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 第546章朝廷募捐

明末之新帝国 第546章朝廷募捐

作者:英联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6:30 来源:笔趣阁

温体仁的名声在朝野都是非常的不好,在朝廷而言,他也就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日没有周延儒的力荐,他肯定不能入阁,但是他入阁以后却是一脚把周延儒给踢了出去,自己坐上了首辅的位置。

这也就延续了万历后期以来一贯的政治作风,那就是首辅都是从次辅升上去的,也就意味着这次辅把首辅给挤走了才坐稳的。

所以历任首辅他坐稳这位置以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怎么协助皇帝匡扶天下,而是首先要把自己身边这一位次辅给收拾了,把它给干掉了,否则的话很容易自己就出事,这也令大明高层的党章争更加的激烈。

而温体仁他更是党争党斗的高手,如果让他处理军国大事,他拿不出什么有效的东西来,也都平息不了朝廷各部的党争,但是如果论起玩弄阴谋诡计,他就是行家里手,特别的在行,特别的出色。

自从他升任首辅以后,民间也都风不调,雨不顺,不是大早就是大涝,就没有好日子过,所以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发瘟首辅。

要知道像当年万历年间初期的那些首辅,他们都是朝中群臣之首,领导群臣,一呼百应,但是像是温体仁他绝对没有这种威风和气魄,他的影响力仅限于内阁,即使到了朝廷,六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都能跟他对着干。

这一次他提出了让大伙募捐这一个方法,确实是目前可行的一种方法,但是当官的可就是把他给恨死了,你向谁伸手也不应该向大家当官的伸手,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还有令大家痛恨的就是,你在皇帝那里出了这一条主意,花帽子你戴了,却要大家拿出白花花的银子,谁人不恨?

大明皇朝穷到了向大臣募捐的地步,如果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皇帝不会这么干的,他倒是想摊派,可惜受到了山东方面强硬的反对,引发了刘贼之乱,连运河都被封锁了,令朝廷的财政更加的困难。

可以想象的就是,朝廷这些年就是依靠摊派支撑的辽响和练响,如果没有了摊派,都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军饷填补这两个巨大的窟窿。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既然刘家强势反对摊派,并且获得了不错的结果,相信其他省份的总督巡抚或者是地方豪强,也会有一样学一样,朝廷要在收摊派,这可就难了。

可以这么说,刘家封锁了运河,就令朝廷的财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都一下子把他们逼到了墙角。

这样子的局面,不是他们能够支撑得下去的,所以只能够想尽一切办法。

现在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对山东用兵,灭了刘家,抄了刘家的钱,夺回运河,恢复漕运,这就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

但是朝廷有一个更迫切的危机,那就是本来准备好十多万军队,准备大举南下,找刘家的麻烦,但是他们准备好的这一支军队,却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响,没办法让他们出发。

有句话叫做皇帝不差饿兵,这指的是皇家体面,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了,而是你不可能让人空着肚子,光着屁股去打仗吧?

士兵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打仗,并且现在天气越来越冷,都快要下雪了,士兵们还穿着单衣,他们也都必须足够的棉衣和御寒的东西,才可以让这士兵出发,否则他们抵达山东以后,估计也都是下雪之时了,不用刘家军出手,他们自己就完蛋了,就冻死饿死了。

所以温体仁他这一种方法跟皇帝是不谋而合的。

崇祯皇帝他是一个实心眼的人,朝廷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一直拨发内帑里面的钱来应急,但是朝廷就是没有富裕的时候,最终他填坑填坑把自己也都搭进去了。

要知道当年的万历皇帝,可是十分的精明,他可是把内帑和国库分的清楚的不得了,他自己派人去各地收税,所得全部放进自己的腰包,至于国库没钱,那是你们的事,那是你们没本事,国库没有钱,户部尚书穷的发疯,穷的上吊,穷的要死,那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你们自己搞好就行了,搞不好你就不要当这个官。

满朝文武百官,骂皇帝刻薄,骂皇帝小气,这又如何?钱在我手上?我不给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反正万历皇帝他可是一个厉害角色,你们这些当官的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到了后面的崇祯皇帝,他倒好,看见朝廷没钱,自己手上有,就马上拿出来,结果这口子一开,就变成朝廷没事就上内帑伸手,结果只得把内帑给拉下水来,大家一起没钱。

到了今天没钱了,崇祯皇帝他才知道什么字叫做一文钱难死英雄。

他可是知道一点,今天如果凑不出粮响来,他就没办法使用这一支部队南下攻打刘贼,如果不及时灭掉刘贼,其后果有多么严重,大家也都清楚,也都明白。

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建奴虽然已经退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对于首辅温体仁想出了这样的馊主意去搞钱,可是令大臣们恨死了,自古当官的,只有向百姓伸手,哪里有向官绅伸手的,这不令官不聊生,没法活了吗?

