的精锐却被叛军一举歼灭。耿藩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浙江又陷入了敌手。

不但是御座上的玄烨眉头紧皱,下面站着的文武百官也都是心神不定,有人甚至浮想联翩。

胡无百年命,莫非,这满清的气数已尽?

“皇上,以奴才之见,湖广战事正酣,西北大军要对付四川的战事,朝廷难以抽调兵力,不如让江宁将军额楚、江南总督阿席熙、江苏巡抚慕天颜伺机南下,剿灭浙江叛军。”

索额图上前奏对。

“皇上,朝廷已布置重军于京口,浙江叛军一时难以北上。臣附议索额图,守住京口、江宁一线,先应对湖广江西的吴三桂叛军,此为燃眉之急!”

尽管素与索额图不合,明珠此刻也只能如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臣附议!”

“臣附议!”

其他臣子纷纷进言。

臣子们建议一致,玄烨轻轻点了点头。

对于年轻的皇帝来说,浙江沦陷,清军精锐毁于一旦,让他惊慌失措之余,数次后悔不已,恨自己轻率鲁莽撤藩,不但逼反了吴三桂,更是失去了长江以南大部。如果叛军北上,漕运隔断,甚至沿运河北上,后果不堪设想。

“圣上,奴才以为,吴三桂垂垂老矣,只想划江而治,维持江南半壁江山。吴军应该不会渡江北上。钦天监南怀仁等人所铸火炮威力巨大,朝廷应速派劲旅,携带火炮南下,剿灭浙江叛军,平定湖广,恢复浙江!”

明珠肃拜奏道。

“浙江叛军,不过疥癣之疾,吴三桂才是心腹大患。让额楚和阿席熙带火炮南下湖广,剿灭叛军!”

玄烨看了看泱泱众臣,冷哼一声。

“叛军猖獗,海内动荡不安,朝廷内外,宜上下一下,共渡难关!”

“皇上圣明!”

殿中众臣一起叩拜,御座上的玄烨,又恢复了雄心壮志。

“黄锡袞留下,其他人退朝吧。”

太祖太宗,不也是经历了重重灾祸和考验吗?

回到御书房,玄烨的脸猛然黑了下来,看出来皇上心绪不宁,黄锡袞俯跪在御案前,头都不敢抬。

皇上喜欢在御书房召见臣子,会说些贴心话,但看皇上今日的神态,似乎并不祥和。

“黄锡袞,你们黄家世受皇恩,朝廷待你们黄家不薄,黄机在做甚?不吭不哈的,是要投靠浙江叛军,还是要独善其身啊?”

玄烨慢悠悠开口。

“皇上,臣冤枉啊!”

官服湿了许多的黄锡袞心惊肉跳,连连磕头:“皇上,浙江叛军势大,黄家不过百余奴仆,如何与叛军抗衡?黄家对皇上,对朝廷忠心耿耿,定在蛰伏待机。皇上明鉴!皇上明鉴!”

对于皇上来说,杭州黄家要么壮烈殉国,要么携家北上,与叛军公然决裂。在杭州城默不作声就是心虚,不表态就是骑墙,左右逢源,皇上刚猛,绝不会接受。

“好了,好了,朕也就是那么一说。”

玄烨声音柔和了许多,脸上似乎有了许多感慨。

“贼情炽张,我大清已是危机四伏,朕欲与天下有志之士一起,全力剿贼,早日平定天下。杭州黄家名门望族,都是忠义之人,朕又岂会不知?”

玄烨的话听在耳中,黄锡袞连磕了几个响头,颤声道:“臣谢皇上恩典,臣退朝以后,即刻给家兄与姚启圣书信,传告皇上的恩德,让他们蛰伏待机,以备不时之需,并将浙江的大小事宜,一一奏报。”

倾听着黄锡袞的奏报,玄烨的脸色又缓和了几分。

“黄锡袞,你的忠心朕明白了。下去吧,好生做事,朕等着你的奏报。”

“谢皇上恩典!”

