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二零一四章 封赏

晋末多少事 第二零一四章 封赏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01:13 来源:笔趣阁

“永初啊······”杜英看着圣旨上的一个个落款时间,有些恍惚。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刘裕的年号吧?

这是王猛和谢安等人共同商议之后得出的,杜英在这种年号、谶讳上本来就没有研究,他们觉得合适就合适吧。

这个时空中的刘寄奴,若是能够崭露头角,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另一个时空中的高度了,不过至少他的一生夙愿,杜英已经完成,而天下广阔,若真的有才华,也少不得他施展的空间。

国祚永久,不忘初衷。

也是一个好年号。

而这些圣旨,自然就是封赏的圣旨。

“奉凉州主簿杜明为太上皇,邓夫人和梁夫人并为太后。封杜葳为武威郡王。”

老爹肯定是要奉为太上皇的,邓夫人是正妻,不过杜英都已经登基称帝了,当然不可能委屈了母亲梁夫人。

至于自家老哥,就这么一个,封王也是必然的。

“立夫人谢氏为皇后,立夫人郗氏为德妃,立夫人司马氏为淑妃。”

杜英明媒正娶的夫人就这三个,至于几个丫鬟和何法倪,暂时都是嫔,也不算亏待之。

“册封丞相王猛为北海侯,封邑万户。”

杜英记得,早年的时候,师兄对于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常说若不是北海王氏烟消云散,自己也不至于屡屡游仕不得重用。

只不过后来师兄有了真才实学,积淀下来了,反倒是不在乎这什么出身的。

现在把北海重新封给他,他若是想要重建北海王氏,也是了却早年的心事。

而王猛也是当朝唯一一个万户侯。

“册封镇西将军谢奕为陈侯,封邑五千户。”

陈郡谢氏,大概是这一场天下鼎革之中最大的赢家。不过谢安是一个聪明人,杜英相信在谢安的背后主持下,谢家必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

“册封征东将军苻黄眉为荥阳侯,封邑五千户。”

苻黄眉显然已经是朝廷招纳胡人的标杆,需要高高捧起。

“册封······”

最终朝堂封侯二十人,封伯四十人。

对于一个新生的朝代来说,这个数量的确不算多,而且这其中也以军功封赏为主。

杜英显然是留有很大封赏余地的,既是在军功方面,也是在文治方面。

他拿下天下的速度很快,也就给自己埋下了很多隐患,所以未来肉眼可见的会有波澜。

且对外开拓进取也早就已经被确定为国策。

因此在这新朝,最不缺的就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现在都顶格封赏,只会让这些公侯都变得不值钱起来。

杜英又是在洛水祭天,又是控制封赏的上限,显然也有回归汉制、重塑诚信的意思。

改变皇家誓言都可以不算数、谁的拳头硬谁就能说话的前朝潜规则。

同时避免公侯横行不如狗的现象。这种现象无疑会让人们逐渐对封侯拜相、封妻荫子没有兴趣。寻常百姓会觉得那是权贵们的玩闹,而权贵们也不会愿意为此而拼命。

整个王朝的功勋激励体系也就直接崩坏了。

封赏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每个人到手的实权却是实打实的,加之未来可期,又有谁会有意见呢?

接受禅让、颁布封赏之后,朝廷并没有一刻得闲。

新的秦朝,以长安为都,以洛阳为东都,以建康为南都。

六部之中,工部、商部再加上学政的班子,都主要设在洛阳,这考虑到洛阳通达四方、居中天下的地理条件,再加上龙门书院的建设,让洛阳更适合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然,在建康另外保留一套班子框架,方便皇帝能够南巡视察。

而长安作为龙兴之地,也是政治军事中心,同时都城设立在长安、面向西域,也表明了朝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策方向,也在西方。

新政所向,就是机遇所向,天下已经有擅长观望风向的商贾,收拾东西准备西行了。

而也确确实实是在杜英接受禅让后的第二天,三万王师按照早就计划好的时间,更换秦军旗帜甲胄、出征塞外,兵锋指向西域。

桓冲在敦煌蹲了几年,看着中原风起云涌、烟消云散,现在终于到了他施展抱负的时候。

朝廷这边,则忙着筹备定都长安事宜。

杜英只是接受了禅让,大家一股脑的改口称呼“陛下”。但是实际上他的登基称帝流程还没有走完。

仍需要在新都祭拜天地,同时设立太庙、祭拜祖宗,才算是在法理上彻底将杜氏确定为新朝的皇室。

因此,封赏完群臣之后,杜英就直接启程前往长安。

这一次,千军随同、百官扈从,也是杜英往返洛阳和长安之间最风光的一次。

宽大的马车缓缓行在千年的古道上,汉魏的风光都化为尘埃,被车轮碾过。

杜英一身黑底龙袍,靠在车中软榻上,看着参谋司最新送上来的军队整编、改制的方案。

简而言之,整个天下兵马划分为战兵和郡兵两种,前者为招募制和终生制,数量少、专司训练,在对外战事中充当主力;后者为义务制,成年男子轮流服役,半屯半战,负责协助对外战事,主要负责防范内部叛乱,平时屯垦,战时为兵。

当然这个屯垦,一方面是军屯的维持,另一方面是地方基础建设的施工。

王猛已经提出了十年内完善地方官道、兴修水利、开垦湖田的一揽子计划,单纯把任务分派到各个郡县,令其招募民夫,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显然很容易出现配合问题,且进展也会有快有慢。

所以索性由朝廷出面,组织兴修,又以组织度高、青壮年集中的郡兵为劳动主力。

对于这些郡兵来说,粮饷管够,又是给家乡兴修设施,自然没有拖拖拉拉的理由。

而以郡兵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其实也还是因为杜英的手头上真的有这么多郡兵。

如今秦王府治下的各路兵马,边境州府的直接转为战兵,而内地州府的战兵,挑选其中精壮者去边境置换那些年老弱小者,剩下的就地转为郡兵。

这些新的郡兵,多半都还年轻,这些年又都在征战的道路上,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已经不太习惯,贸然把人全部都放回去,散养一段时间,再组织起来重新训练、从事工程建设,还不如就地直接专为工程部队呢。

郡兵们对此自然也没有意见,谁舍得军中的高粮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