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八六四章 世家和新政之间只能存在一个?

和朱序这样的组合,杜英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作为偏师在旁边打秋风的,而是令其直接发挥所部骑兵众多的优势,直扑徐州,作为大军前锋。

桓温会选择南下,是都督府的一致猜测,至少目前还不算事实,杜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帮桓温下这个决心。

万余步骑眼见得就要杀过来,吃又吃不下、再不跑又跑不掉,桓温肯定会选择尽快南撤。

除此之外,杜英还调动巴蜀军、荆州军(周隆麾下的前南阳郡兵)自荆北向荆南、豫章等方向发动佯攻。

当然,荆州水师已经被调动到建康府方向,和驻扎在京口的两淮水师对峙,所以说不定巴蜀军真的能够突破大江天堑,杀入荆南。

尤其是在杜英离开荆州的时候,豫章、长沙等地的世家也悄悄派人前来拜见,领头的正是豫章熊氏。

听其姓氏就知其祖上,此为春秋楚国王公后裔,也是豫章郡数百年来最大的地头蛇,而熊氏的光彩甚至在历史上还要延续千年之久。

作为正儿八经的楚王后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豫章熊氏自然和江左那些本地的吴越世家、南来的会稽世家都没有多大的干系,一直属于井水不犯河水,反正豫章这边穷苦,江左繁华之地的人也不乐于过来拓展势力。

但是现在,战火已经烧到豫章熊氏家门口了,熊氏眼见得要糟了无妄之灾,自然心里不乐意,明明是朝廷和江左世家还有荆州那群大族招惹来的祸患、一步步养蛊一样培养起来的关中都督府,结果现在却需要豫章熊氏带着豫章、鄱阳等地的世家出人出力。

凭什么?我们和杜仲渊之间无冤无仇,倒是朝廷这些年被各地的世家轮流把持,但是就是没有我们豫章熊氏的份儿,既然如此,作壁上观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等杜仲渊来了,其若是想要抢夺土地田产,那我们可以和他谈,大家都是大族出身,京兆杜氏也不是什么寒门,杜仲渊肯定能理解并且继续和我们保持井水不犯河水。

豫章熊氏的这种态度并非个例,事实上天下之大,朝廷真正能够管辖和控制的州郡并没有非常多,一部分是为世家所掌控,一部分是荒蛮之地、出了城就是蛮夷的地盘。

豫章熊氏所在的豫章郡算是这两者的结合,城里和城池周边被豫章郡本地世家牢牢把握,城外远山则充斥着蛮族,鲜少有汉人会去,所以这里的人们对于关中新政的认知,不能说聊胜于无吧,也只能说一点儿也没有。

关中新政在南方的宣传本来就是借助于报纸,可是这半荒蛮半封建的地方,有几个人真的读书认字?

报纸流传过来也不会有人看,摸一摸纸张说不定就揣兜里走向村口茅厕了。

世家自然是看报的,但是他们看到的报纸也不只是关中的报纸,还有江左世家、朝廷所掌控的报纸,这上面自然就是对关中新政大肆抨击、各种妖魔化。

豫章熊氏是数百年的本地豪门了,但是在朝堂上做官的不多,耕读传家,就想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所以对于朝堂上那些呼风唤雨、颠倒黑白的世家也看不惯,因此对他们刊行的报纸,秉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遇事不决先打个折扣。

这种种前因后果叠加在一起,让豫章熊氏自然而然的认为,什么关中新政、世家生死存亡之类的,都不过只是关中都督府和朝廷彼此攻讦所喊出来的口号罢了。

不管是谁当这天下的主人,十有**也都顾及不到豫章郡这穷山恶水,想要治理本地,多半也都是继续托付给豫章熊氏,朝廷名义上在此地设立州郡、豫章熊氏按时缴纳赋税而已。

历朝历代换来换去,不都是一个德行?所以,为了江左朝廷去拼命,豫章郡的世家们是万万做不来的。

但该应付的还是得应付,他们一边慢慢吞吞的筹集兵马钱粮,但是对外宣称的气势宏大,一边悄悄和杜英联络,就算杜英对豫章熊氏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至少先刷个脸、通个气。

总不能无冤无仇的就直接和杜英结下梁子。只可惜豫章熊氏的使者抵达的时候,杜英已经北上许昌了,负责接待的是张湛。

张湛在荆州待过很长时间,自然很是了解这些周边邻居的心态,当下好言劝抚,让他们只要继续对朝廷阳奉阴违就可以,都督府这边并不强求他们表明什么坚定的立场。

豫章熊氏很是受用,宾主尽欢。张湛的文书送到许昌之后,杜英也没有意见。

当张玄之等人略有些不解的询问时,杜英笑着解释:“关中新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个或者几个世家完全把握住天下人才进取之道、把握住天下的赋税甚至是百姓的生死。在此之前,江左的诸多大族都有这方面的倾向,使人不知君而知世家,使世家的家规家法凌驾于国法君威之上。这就是国家分裂的征兆,昔年春秋战国之乱象,可不就是周失其威,诸侯并举么?那时候的诸侯和现在的世家又有什么区别?但天下经历战乱这许多年,民心所向,皆是尽快结束战争、还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把所有世家都赶尽杀绝,那就必须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甚至是一个坞堡、一个坞堡的争夺过去,那又需要迁延多少岁月?因此只要能够击败那些坚决反对关中新政的,比如荆州大族,又比如南渡的会稽世家,剩下的我们也未尝不可以团结。之前在巴蜀和荆州的尝试,已经说明,本地的世家也并非全知全能、无欲无求,他们多半也都在世家大族的压迫下,作为其附庸,上缴财富不说,而且自家子弟的上升之道也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握,若非能够讨得大族之欢心、得大族之赏识,那么自家子弟永远都只能落于人后。虽然比寻常百姓和寒门子弟强很多,但是即使是某个二三流世家的顶梁柱,终其一生,也不过只能成为某一个郡县的地方官员罢了,别说走入朝堂,就是在自己的州郡之中独领风骚,也几乎不可能。而关中新政无疑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没有世家的阻截,没有知识的沟壑。来源:下一章第一八六五章桓温南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