黄锡袞又磕了几个头,这才爬了起来,战战兢兢退了出去。

“皇上,侍读学士张英,翰林院侍讲高士奇,在外侯旨。”

宫人的话传来,玄烨沉默片刻,这才点了点头。

“宣!”

张英与高士奇进来,跪下磕头,这才心事重重站了起来。

“高士奇,你是浙江余姚人氏,叛军贼首王和垚也是。对于此贼,你可曾有所耳闻?”

玄烨劈头盖脸问道。

高士奇赶紧上禀:“皇上,臣不曾听过此人。不过,臣私下打探过,此人并无什么家世,其父王士元,不过一教书先生尔。王和垚的恩师为余姚县令高家勤,是位饱学循吏。并无其它夺目之处。”

余姚县大了,况且相差了几十岁,他又常年在外,怎么可能认识一个无名之辈。

“此贼是姚江书院的学生,有神童之誉,先后依附于余姚县令高家勤、浙江总督李之芳,得李之芳提携,屡立战功,得以率其部追随康亲王,并做下惊天大案。”

玄烨对王和垚的底细,倒是知道不少。

对他来说,浙江叛军的横空出世,打碎了他平定东南的大计,对于叛军贼首王和垚,自然多了许多重视。

“皇上莫非是要招降王和垚?”

侍读学士张英察言观色奏道。

他曾是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处的时间长了,对皇上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

“朕也想招降王和垚,但此贼做下如此恶行,犹如前明李自成,又岂会被招抚?此贼临阵倒戈,浙江糜烂,东南又陷入混乱,民不聊生,朕恨之入骨,心里难安啊!”

玄烨摇头:“八旗不堪重用,官员贪钱怕死,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如不能尽快击溃吴三桂,只怕大清的江山危矣。”

大清入关不过三十年,八旗子弟便已糜烂不堪,现在所能指望的,唯有绿营兵。

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

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

杨捷、吴兴祚奋于闽;

李之芳奋于浙;

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要不是这些绿营汉将,大清的局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皇上,浙江叛军不过数千人,不如派大军南下,剿灭叛军,平定浙江,伺机恢复东南。”

张英再次小心奏道。

“朕也想派大军南下,但如今湖广江西战事正酣,官军主力聚集荆湖。若是让江宁与镇江大军南下,一旦为叛军所乘,或是台湾郑氏率水师北上,岂不是因小失大?如今只能固守江宁镇江一线,寄望于福建与台湾内讧,东南内乱。待剿灭了吴三桂,再图平定东南。”

皇上的一番感叹,两位臣子唯唯诺诺。

“皇上,朝廷增派大军于镇江,便可备台湾郑氏北上,并震慑浙江叛军。臣倒想起一人,或可为朝廷建功。”

高士奇忽然说道。

“是谁?”

“回皇上,此人原是台湾郑成功麾下,通阵法,善水战,因与郑成功交恶,父弟为郑成功所杀,归降我大清,曾任福建水师提督。迁界令后,其人如今正蛰居京城。朝廷用人之际,可让其南下,先驻守京口,伺机攻打台湾,为皇上分忧。”

“你说的是施琅吧。”

玄烨明白了过来,他翻了翻桌上的奏折,找到一份,看了许久,这才放下奏折。

“就让施琅南下,任镇江水师总兵一职,李煦为镇江知府,二人一同南下,镇守镇江吧。”

内阁中书李煦,汉家正白旗,是故浙江布政使李士桢的长子,浙江叛军王和垚部攻破杭州满城,李士桢在布政司衙门自尽。而他的儿子李煦几次上奏,要建功立业,为亡父报仇。

镇江满城,为汉八旗驻守,只有两千旗兵,不但守城力量薄弱,便是水师也差强人意。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才向镇江增兵,调派三千水师。

一个与台湾郑氏不共戴天,一个与浙江叛军血海深仇,这二人前去镇江,正得其人,正应其事。

不过,满朝君臣对浙江的反叛,似乎远远不及对湖广吴三桂的重视。先剿灭了吴三桂这腹心之患,才是平定天下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