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106章 以退为进

天下末年 第1106章 以退为进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齐国校事传给调查司的消息,不仅在洛阳外诸大将中引起极大的重视。传到函谷关后,更是让停驻在此的周国君臣,震动不已。

函谷关,天下名关,雄扼东西。

呆在这里既安全,又距离前线较近,可以从容的协调前线大将,利大于弊。

由是,随高诚出征的御营,也来到了关后。

周王御帐。

高诚阴沉着脸色,注视着帐内和前线几乎一模一样的沙盘,以及上面的旗标。目光时不时掠过伫立在旁边的严颜、夏育、郭嘉、贾诩、袁涣几人身上,希望有人能够拿出个可行的计划。

淳于琼率领五万左右的赵军折返冀州,对于周国整个战略部署都具有着极大的威胁。河内那边倒还好,信使早已出发,最迟明日晚上就能将军令送到赵衢手中。

可苏则那边怎么办?

虽发快骑,但无论如何都来不及了。

而一旦苏则所部损失惨重,大周的情势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更加困难。

因为,那里有着自己最精锐的部曲,也是最忠诚的部曲。

他们要是都埋在并州,即使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会彻底改变大周的政治格局。凉州一系,不论军政,都会遭受灭顶之灾。

“只能看苏都督能不能觉察到此次危机了!”

寂静了良久的御帐,终于响起一声。

郭嘉盯着沙盘,无奈的颔首一语。

不得不说,这一场交锋,是他们败给了田丰。

委实没有想到,赵国举三十万雄兵,先是灭楚,再压齐国,到头来却是虚晃一枪,声东击西。

白马之战,就是一个布局深远的阴谋啊!

国朝上下所有人都在关注着白马之战的胜败,以为他将会决定周国后续的战略部署。从而,忽视了赵国在整个北方的部署。

“唉~话虽如此,但也不能不管。不若先抽调京畿守备军驰援河东,尤其是永安。保住永安,即便战局不利,吾等也能保证有余力防守河东、西河、上郡等地。再让第一骑兵军和第二骑兵军汇合,形成威慑,迫使赵国无法进一步得利。”

贾诩凝着眉头,随即又言道:“还有南郡那边,让第九军退回汉中。赵国既然布了这么一个大局,没道理不让颜良所部十几万人参战。而颜良等人,要么攻武关,直趋长安。要么攻汉中,绝断关中、巴蜀。”

“也就是说,文师那边,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高诚缓缓长吐一气,横眉冷目,心中有些烦躁。

自己还是想太多了,天下局势都已如此变幻,起初居然还抱着曹操会打出官渡之战的翻版。现在,反倒是自信满满的大周,陷入不利的局面。

目光带着希冀,再度挪到贾诩身上.....

不敢赌啊!

谁知道苏则那边会打成什么样,若只是损失惨重,自己咬咬牙也能接受。可若是三军大溃,那就无法接受。

贾诩凝重的面庞露出了一丝苦笑,微微摇头,他自己短时间内也无法想出解救之法啊。

谁让时间不等人呢~

“陛下,臣倒是有另外一个想法,不知可不可行?”

就在此时,袁涣突然站了出来,目光直视着高诚。

高诚神气一震,急忙问向袁涣道:“曜卿有何良策,旦言无妨!”

“回陛下,臣之所想,仍无法救苏都督所部。但赵国既然让吾大周也损失惨重,那吾等又岂能使彼安安心心的收拾中原!”

袁涣带着满满的报复情绪,口齿微咬,恶狠狠的道出一句。

高诚有些失望,还是无法确保苏则那边安然无恙啊。随后连叹几声,也就将此心结暂时放在一旁了。既然诸位重臣皆此番之言,那么短时间内大周的确没有办法去保证苏则所部完好无损了。

如此,还不如听听袁涣的后话,若是能狠狠的报复赵国一番,起码还能解解气。

“曜卿,继续说下去。”

“赵国之所想,无非是逼迫吾等退出此战,以方便彼等收拾中原。但是,苏都督那边只是其一,关键之所在应该还是武关和汉中。毕竟,只有武关和汉中,才能真正迫使国朝退兵,回守境内。所以,吾等何不遂其心愿,以退为进,何如?”

