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732章 金榜题名(上)

天下末年 第732章 金榜题名(上)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次日后,一大清早,教学署的众人再度会首署衙内。

休息了一整天的蔡邕,神采奕奕,端坐在桌案上,正观阅着手中的答卷。考生所答,虽瑕疵不少,可也多有别见,有用与否,起码没辜负国朝三年之养。

很快,韩融便跳出昨日自己所看到的一张答卷,心中迟疑了片刻,还是走到蔡邕身前,言道:“伯喈兄,且观此议如何?”

蔡邕愣了一下,抬起头疑惑的看了一眼韩融,又看看其手中端着的卷子。昨日之言,自己当然还记得,只不过本以为是韩融一时起兴,过上一日也就权且不提了。

可现在...

接过卷子,蔡邕瞄了一眼,三陆柒号。

目光下扫,观其题目:何以兴民!

题目很特别,真要说起答案来,可能会有数百种,甚至更多。

而且,纵是自己,也未必能答的让所有阅者满意。毕竟,天下之间,志同道合者何其少也。

继续往下看,蔡邕的面色也愈加沉重起来。

辞藻算不得华丽,或许还比不上一般人所修饰的文章。只是,这文中所点之意,包含甚多,国家之要,皆在。

不说其他,只要这篇文章流传出去,所作之人必是得万民之深爱,士族之所憎,勋贵之望切。

耕田,一个大周上下从所未曾提及的关键。

自打立国以来,不论王上公卿,还是士民商贾,都对那承继汉室以来的耕田制度闭口不谈,乃至于忘却。

大汉之所以沦落到眼下偏居一方的局面,耕田制度的崩溃,绝对算的上一个主要原因。而大周接盘之后,仗着税制的更改以及以工代赈的法子,不断收拢民心,让利于民,方形成今日大周民心所望的形势。

可说到根本,王上也不敢轻易去动耕田。

尤其是那些有主之地,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那些无主的荒地,也都是拿着军队的名义去占据。因为军方不比政方,诸府衙想要占据荒垦之地,难免会有人从中牟利,亦或者为士民冠以与民争利的恶名。

军方就没那么多顾及了,大周所有的土地都是他们打下来的。别说高举着军队的名头,便是直接占了这些荒垦之地,也是理所应当。

数百万亩的军屯,以及隶属于中尉府下的诸多民屯,皆是如此而来。

但始终都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土地兼并之患,荼毒于腹心。

作此答卷之人,显然也是考虑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言语虽有委婉,可却仍旧剑锋直指。如此扭扭捏捏,反倒不如大刀阔斧,点名题意,或可争科举之榜。

不错,蔡邕也准备无视土地兼并这个问题。

倒非不知其间弊处,可以说国朝高层,几乎人人尽知。

可那又能如何?

大周现在还没到整顿此事的时候!

王上的威望或许足以震慑所有人,可却并不能保证如此大动干戈,不会对国朝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于争天下有弊无益。

“此人见解独到,足以入榜也!”

蔡邕定了下心神,面带微笑,捋着胡下寸须,与韩融言道。

韩融面色一凛,没有着急说话,而是紧紧盯着蔡邕的面庞。约莫片刻后,方才轻声问道:“伯喈兄,此事不足以挂念于心?”

蔡邕顿了一下,勉强一笑,言道:“元长,良机未至,贸然而行,恐是祸非福!”

“蔡兄,正所谓福祸相依。有所得必有所失,而此事关乎之重,冠天下之首,焉能迟之?且国朝欲以争天下,当有所重,此不失为一利器。”

韩融眉目一横,对于蔡邕的回答显然很是不满意。

蔡伯喈也绷住嘴唇,闭口不言。韩元长最善辩言,自己未必就能压他一筹。况且此事也非自己一言所能决,乃至王上诸卿,都要议上一议。

毕竟,事关重大啊!

蔡邕不说话,韩融拧了下眉头,不由心中一暗。

说起来,针对此事对自己乃至于家族也一样没有好处。甚至,更改田制,也同样会影响大周在士族之中的威望。尤其是国朝的根基,关陇世家。

陇上陇右还好说,多年战乱,世家对于那点时不时就遭劫的田产也看不上眼。其目光,主要放在军方。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凉州处于边地,自是有无数人加入军中,再加上军中高层多是凉州人士,自然对凉州士族子弟多有照顾,比起天天种田强的多了。

而关中,就比较难解决了。

偏偏关中又是大周的腹心所在,承载着整个国朝的运转,轻易难动。

可若是再看远些,等到蔡邕所言的良机到时,估计亦是尾大不掉。那个时候,再想重整田制,难度不知要增长几何。

两人静默了片刻,周围几位阅卷的名士,也都将目光转到二人身上。

“此事且先作罢,还是以科举为重。早日择出入榜之人,也好让王上及诸卿安心,使诸学子安心。”

蔡邕身旁的马日磾,看到两人不知何故僵持不下。于是出言,给了二人一个台阶下,免得在众人面前折了颜面。

蔡邕、韩融也心知此事非一时所能解,借着马日磾所言,拱礼相让。

回到自己的桌案前,韩融满脑子都是方才之事,再观阅答卷,亦是乏味无趣,甚是扫兴。

而蔡邕,倒是一副好心性,彷佛刚才从未发生过什么一般,犹是怡然自得的阅着卷子。时不时看到兴起之处,还不吝喜色,击掌道彩。

依科举之制,射策七日后,发榜定等第。

时过五日,高诚回到长安未央宫,也见到了教学署递交上来的榜上名单。

这金榜,一如后世,十人为甲,四十人为乙,共择五十人。

也就是说,参加此次科举的太学生与上林学子,只有寥寥五十人可以入榜,可以一步登天。而不至于像余者一般,或留学继续苦读,或归入乡里,充斥地方。

这五十人,要不了一个月的功夫,就会下到地方郡县,成为一员特殊的地方掾属、文吏。而后,凭借着科举中策之名,日后升职也会更加便利。

乙榜五十名,自然是不需要高诚再亲自去排等第,但这状元、榜眼、探花却是不可假他人之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