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六七二章 未来在水路

晋末多少事 第一六七二章 未来在水路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显然周楚,或者说以周楚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将门以及少壮派秉持这样的意见。

不要小觑这个看上去范围很小的派系,因为关中都督府的人才选拔本来就是偏向于有一定任职经验的青壮年,而有作战经验的人显然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即使是都督府一直在想方设法从寒门和寻常百姓之中培养出来可用的人才,但是至少在目前,都督府想要确保自己相比于大司马府和朝廷,仍然拥有不落於下风的人才资源,自然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诸如周楚这种背景的人身上。

尽可能的维持巴蜀如今制度和结构的稳定性,是他们,或者准确说是他们身后的父辈们乐意于看到的。

至于对于这些少壮派本人们来说,他们自然期望能够在父辈们的制度上做出改变,至少是做出订正。

杜英现在已经在梓潼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证明关中新政经过因地制宜的改良之后便具有可行性,所以少壮派的将领们也在等待着这些试验的结果,而在此之前,他们也不会过于明确的表态自己是拥护既有的制度还是拥护关中新政。

说到底,他们愿意拥护的还是能够是和本地发展相宜的制度,这样也最能符合他们的利益。

杜英接着看向张玄之,张玄之代表的自然是参谋司以及关中的将士们:

“太守所言在理,现在的都督府没有这些人力物力去开发益州和宁州,尤其是长久以来,宁州都只是名义上归属于朝廷,实际上朝廷能够任免的也只有一两处城池之太守,其余的官职便是下发,也是下发到本地部落酋长和世家家主的头上。”

杜英明白,实际上一直到宋明时期,朝廷对于西南的管理也一直采取的是羁縻的状态。

盖因地势崎岖、山路难行,朝廷的统治很难渗入到西南的角角落落,让本地土司来负责是情理之中,一直到明末清初,朝廷才开始逐步推行改土归流。

之前季汉曾经以一隅之地对抗天下,看上去地盘很大,而实际上所能依靠的土地主要还是成都平原这边。

现在这个问题落到了杜英的面前,杜英对此也有一些激进的考虑,但是奈何财力问题摆在这里,且杜英对于关中新政是不是真的能够在蜀中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心中也没底,毕竟是把千百年后的制度跨越时光搬到这里。

是不是能够适应这一方水土,不得而知。

所以杜英至少现在还是愿意听从各方的建议,优先稳住整个巴蜀的局势再说,而巴蜀真正能够给关中提供钱粮的区域,实际上还是成都平原这一带,杜英死死地把握住这天府之国即可。

“六扇门不要放弃对周围村寨的联络和渗入。”杜英缓缓说道,“尤其是要尝试着打破世家和部族构建起来的藩篱,让百姓能够了解到新政,了解到人原来还能这样活下去。

唯有这样,未来想要在这些地方推行新政,才能有所依靠。”

六扇门的于谈应诺。

杜英的目光落在舆图上,向舆图的东方看去:

“诸位,巴蜀和宁州已定,我军之后如何东出,还需要诸位好生商定。”

张玄之缓缓说道:

“习凿齿返回巴郡之后,肯定会快马加鞭传递消息到荆州。协助都督将一切的战败罪责推到毛穆之的身上是一方面,而尽快在巴郡和三峡等地构筑防务又是另一方面。

恐怕现在习凿齿的消息已经送到了巴郡,巴郡也戒备森严了。我军千里转战,若是此时再动身从犍为郡南下巴郡,只怕师老兵疲,又碰上壁垒森严,我军被迫败退,届时更难收场。

因此属下认为,我军应该先返回成都府,整军备战,尤其是应当考量如何顺流而下进攻巴郡。”

顿了一下,张玄之拿起来木杆,在舆图上几个河流的位置上点了点:

“之所以选择水路,也是因为考虑到从成都南下巴郡如何走,只是其次,重点还在之后应该如何进攻荆州。

若是我军从陆路进攻渝州,也可行,但荆州水师定然会在之后尝试着越过三峡反攻,又或者水陆两方面夹攻巴郡。

且除我军主动进攻之外,还需要应该提防荆州水师会逆流而上,大江漫长,处处都有可能成为水师的突破口。

所以从此综合来看,我军走水路、尽快打造水师,是必然之选择。”

杜英缓缓说道:

“自关中起兵以来,都督府一直没有着重发展过水师,唯一一支可用的水师还在两淮。想要从两淮调集人手过来,山高路远、千里迢迢,且刘牢之本人是否愿意支持,尚且还得两说。”

刘牢之的父亲刘建退居二线,现在两淮水师以及两淮将门军队都在刘牢之的指挥之下。

杜英之前南下江左的时候,刘牢之固然是忙前忙后,对杜英颇为推崇,之后在王师南下和北上动身之时,刘牢之也是全力配合,还一度带着两淮水师横压建康府,给建康府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之后杜英北上,都督府对于江左和淮南的策略也逐渐变成维系几个重要的节点,形成对江左和两淮的影响即可,而大司马府和朝廷的势力显然也随之大规模的进入两淮,“收复失地”。

如此一来,刘牢之自然就多了多个选择,拥有两淮水师的他自然也是大司马府和朝廷的重要拉拢对象。

而按照杜英的建议,近期刘牢之一直带着水师徘徊在两淮之外的海上,负责维系从渤海到青州再到江左的这条商路。

商路在刚刚开通的时候为很多人所看好,也的确给已经被战火封闭两代人的南方和北方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新渠道,但是随着后来大司马府和关中都督府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再加上渤海世家在北方的战事中逐渐分崩离析,时至今日在河北的势力已经所剩无几,所以很多跑船的商贾开始逐渐脱身而出。

商路上的往来船只,肉眼可见的减少,担负运输和护卫作用的两淮水师显然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职责。

都督府对于维系这条商路也渐渐没有了兴致,主要还是因为原本青州的琅琊以及沿途的楚州等地都在都督府的掌控之中,然而现在多半落入了大司马的手里,维系这条商路就相当于给大司马府一个当中间商赚差价、当中转站赚差旅费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