袁涣一边说着,一边在脑海中构思着后续的画面,缓缓的露出一丝奸笑。

高诚眉头一紧,自语道:“以退为进?”

而郭嘉、贾诩也都陷入思忖,目光逐渐明亮。显然,这一番话,似乎为他们照亮了前方。

“原来如此!彩!”

张松目光一闪,突然喝彩,惊的几人纷纷折目。

而袁涣在看向张松后,亦是点头相应,张子乔猜的一点都不差。

“子乔?”

“陛下,曜卿兄所言,松自当先明。不知陛下可还记得松当年所提疲楚之计?”

“嗯?”

高诚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怔目之间,情不自禁的拍了下大腿,言道:“嚯,还别说,此时此景,赵国与楚国相差无异啊。无外乎,赵国实力更强一些罢了。”

“不错,以退为进。只要国朝大军退回境内,赵国必然陷入两难。继续攻吾大周,则费时费劲,还未必能打破吾等的防守,不符合彼等先据中原之想。但若就此回头收拾中原,吾等又元气未损,尚有余力袭扰其后。不过,得想办法解决了那两万赵国精骑,否则可能无法达到吾等预期。”

“奉孝兄有多大的预期?”

袁涣嘴角一扬,转口问向郭嘉。

郭嘉微眯着眼睛,说道:“和齐王一样,把这场战争拖下去,耗光幽冀最后一粒粮食。现在,赵国吃饭的嘴,可比吾等多的多啊!”

“没错。河洛一带八万大军,并州五万,河内三万,再加上淳于琼所部,二十三四万军。而豫州颜良所部,灭楚虽有损失,但降俘也不会少,不会少于十二万人。再算上青州的袁尚所部,赵国比战前还多了两三万军队。四十万大军,再算上民夫,仅是各处前线起码近六十万人。其后输运粮秣者,又何止四五十万。燕赵男儿几乎抽调一空,他赵国再强再富也维持不了两年。”

贾诩也露出了狠辣的表情,算完赵国当下的部众后,又言道:“仅是疲楚之计的话,还折腾不了赵国。当让调查司行动起来,豫州各地能拉拢的就拉拢,先把豫州搞乱。再让吴国出兵袭扰淮北,只要能给赵国添乱,那就都用上。”

“可惜楚国太子袁耀跑到了荆州,对了,刘琦对于赵国的态度怎么看?”

高诚感慨一句后,又突然问向郭嘉。

郭嘉冷嗤一声道:“哼,苏都督一败,汉寿王必然派人与吾大周联络。国朝尚有各处天险可守,可荆州就没那么好运了。若是赵国并有中原,荆州必然是其下一步的目标。汉寿王虽无大志,但也不是傻子。”

“不过,嘉还有个好人选!”

“噢?奉孝.....”

“张勋及其长子战死洛阳后,其妻小便逃入了吾大周境内,想要隐姓埋名安度余生。可惜,娇生惯养之人,太醒目了,某就把他们安排到了弘农。要乱豫州的话,张勋的名头,也能用上一用。”

“如此,何不再出使荆州,请楚帝诏令一张?”

“可行!”

“那便如此安排,先派使臣前往荆州。另外,传令各部退回关中。”

最终由高诚敲板钉钉,决定依照袁涣之计,来应对赵国这次猛烈的战略进攻。

话音刚落,一直没有说话的严颜,便张口言道:“陛下,文良所部退回来后,如何安排?是让大军依旧留在函谷、陆浑一带,还是说分驻各地?”

听到严颜的提问,高诚看向袁涣。

“车骑将军所部下辖六个军,若仅是防赵军自河洛攻入关中,只需要一个军留下即可。依靠函谷、陆浑、伊阙三关,赵军想要攻进来,也没那么容易。此外,武关、汉中都需要派遣一军兵马驻守,谨防颜良大军进攻。再者,若是赵军回头继续攻打齐国,那武关和汉中兵马,就可以进入南阳郡,威胁颜良所部。”

“这样,让公瑾的第八军留在函谷,统筹三关。让文良亲率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一军赶往武关,统筹武关、汉中四个军,伺机而动。让第十二军、第十三军北方河东,做万全之准备。严卿,稍后安排御营各部,吾等也准备退回弘农。”

