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唐官 > 4.欲废虚估法

大唐官 4.欲废虚估法

作者:幸运的苏拉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26:55 来源:笔趣阁

陕州的行政区域,完全是由其地理特征形成的。UU小说uu234

它北有中条山,南是崤山,西面则是华山,被包夹其中,只有向东与河南府的渑池相接,而后黄河从河东南界的垣曲折弯奔来,自州县当中一道劈过。

黄河之水,弥延十多里宽,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奔腾如龙,自西而来,不可遏制,沿路在河岸的大石处,撞击出一个又一个巨大漩涡,轰鸣声里的水汽如白雾翻涌,打湿了高岳的衣袂。

陕州硖石县东北处,高岳立在切削笔直的岸边,听到了悠悠的号子声,而后见一队竖着小旗的商船,船体都不是甚大,因为黄河里自河阴直到渭水段,也不允许过大的船只航行,它们于波涛里艰难起伏,为了逐求十分之一的浮食之利,冒险逆流而上。

它们的目的地,为三门峡砥柱更西面的大阳桥。

高岳勒转马头,和这队商船并行,马蹄轻疾,大约二十里不到,他再次见到了砥柱山。

中流砥柱,即三门峡,其山若柱般,屹立在黄河之中,河水至此分流,状如三门,相传为大禹为疏通大河而凿通的,汉成帝时曾想把砥柱凿钻得广一些,然而却让黄河的水势更加狂暴,无数工匠葬身其中,如是方知人力无法胜天。

唐因定都长安,关东米粮必须由漕运自砥柱而过,船只在此倾覆者不计其数,人人闻砥柱三门而色变震恐,裴耀卿主持漕运三年运粮七百万石,自此而过,耗费无算,乃至当时天下有“斗米斗钱运”之说。

李泌为相时,便下令在砥柱边开辟一条陆路,又在其侧铺就条回车道,所有船只的物资到此改为车马陆运,过了砥柱后,再改为舟船至大阳桥。

高岳又看到了在砥柱两面河岸山崖上,还有曲曲折折的栈道,栈道的石壁上无数长长的磨痕,还凸出许多铁环、沟槽,锈迹斑斑,那是之前船只在过三门时,纤夫拉纤时留下的痕迹,触目惊心。

为了让帝国的心脏维持着跳动,无数的血都汇聚过来,而砥柱便好像血管里的栓塞,又好像大河里的尾闾,一旦此处发生了任何问题,庞大的帝国很容易便会运转不灵,乃至猝然倒下。

“郎君,高郎君。”大河的轰腾声里,高岳久违地,听到了有人如此在呼唤着自己。

临河一块凸出而悬空的大石上,遥遥望去,居然是安老胡儿提着个食盒,好远地对自己招手。

“老丈。”高岳下了马,上前抱扶住要行礼的安老胡儿。

老胡儿已经非常苍老了,岁月不饶人,可他不是在我岳父家当厨师的吗?

这会儿安老胡儿指着身后的檐子,说刘相公想再吃我一次蒸胡,于是遣人将小老儿从京师里请出来啦。

听到这话,高岳的胸中忽然堵塞得慌。

“逸崧来啦?”檐子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可远没有那时的清矍,而是变得苍老而浑浊。

刘宗经走过去,掀开了帘子,大声说:“是汲公来见你了!”

然后宗经将佝偻着身躯的父亲从檐子里小心翼翼地搀扶出来。

这时的刘晏,头发已稀疏很多,额头凸出,右手患了风痹无法自由行动,眼神也开始不济起来,那双原本能在平地见到钱流的眼睛,现在也不太灵光了。

待到高岳到他眼前时,他才看得清楚。

最后檐子的帷帘被去掉,当作床几,让瘦小的刘晏坐在其上。

高岳跪坐在旁边的蒲席上,与刘宗经一道侍坐。

更远处,刘晏的老仆旺达,蹲坐在那里,像是泥塑般,现在他已经完全聋掉了,眼神更是看不到,能随主人从华州赶到这里便是不容易。

“逸崧,还记得那次在风雪里,你我的偶遇吗?我曾对你说过,虽然我仕途不顺,可还是想更进一步。”刘晏悠悠地说,“没错,那时我想要的,便是入政事堂为宰相。”

高岳沉默不语。

“可惜啊,那时候我便说自己鬓发霜白,如今又是匆匆十多年过去,我已行将就木了。但我也想通了,我唐是不会让搜括财赋的臣子当真宰相的,那时的我是痴心妄想而已......”

“晏师,你为何说自己是搜括之臣呢?”

刘晏笑起来,对高岳说,没说错,我本就是替手第五琦去江淮搜括的臣子,而今轮到逸崧你为如此的事了,不过时代发生了变化:我唐过去是不允许财赋之臣为真宰相的,到了逸崧你这时,却是以真宰相兼理国计财赋,说不定再过二三十载,就真的让财赋之臣入政事堂为真宰相了因为对皇帝来说,钱和粮越来越重要了。

谁掌握了财赋和漕运,谁就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逸崧,我知道你的想法,你准备改革漕运,聚集半个天下特别是江淮东南的财力,编练新军,然后再平定淄青和河朔,重新把江山给一统起来。我先前和你的策问,你大半完成了,不但成功在西北营田练兵,还光复了陇右、河西,现在我想听的是,你准备如何在江淮推行你的革新之法呢?”

说到此,高岳锁着眉梢,拱手静默着。

有些想法,他不知道该不该对刘晏说。

“说吧。”刘晏的眼睛里满是温和,他鼓励着高岳,“你还怕个将死的老人吗?”

这时高岳才开口:“最前的一条,便是改漕运路线,然后便是,废除晏师的虚估法。”

可刘晏好像早就明白似的,眯着眼睛,微微叹口气,“虚估法,并非是法的弊端,而是时的弊端。我主国计时,西北防秋军卒需要春冬衣赐,向回鹘买马也需要大批绢布,而河南残破,河朔割据,绢布所产只能仰仗江淮,一匹值得四贯钱,故而行虚估法,让盐商多交纳绢布,运抵京师及西北;然则而今一匹绢布不值八百文,降了足足五倍,商贾还以每匹四贯的价钱,充抵榷盐钱,也是该到了废除的时候了。”

“非但如此,官府于江淮征收赋税,统统要求纳钱,于是让百姓先将织出的布匹折换为钱,于是百姓的一匹布只能折为八百钱,且每逢夏税时,所折布匹数目一时极多,价钱更是跌到五百文一匹,可百姓将布匹交上去后,地方官府却依旧以每匹四贯钱的价钱充抵两税,在这中间大肆谋取私利。百姓受此苦,已非一年两年。”

“那逸崧你当如何处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