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易鼎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平山印新主(下)

易鼎 第二百二十六章 平山印新主(下)

作者:荆柯守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4-20 15:41:59 来源:笔趣阁

“哥哥,哥哥!”才出去,几岁大的幺弟突跑过来,在张焕的注视下,小声的问着:“哥哥,啥是科举啊?”,张焕忍不住露出笑容,轻抚着幺弟的脑袋,轻声回答:“科举就是考人学问的地方,怎么,弟弟也对科举感兴趣了?”,本来不过是句玩笑话,却见小小孩童竟在听了后,重重的点点头,很是认真的说:“恩!听外面的人说,考中了科举,就可以做官,就是受人尊敬的人!我以后也要去考科举!做个官,孝敬爹娘和哥哥!”

说到这里,又看了看过来的哥哥姐姐,皱着眉想了想,郑重的补充的说着:“好吧,也养你们几个吧!”,这副模样,顿时引得在场的几人大笑了起来。

见爹娘和大哥都笑眯眯的看着自己,几岁大的孩童顿时觉得不自在起来,小脸都微微的红了,立刻扎进一旁母亲的怀里,再说什么都不肯出来。

大家又是一顿笑,放过了他。

有了这一段小插曲,屋内气氛就放松了。

很快就到了午饭的时候。

张母去了里间做饭,过了一会,就端了一些面馍馍出来,还有着两样野菜,虽菜色看起来十分的清淡,青翠的模样,却也让人有些胃口,又端出来的还有着一大盆面粥,面粥有些稀,却冒着热气,淡淡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说起来,这算是一顿丰盛的饭食,至少可以让人饱饱的吃上一顿。

张焕看着桌上摆好的饭食,心里却有些难过”知道母亲为了给他补身体,时不时的都会做些馍馍,可家里的情况,却哪里还容得这等奢侈?

不过到底是母亲的一番心意,以后只能更尽心报答了!

张家虽村野人家,可门风却还算是严谨。

张父还未说话,兄弟姐妹几人,谁都不敢先去动碗筷。

直到张母也落座后,张父说着:“吃吧。”,于是大家开始闷头吃饭。

饭席上,不能多语,这是一项规矩,不管世家平民,大多有着这习俗。

当然兄弟几人煮酒谈心的不在此例,那是不在酒饭”而在说话了。

食过午饭后,张焕帮着母亲收拾了一下,却没有和往常一样挑着木柴去卖,而是带了点家里种的土特产,步行着准备去老师家。

刚出家门”就正好遇到了王婶。

“张焕,这是要出去啊?”,王婶看了看他手里提的东西,问着。

“恩,是,正准备去看望一眼恩师。”张焕笑的说着。

“听你爹娘提过了没有?就是科举那事?”,王婶很是热心的说着:“婶子一听说这事,回来就去了你家”你是咱们村里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你这次可是打算去科举?有什么难处尽管和婶子说”婶子和村里人都会想想办法!你要是真中了秀才”不仅仅是张家的大喜事,也是整个村子,不,十里八乡大喜事!听说中了秀才”都走了不得的大人物,见了县太爷都不用下跪行礼!白明县里可没有几个秀才”要是你真能中了,可就了不得了!”,张焕说着:六多谢王婶!这件事听家父家母说了,我是想去见一见世面,不过一切都要听长辈的安排才是。”

“应该的,应该的。”

二人聊了几句,王婶就有事匆匆离开了。

张焕提着东西,向着恩师家走去。

一路不时听到有人议论着这件事,虽普通百姓中没有几人能识字,可这大事,向来都是百姓最爱说的事。

文曲星下凡,将星转世之类的传说,无论真假,都能在民间传播甚广,就是这道理。

到了恩师家附近,发现也有一些人正在议论着这件事。

这事在百姓中造成的轰动着实不小。

一路走来,张焕心却是七上八下,心里暗暗思索着,不知老师是否会同意他去考试。

以自己的意思,的确是有些想去试一试,到底是学了八年,有句话说的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又确实有些才学,就这样耗费了年华在这里,他心里不甘。

楚王网网平定江南,正是用人时,要是能在这时科举,前途自是不可限量。

可阅历少,没有出过白明县,对外面局面了解不多,这时只能是听从老师意见了。

这位老师,今年五十岁,年轻时很是读过些书,可却偏偏怀才不遇,后来大燕又停了科举,没有办法之下,回了山村,在村里办起了私塾,附近十里八乡家里殷实些,都会将孩子送过来识上一些字。