而且朝廷向大家募捐,这本来就不好,大家都是为朝廷打工的,凭什么朝廷没钱了,还得我们出?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大明当官的俸禄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各部的尚书,其一年的银子也不过是两三千两而已,捐出来又能怎么样?

大家都明白,在大明这官可是不好当,如果你不捐了,别人会说你刻薄小气,视国家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如果你捐了,别人就会问你,银子哪里来的?是不是贪污来的?偷来抢来的?要知道你一年的俸禄,就那么一丁点,还要一家老小吃喝,柴米油盐样样都要钱,哪里来了这么多银子,别人一问还真不好说。

所以温体仁他这么一搞,真正的触犯了众怒了,不过既然能为官,都是人精,他们马上就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你温体仁能够提出这样一个主意,大家就看你温体仁你能捐多少?

所以大家纷纷的就先等着,看温体仁怎么捐,然后其他人再做决定。

其实温体仁提出这主意的时候,他还有点得意洋洋地,算是在皇帝面前露了一把脸,为皇帝解决了难题,皇帝还赞美了他几句,但是转眼大家伙就把皮球踢回去给他,让他来处理这问题,这可就令他难做了。

让他向朝廷文武百官募捐,这等于向大家要钱,他可是知道,这帮当官的把钱看得多么的重,简直就是要他的命根子,这可是把它放在火上烤。

而且这帮当官的,也都不是好惹的,他们马上就反击,让你温体仁带头,先看你捐多少再说。

你还别说,温体仁他还真的是忠心爱国的,因为大明倒了,他这首辅也都没地方去,只怕会被砍头,所以他也希望大明好,像这样的事就是捐个十万八万也都不是问题,温体仁注重的是权力,银子是其次,只要坐在首辅之位,要捞银子就是容易不了的事情。

但是他也为此事犯难,为什么?还是那一句老语,大明朝的官员其俸禄是很低的,即使贵为首辅,朝廷发给他的银两也就是个两三千两,放在普通人家,就是一笔巨款,但是放在首辅之家,养着这么多人,根本就不够用,幸亏有各种冰敬、碳敬、常例,还有贪污受贿,这才稳住了局面。

如果他温体仁捐少了,别人肯定会说,是你挑起的,又作为朝中的首辅,你居然敢捐这么少的钱,脸还要不要?

但是如果这银子捐多了,同样会有问题,那就是大家就会指责,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给事中都会弹劾他,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你一年就那么一点俸禄,还能捐这么多钱,这是贪污来的?这是偷来抢来的吗?

所以温体仁他也都为难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倒是有点后悔提出了这样一条主意,是讨好了皇帝,但是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惹来了众怒,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这活摊到了他身上,他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这该如何是好?他跟他的幕友们做了商量,幕友给他出了一条好主意,那就是他温体仁作为朝中的首府,朝廷有难,他不可能不管,这一次募捐又是他自己引起的,他肯定得捐,不捐的话可能会引起公愤。

但是捐多捐少就成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他的幕友就建议:“阁老你大可以捐一年的俸禄,这样子说出去各方面都有了交代,皇帝那里有了交代,大臣那里也有了交代,面面俱到。”

温体仁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他就捐三千两银子出去,这就是他一年的俸禄,他可以跟别人说,我为了朝廷,一年的俸禄都不要了,算是忠心爱国了,这钱是怎么来的?我省吃俭用省出来的?用来养老的拿出来帮助朝廷解决难题了。

即使是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言官问起来,他都可以这么说了,也都有了交代了,真是面面俱到。

所以温体仁他就在朝廷上组织了募捐,主要是为了捐一笔钱粮给城外的军队,让他们作为开发费,出征山东。

温体仁他也都率先的捐款,一捐就是一年的俸禄,算是作出了表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