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九七四章 分设学政,议定还都

晋末多少事 第一九七四章 分设学政,议定还都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那各地考试应当如何监管,避免本地书院一家独大,让天下士子皆有机会?”有官员终于按捺不住问道。

此时还能站在朝堂上的,自然也都是已经认命了、不打算搞事情的官员。

世家既没,九品中正制分崩离析,未来他们的子嗣想要跻身朝堂,显然也要通过这科举考试,因而既然反抗不了,还不如把事情问清楚,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为此,在各郡各州,都设立学政,主管此事。”杜英解释道,“学政和朝廷的寻常官吏一样委派、调动和监察,负责本地学子的栽培、贫困学子的照顾提携以及最后的考试。

并且还应当设立一套避嫌和选拔机制,出身本地书院的官吏不可以担任本地学政,而也必须对考试内容、选拔方式都烂熟于心,且对朝廷新政颇有见解,能够评判考生答卷的,方才能成为学政。

个中细节、筛选原则,臣都已拟定细纲,还请陛下于朝会后过目。”

自有宫人接过来奏章呈上去,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小皇帝需要看,但也只是有资格看一看。

杜英补充一句:

“另外谢尚书此次北上关中考察,正是因为臣打算设立专司于朝中百官监察的机构,之前朝中有大司空和御史中丞负责监察事宜,但早就名存实亡。”

大司空就是御史大夫改名的官衔,位列三公,已经是虚衔——当然这个虚虚实实的也说不定,桓温身为大司马不也照样主宰兵权?

不过大司空也好,御史中丞也罢,在这朝堂上,多半都是沾亲带故、同气连枝,官官相护之下哪里有什么监察之举?是对是错,还不是大家凑在一起、交换利益之后决定的?

所以这两个官衔早就已经成为让官吏养老的地方了。

“因此臣打算在朝中另设都察院,专司督查百官、巡视地方,避免朝中官员勾结贪污,也避免地方官员鱼肉乡里,同时监督朝中和地方之来往,不可沆瀣一气。”杜英接着说道,“都察院之职,将会交给谢尚书与秦王府任群,为正副职务。”

以前的御史大夫也好、御史中丞也罢,手底下的官吏三三两两不成系统,流动性也比较高,多半是无处安放的官吏先来蹲两年、给大家找找茬。

现在设立都察院,就等于设立一个与尚书省并肩的机构,起到监督朝堂和地方的作用。

杜英入朝之后,杀的人不少,但是还没有对朝堂制度动手,空出来的位置就先空着。

不过大家心里也清楚,杜英之前在关中都督府就精兵简政,设立六曹,就把整个关中运转起来,而放在朝堂上,六曹也只是尚书省的一部分。想来未来尚书省肯定要拆分成类似的六部分。

而没想到在拆分朝堂之前,杜英倒是先虚空设立了一个机构。

当然,这也不可能有人反对。

这几天都已经见惯了人头滚滚,这位秦王杀了那么多人,要是在朝堂上毫无动作,那才奇怪呢。

一想到主持这都察院的是谢安,大家心里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至少谢安石和大家同朝共事那么长时间,还是好说话的。

在座的列位,谁手里干干净净?只期望秦王和谢安石都愿意向前看,不会揪着过去不放。

当诸多臣子们心中惴惴的时候,杜英接着说道:

“科举推行、朝制改革,也足以向天下表明焕然一新的决心。

天下太平,朝廷也不能一直盘桓在江左。此地偏安,也只是当年暂时落脚之地,天下之中,尚在旧都洛阳。

所以臣已着人修缮洛阳宫室,恳请陛下择选黄道吉日,还都洛阳、祭拜祖陵,告慰祖宗。”

这件事,杜英入朝之前提起,还只是漫天要价,而此时他已经掌控建康府,甚至横压江左,世家们再无脾气,现在提起,那就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谈条件了。

即使是小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已经只剩下僵硬假笑的脸上,难免多了几分惶然,将求救的眼神投向朝堂上众人。

然而,并无任何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以郗超为首的一众秦王府属官齐齐拱手表示赞同,而那些原本还打算观望的残存官员们,哪里还敢看戏?只恨不得能直接踹开前排挡道的同僚,自己先扑出去大喊“臣附议”。

“五十载恩怨,三代人战火,如今若真能还于旧都,真乃泼天之功也!”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官直接扑倒在地,泪流满面。

“秦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其余的臣子们有样学样。

杜英有些无奈的看着做作的这帮家伙,说那“风景不殊”的也是你们,喊着要“戮力王室”的也是你们,到头来就差直接对着余喊万岁的,还是你们。

不干活,只喊口号,我上······还真不行,这察言观色、把握时机,也是本事啊。

还都之事,这些臣工们帮不上忙,杜英也没有打算让他们插手,秦王府上下自然能把一切都计划好,而且这一切也必须要在秦王府掌控之中。

懒得听这些奉承的话,杜英缓缓说道:

“诸位同僚的溢美之词,本王心领了,唯望诸位日后在洛阳旧都,也能攘助本王、辅佐陛下,再成君臣佳话。”

君臣佳话,秦王还想要什么君臣佳话?那必然是尧舜禹这上古先贤禅让之佳话了!

杜英这句话的潜台词,显然是指,到了洛阳,诸位就可以准备上劝进表了,如今还在建康,也不用着急,免得打乱了节奏。

一众臣僚无不会意,齐齐拱手行礼。

杜英笑了笑,劝进和三请三让这些流程还是要老老实实走一圈的,而在这种事上推波助澜,朝堂上的这些老狐狸显然比秦王府的一众莽夫们更合适。

现在也算是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表示秦王在未来还有用得到你们的时候。

小皇帝大抵也是品味出了个中意味,脸色阴晴不定。

不过杜英也没有在乎皇帝的想法,径直把话题切入了下一个,如何招抚、平定交州。

这关乎到未来开展海运贸易,甚至还有下南洋开拓疆域,所以杜英也要定一个基调:

朝廷一时半刻可能顾不上交州,但绝对不能放养交州。

朝堂上这些臣子对交州的熟悉程度自然胜过生于北方的杜英,此时也正好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