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九二六章 谢玄论京口,灭国须快慢?

晋末多少事 第一九二六章 谢玄论京口,灭国须快慢?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结果关中骑兵干脆利落的撤离战场,只留下满地的尸体和挤在浮桥上的高武残部。

荆州水师正气急败坏的打算重夺浮桥渡口,西岸异变突起,孙无终阵前易帜,桓秀大败亏输、全军覆没。

一切发生的太快。

因此,还不等水师战船笨拙的调转船头和武器,关中军队的火炮就已经重新出现在岸边,轰鸣的光焰再加上已经无可挽回的西岸战局,让荆州水师已无用武之处,只能向上游巢湖撤退。

虽然荆州水师还保持有不小的建制,但是没有谁会认为眼睁睁看着淝水两岸大败、知道桓温都已经凶多吉少的荆州水师,还能有多少斗志。

甚至方才谢奕已经想办法劝说桓温,去写一封信劝降荆州水师,这样无谓的抵抗显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只不过桓温沉默不语,没有给予正面回应。

实际上现在的荆州水师,寄居江左篱下,已经有很多人在之前就倒向了朝廷和江左世家,或是收买,或是被世家安插人手进来。

桓温和水师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密切,真正效忠于大司马府的荆州水师,多半都已经在荆州战事中损伤殆尽,剩下的也在江安、武昌等地投降关中都督府。

显然桓温并不打算劝降一支已经被世家渗透的七零八落的水师,因为结果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对面不投降也就算了,保不齐还会把桓温大骂一顿,江左出身的那些家伙,打仗不行,骂人却是很在行。

桓温现在勉勉强强答应了留下来,说到底也是觉得为了一场内斗“慷慨赴死”,实在是没有必要,马革裹尸也不是裹在自己人的战场上,但是他的心结也没有那么轻轻松松的解开,只不过是秉持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罢了,犹犹豫豫,难以辨别名声、未来、个人的追求等等孰轻孰重,这也是桓温的一贯毛病了。

本来战场上被俘就已经不好听了,他可不想给自己平白招来骂名。

对此,杜英倒也不强求,如今荆州水师士气低落、兵力零散分布在江上、巢湖和鄱阳等地,处处受到牵制而不得脱身,正是两淮、巴蜀等上下游为关中所控之水师东西对进的好机会,杜英也乐得借助荆州水师再磨一磨刀,之前巴蜀和沔水水师的表现的确不尽人意,而两淮水师又在两淮将门的掌控下。

两淮将门如今是对大司马府毕恭毕敬、俯首称臣,但其内部的体系框架、行事规则,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两样,诚然因为军饷的提高,军纪相对应的也提高了,可是只要门阀作风和习惯没有改变,这依旧只是几个将门世家的私兵罢了。

考虑到未来自己麾下的水师肯定还要向着遥远的东洋、南洋进发,杜英自然是不能容许水师中还弥漫着这样的气息。

水师,是杜英的水师、是都督府的水师,可不能是两淮将门的水师。

刘牢之本人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配合杜英推动军纪、律法进入水师之中,从来没有二话,但是诸如刘建等老一辈,在军中仍然把控着不少部曲,也有着足够的影响力,是杜英接下来需要敲打的对象。

巴蜀和沔水水师的崛起,自然也可以算作是对两淮水师的掣肘,让刘建等人能够感受到如果自己依旧孤芳自赏,那么都督的手里并非没有替代品。

谢玄曾经主持京口战事,在细节上显然比孙无终更有发言权:

“京口有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之险要形胜,城池在群山之间,还有大业垒守护外侧,一时半刻强攻不下来,尤其是水路无忧之后,想要从南向北在陆路上突破防线,并不容易。

而我大军若是驰援京口,在京口很难展开,到时候朝廷兵马倒是能够转攻为守,从京口到建康府一路虽短,山丘不少,还有多处关隘,都是当初朝廷名为防范鲜卑,实为防范我军所修筑,这些年还多有增筑,京口守军三番五次想要试探进攻,都不得其法。

大军到来之后,一旦迟迟不能突破这些关隘,劳师远征、困顿不前,则徒增消耗。”

火炮的强大,使得现在的关中军队具备跨时代的攻坚能力,但是险要就是险要,即使是多了火炮,一旦敌军早有防备、挖掘堑壕,缩在壕沟之中不出来,火炮也发挥不出多少火力。

甚至根据俘获的军中工匠供述,江左也已经在研发火炮,只不过他们迄今为止都还没有缴获一门完整的火炮,所以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估计想明白击发原理,还得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已经充足的资料,足够朝廷憋出来一些对付火炮的门路。

最鲜明的证据,就是此次淝水之战,火炮面对更高的壁垒、更厚的战船以及更宽更复杂的壕沟,所发挥的效果显然就已经远比不上之前巴蜀、河北战场上了。

大军屯驻京口,若是不能向西快速攻城略地,那么就会给予都督府的粮草供应以巨大的压力。

这几年战事不休,即使是关中新政已经在尽最大可能编户齐民、开垦荒地,以提高粮食产量,但乱世之中饱受摧残后的人丁总数是摆在这里的,新政再怎么“压榨”,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生产力——实际上关中新政这种分发田地、发展工业的行为,在很多不明白经济学的老古董们眼里,的确是凭空变出来了更多的钱粮。

别看都督府现在纠集数万大军,横扫天下无敌手,可是杜英很清楚,战事一旦拖到今年冬天,那么夏收、秋收都被耽搁,大军的军粮会成为最严重的问题。

所以摆在杜英面前的选择就两个,要么直接和朝廷相安无事,大家隔着大江再虚与委蛇的谈一谈,一起休养生息,要么就直接趁他病、要他命,赶在自己饿死之前先把对手宰了。

否则就是一个断了口粮的壮汉和一个有饭吃的病人在战争的泥淖之中摔跤,保不齐谁先淹死谁。

历史上淝水之战,被淹死的真的是那个壮汉。

而看一看历朝历代,秦灭楚,是连续的大军进攻,未曾间断;隋灭陈,是短暂的休养之后倾国而动,争取一战而定;宋灭南唐,亦然同隋朝;清灭南明,又是不断地进攻,一点点的磨死了内斗的朱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