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八九九章 世家制度不适合战时

晋末多少事 第一八九九章 世家制度不适合战时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褚太后出身高门、待人宽宏,自摄政以来,敢于放权、能听劝谏,因此在朝堂上的威望是很高的。

且近些年,小皇帝已经十四五岁,眼见得已经算成人了,所以褚太后一向很少直接插手政务,多半都是让司马昱拍板,同时再让小皇帝发表一下意见,以期能够锻炼小皇帝,而自己一般都只是静静地听而已,毕竟风雨飘摇之际,也不可能直接把权柄丢给儿子不管了。

现在褚太后主动开口,俨然已经是忍无可忍。

一声过后,大殿之上真的鸦雀无声。

连小皇帝都被吓了一跳,神色肃然、正襟危坐。

褚太后接着说道:

“会稽王既总揽大政,今日争执不休之事,尔且定论。”

司马昱缓缓说道:

“大司马与本王相交,本王相信其为人,所以不准再对大司马猜忌、抨击,祸乱君臣情谊。”

众人唯唯应诺,不过心里都清楚,若不是司马昱授意或者至少是默许,蔡系、何放等人怎么敢揪着这件事不放?

只不过这一番试探下来,发现大司马府的反应尤为激烈,不管是真的冤屈还是演戏,自然也都不好再多逼迫。

褚太后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点名让司马昱出来总结。

司马昱接着说道:

“前线战事紧张,一应钱粮兵马供应,不但不能松懈,还应当加倍,而且敌两淮水师一直游荡在京口,阴魂不散,江左各地船只,尤其是太湖等地的水师战船、会稽等处的海船,尽快汇聚,以拔除这个心腹之患。

此事统一交给谢尚书调度,尚书本就有安民理政之劳,再多此职,力可有逮?”

谢安颔首:

“分内之举。”

在此之前,粮草的筹备、转运,都是各方自行其事,最后统一向朝廷报备、给予路引,这其中自然就有很多问题,比如朝廷根本没有办法核查大司马府自筹了多少粮食,或多或少,所见到的都只是一个上报数字。

而司马昱趁此机会把所有的权柄都收在一起,交给谢安,也算是去除了这其中有可能的猫腻。

大司马府有可能会自己私藏粮草,以备不时之需是一方面,世家子弟还有军中将领们趁机贪污、截留,则是另一方面。

国难当头,发国难财的,却也从不在少数,司马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苦于之前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而已。

接着,司马昱看向王羲之:

“徐州刺史生死未卜,但其这封信却关乎到陛下和大司马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关乎到整个战场的人事安排。事关重大,本王意欲去信寿春,询问杜仲渊,至于派遣使者,现在两军交战,刀剑无眼,逸少亦然是朝中重臣,不易冒险,逸少意下如何?”

王羲之行礼:

“如此再好不过。”

“逸少之前告病还乡,是朝廷之损失。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逸少不妨亦在建康府为陛下分忧。”司马昱微笑着说道,“尚书那里本就缺人,逸少为尚书辅佐,如何?”

“臣遵令!”王羲之慨然说道。

不过在悄然退回到自己的位置处后,王羲之抬头看了一眼司马昱,心思复杂。

会稽王表面上没有说,但是明显已经不信任琅琊王氏了。

留下自己,何尝不是留下人质?

————————————-

王洽倒不是第一次来寿春了。

只不过上一次来寿春的时候,是为了经过这里北上青州。

当时王洽也只是匆匆领略了一下寿春的繁华而已,感慨于关中都督府能够在短短时间内把寿春这四战之地建设成这般模样,的确是有几分本事的。

不过那个时候的王洽,对关中新政不能说心存不满吧,但也是恨之入骨了。

所以看这一切亭台楼阁、车水马龙,自然都是心存偏见的,也很容易将这一切的成果都归功于寿春的地理条件,不打仗的时候这里是四方通衢之处,所以有往来客商带动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恢复,都是情理之中的。

而这一次再来,心态显然也已经有所不同。

青州、徐州走这一遭,一路上见到了北方的荒凉破败,见到了白骨露於野,这是王洽在江左只凭借文字无法想象的。

就像是“人相食”三个字,简短而平淡的语气,很容易让人忽略,即使是细思极恐,那也是自己脑海中勾勒出来的一番画面而已,不见得真实,而且也往往远没有真实来的那么残酷,毕竟人性,尤其是没有经历过动乱的人性,还是美好的,想象不到兵戈之下都会发生什么。

除此之外,王洽也曾经尝试着在济南郡和琅琊郡聚拢世家子弟,将江左推行的这一套搬到青州,结果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异想天开。

只有江左那样的人口、经济和太平,才能够给世家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

在青州这般混乱之中,世家?

别说是顶级豪门了,全部的资源都掏出来,尚且无法供应出一个小小的二三流家族所需要的底蕴和人才。

一切的财富、一切的钱粮以及一切的人力都必须要被调动到极致、用在刀刃上,才能够勉强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艰难供应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是所有人的温饱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江左那样世家割据乡里、家族之间自成一体,甚至能老死不相往来,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王洽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世家制度或许能够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极大地促进城镇乡野的社会发展——世家的确在乡野村寨之间的统治力和管理能力要强过一般只能下沉到郡县的朝廷,能够更好的在一亩三分地上安排人力、调动物资——但是一旦上升到州郡层次,世家的存在显然极大地削弱了物资的流转、人力的调遣。

和平时代的打打闹闹,世家的存在就是基层的定海神针。

但是战争年代的狂潮席卷,世家的存在就是整合力量、集中对敌的拦路虎。

相比之下,跳出了世家制度的杜英,的确建立了一套更适合于这乱世、这凋敝民生的制度,所以关中对于江左的优势,不在控制的地方有多大、治下的百姓有多少,而在于能够调动这一片土地上多大的潜力,而在于······未来。

王洽不想承认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所捍卫的制度是错误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