此人人品不错,教的认真,让附近交口称赞,算的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了。

先生姓余,家里有着二子,都是本分人,都是识文断字,在着县城里做事,酬劳虽不多,养家不算困难,就偏偏对学问一门兴起不大,也让这位余老井生心里一直都不是很开怀。

因此,当初这位余先生收下张焕这个徒弟,本就不是图的少的可怜的钱米,就是看这孩子有眼缘,聪明,真心的想将这孩子给教出来。

对这位余先生,张焕是极尊敬,余先生对他怎么样,他自是感觉的到,这次这样大的事情,他自然要去拜见老师,请老师来做主了。

张焕过来时,正是下午,私塾还开着。

余先生的这处私塾不过是几间房,修缮的很整洁,前面是私塾,后面是余先生自家的宅院,很是方便。

此时,余先生正手捧着一卷书,在私塾里面缓缓踱步,口中念念有词。

在私塾里听课,大都是些半大的孩子,一众孩童的朗朗读书声,不断的从里面传出来,听得外面的张焕默默无语。

两年前,他已不再来私塾,一是读了几年,平时自己看书就可,有不懂的攒了些问题,找个时间再向老师请教也是一样,二是他本是家中长子,姐姐嫁人后,家里就他年纪最长,自是多多为爹娘分忧才是。

这时,余先生正好转过身,面朝向了窗外,看到了窗外的张焕。

余先生对张焕微微点了下又,又给私塾里的孩童布置了功课,推门从里面走了出来。

“老师。”张焕忙上前,恭敬的行礼。

“称家境并不富裕,何必又带了东西过来?”,看了张焕手里的东西,余先生淡淡的说着。

张焕忙回话说:“老师,只是些家里种着,并不费上几牟钱,请老师尝尝鲜。”

见此,余先生不再多说什么了。

“呵呵,想必你是得到了消息?”对他的到来,余先生并不如何意外,捋着胡须,看着张焕:“就是你不来寻老夫,老夫也自会去找你。走,去那边讲话吧。”

余先生一非前面的半旧小亭。

“诺。”

一前一后来至小亭中,望着远处的农家景致,余先生转过脸,问着身边的少年:“既你过来,已有了决定?”

“…………弟子是想去试上一试,不过一切都听老师吩咐。”张焕不加思索的说着。

“既你想去试一试,那去吧,左右不过十天的时间,这次不成,回来后更用心读书才是。”余先生思索了片刻,说着,这就是同意张焕去考科举了。

当然,余先生答应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大乱几十年,又是初平江南,文风凋零,科举不会很难。

就算弟子的水平,也有可能考上。

“还有,科举之事,你可清楚?”,余先生又很快问着。

这事张焕真的不清楚,有些迷茫的摇摇头:“弟子不知,还请老师教我。”,“谈不上教不教,只是听闻的多些罢了。”,说到这里,余先生微微苦笑起来。

张焕顿时有些沉默,不知道如何来劝说老师宽心。

其实余先生一直都有块心病,就是年轻时未能一展抱负,只能归来,守着一座山村,做这十里八乡的私塾先生。

“咳,还是说说科举的事情吧。”,好在这番感慨只是一会被压了下去,余先生抬起头,认真的向张焕说着:“老夫打听过了,楚王这次开科举,准备今年三月考试,先是郡试,必须去郡里考试,考中者就是秀才。”

“三月考试,四月放榜,到了八月时,又去州中省考,这就是考举人了,来年三月就去金陵殿考。”

“老夫觉得,以你的悟性和这几年来的学习,举人和进士不谈,考一个秀才,还是有些希望。”

余先生年轻时,也进行科举,也考过秀才,后来举人没有考上,根据他的实践经验,自己这个弟子,有着自己年轻时的水平。

只是又说着:“考试不但要看文章,更要看命,我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就看你福气怎么样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科举本来就是名额有限,一郡上千人去考试,只有三十人中秀才,这时拼的,不仅仅是文才,还有许多许多场内场外的因素,扣除了内定的不说,别的就要看气运了。

“徒劳争墨榜,须信有朱衣。万事前期定,升沉不尔违!”越是内行越是相信时运。

想到这里,余先生不由叹息。

他虽然不会望气,也不会看相,但是读的书多了,却明理。

他清楚,普通人家的孩子,本来就秉性薄,这时去搏一下,也就是看看是不是有点运。

只是就在这时,两人都没有发觉,张焕印堂,一丝微不可见的青气,一闪而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