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两千零二章 陛下二请

晋末多少事 第两千零二章 陛下二请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但若来的是郗家或者谢家的皇亲国戚,这些世家想要图谋不轨,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杜英斟酌说道:

“若这样的话,人选自然是郗愔最为合适,其有主政地方的经验,相比之下,郗重熙在朝堂上还有用,谢万石和谢石奴又都缺了声望。”

谢道韫含笑说道:

“妾身自然是点到为止,最终夫君打算用什么人,那是夫君自己决定的。涉及到外戚,妾身还是避嫌的好。”

“好了好了,刚刚生完孩子,就不要想这些劳神的事了,抓紧休息吧。”杜英给她掖了掖被角。

谢道韫点头,目光一直追着杜英离开屋子。

而杜英的书房之中,还有灯火摇曳。

郗道茂和何法倪都在奋笔疾书,见到杜英走进来,两人不约而同的抬头。

“你们忙。”杜英摆了摆手。

“明明应该是夫君最忙,结果现在倒是成了游手好闲的那个。”郗道茂微笑着说道。

“这不是有诸位爱妻,诸位臣工为余分忧么?”杜英回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实现垂拱而治了呢。”

“现在还差得远。”郗道茂指了指堆在杜英桌案上的奏章,“天下大事哪怕能去其十之**,剩下的一二也足够让夫君不敢松懈了。”

“这是自然。”杜英坐下开始批阅。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夜色深沉,何法倪起身告退,书房中不知不觉只剩下了郗道茂和杜英两个人。

合上最后一本奏章,杜英伸了一个懒腰,一双小手已经落在他的肩膀上,轻轻揉捏。

秀发丝丝缕缕,垂落在杜英的肩头,郗道茂柔柔的声音响起:

“夫君,妾身也想要一个孩子。”

还有什么能比这摇曳的烛火中,女子娇柔的声音更能撩动心弦?

杜英当即一把搂住了她的纤腰,郑重的说道:

“当为夫人分忧。”

“那我们······唔唔,你做什么?!”郗道茂惊讶的说道。

“这时候怎么还会有人进来?所以自然应该在夫人最熟悉的地方,和夫人交流文字、指点文章。”

郗道茂先是害羞的想要推开杜英,但是感受到身后的力量坚定且火热,也就渐渐的软了下来:

“夫君······”

小皇帝的第二道旨意如约抵达了长安城。

秦王为了不接受禅让、避让在长安,那小皇帝就直接派人将请秦王继位的旨意送到了长安,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合情合理、君臣和睦。

旨意还是上一次的那老一套,不过也的确没有人关心内容具体是什么了,只要最后的结论是禅让就可以。

杜英还没来得及开口说什么,阎负、林丛等长安官员,就已经黑压压的跪倒一片:

“臣等请秦王继位大统!”

“请秦王继位大统!”更加洪亮的声音从议事堂外响起。

杜英放眼望去,从普通的吏员到执勤的士卒,皆跪倒在地。

“请秦王继位大统!”声音又从院墙之外传来。

这让杜英不得不急匆匆的行出都督府,只见外面大街上,扶老携幼,不知多少百姓,充盈街巷。

为首的耄耋老者,颤颤巍巍的躬身行礼:

“若无秦王,我等如何能生?若无秦王,天下如何能太平?请秦王继位大统!”

杜英当即上前搀扶,旋即朗声说道:

“杜某年少,能平定天下,绝非一人所能至也!仰仗天时、得赖文武,方有今日。

若窃取高位,岂不是将功勋独揽于一人?愧也,愧也!”

“秦王能够短短数年平定胡尘、还定中原,此不世出之才也,是上苍派来拯救我们这些苦难中的百姓。

所以秦王继位大统、主宰社稷,天下心服口服、百姓毫无怨言!”老者着急的说道,“大王可莫要妄自菲薄、忽视天下之民心所向啊!”

周围响起一片附和声。

虽然大家都知道三请三让的流程,这一次杜英十有**不会答应,但是这也应当是他们这些受到杜英恩惠最多的关中父老们,能够当面劝进的唯一一次机会,因此又怎么愿意放过?

每一个人的脸上,无一不是真情流露。

“杜某怎敢,杜某焉敢?若无父老乡亲鼎力支持,也无杜某也。”杜英长叹道,“但既为人臣,怎能行此谋篡之举?本王······唉!”

杜英的回答,似已松动。

众人不再苦苦相劝,行礼之后,逐渐退去。

而阎负和林丛等关中官吏,此时已经起身相随,见杜英转身进来,当即让开一条道路。

杜英则诚恳的说道:

“陛下之心如此,万民之心如此,本王不可不听,但本王绝无篡位之心,所以当返回洛阳,面见圣上、阐明此事,避免圣上因而责怪百姓、牵连诸位臣工。”

第一请固辞不受,第二请犹犹豫豫但依然重申自己无心于此,到了第三请,就要摇摆不定了。

“大王圣明。”阎负等人齐齐说道。

“圣明与否,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百姓决定的。”杜英缓缓说道,“今日能够看到诸多长安百姓,扶老携幼而来,本王就知道自己之前所做的没错。

不过民心如水而易变,所以诸位臣工万万不可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时时新,日日新,方才能够一直为百姓所喜。”

“谨受教。”众人拱手。

杜英接着说道:

“西域战事在即,余打算调郗愔为凉州主簿,接替家父,协助顾刺史主持凉州军政。

而凉州贫瘠,其实只是作为粮草的中转之地,真正出民工和粮草支援战事的,还得是关中和汉中等地,现在还能否做到?”

林丛当即回答:

“自大王淝水之战后,对于关中的粮食需求已下降,再加上陆续裁军、屯垦,各地的粮食产量和存量都会日益上升。

且关中书院如今正在尝试培育新的粮食,将野种和田种相结合,小有所成,未来粮食只会越来越多。”

杂交育种,杜英之前也只是在视察书院的时候顺嘴提过一句,毕竟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弄清楚个中机理,还有点儿强人所难。

不过实干派看来是从来都不缺的,不管他们有没有弄清楚原理,只要能够拿到好的结果就行。

当然,这也提醒了杜英,科技的研发,包括理论的探究和技术的发展,不能囿于关中书院的范畴了。

书院既要培养人才搞学问,又要钻研技术,一文一理,到底还是存在界限的,而且也难免会有重视、有轻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