“陛下放心,臣这便下去安排诸务。”

“劳烦严卿了。”

高诚冲着严颜点了下头说道,随即目光又转向夏育,言道:“夏卿,汝立即折返长安,关凉稳定,朕就交给汝了。”

伫立在其中的夏育目光一亮,望着高诚,嘴角不禁有点绷紧。面上表情,更是看不出到底是欣喜,还是苦笑。

每每都是这样,没啥事的时候,自己彷佛就是一个透明人,陛下也不管不问。可要是出了大事,需要人坐镇一方的时候,陛下又总会第一个想起自己,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器重。偏偏哩,稍微稳定下来后,自己又要去当透明人了.....

“陛下放心,有老臣在,关凉无恙!”

心中虽说五味陈杂,但夏育还是自信满满的给了高诚一个答复。不论如何,现在自己替陛下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给儿子多挣一点未来。

“好,那就这样安排!诸卿,此次赵国攻吾大周,来势汹汹,还需诸君与朕共勉励之。”

“臣等谨遵陛下之命!”

——————————————

河洛、并州,风云四变。

而这,却并不影响长安这座帝国中心的运转。

漫漫诸道间,数不尽的民夫、车马,在宽阔的官道上前进,前往四方。

恢弘的长安城,在多达几十万民夫的来来往往下,呈现出了别恙于和平时期的战时繁华。造成如此状况的代价就是,县城以下的乡亭村伍,则是呈现出疲乏的生活状态。

关中地区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几乎都离开了家乡,加入到战争这座庞大的机器之中。

只留下了一堆老弱妇孺,在乡亭村伍中,渡过寒冷的冬天。

这还不止,前些时日长安刚下的布告,要求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子,做好准备,随时等待县府的征召。

可下面的一切,都与长安城内的贵人们无关。

和平时期,朝廷还会将目光转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但战争时期,连一向主张修养生息的阎象,也似乎蒙上了双眼,一条条政令下达,全无考虑过百姓的情况。

因为,国朝要首先保证这场战争不会失败,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打胜了仗,一切都好说!

驻足在长安东城门楼,阎象陪伴着大周的太子殿下,两个人凭栏望下,注视着下面通过门洞的民夫。

“阎象,民心的问题,还是要多多考虑。”

高龑个子不高,起码比身旁的阎象,还低着几十公分。可说话间,却是丝毫没有任何胆怯。

听着太子殿下略带着尖锐语气的话,阎象仅是微微扬了下嘴角。

太子殿下还小,也许是听多了那些御史所言。再过个十来年,太子殿下绝不会如此出言。

“太子殿下,今日处理的政务,某已安排人送至宣德殿。近日来,各郡县的状况一如平常,暂无异样。”

高龑清淡的眉头一皱,有些很不爽阎相的这种说法。

蔡师那边安排了不少御史下到地方,见到的可跟阎相说的各郡县一如平常不一样啊。近日,可是发生了一起逃役事件。

地点,就发生在长安北面的左冯诩,关中腹地。

自己虽然小,但不代表不知道逃役是什么。

“阎相,左冯诩的事,您应该知道。若是逃役的事情闹大了,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殿下多虑了,左冯诩逃役一事已经处置得当。今日送去的政务中,就有此事的处置结果。”

“噢~那孤回去好好看看!”

“太子闲暇之时,还是要与法孝直多多走动,多多请教。”

“嗯?”

高龑扭着脑袋瓜,满是疑惑的注视着阎象,有些不理解此话何意。

而阎象,笑而不语。

大王早就在数年前就开始为太子培养根基,那些勋贵小辈且不说,年纪太小,还顶不上大用。但法孝直和孟子度,却是年少有为。

尤其是那法孝直,可是与公瑾、子敬、德祖三人并称。只不过年纪最小,又没赶上好机会,这才一直未在国朝任职。

当然,也许法孝直想的更多,一直陪伴着太子殿下,那野心也可不小呢。

所以,太子殿下每每去请教蔡师,冷落自己的头号心腹,那可不好!

嗯~应该多请教请教孝直,别老跟蔡师纠缠,时间久了,再学会蔡师那一套,日后可难成明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