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107章 监国太子

天下末年 第1107章 监国太子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回到宫内,高龑径直来到了宣德殿,来到了曾经父皇端坐的案前。

目光盯着眼前堆了近百分的奏疏,不由感觉到一丝丝疲倦。哪怕自己还没有观阅一份,哪怕这些仅是中枢府挑选出来的一部分,可每日皆是如此的话,就让人心生厌烦了。

只不过,不论是阎象还是蔡师,亦或是母后,都说父皇每日要批阅的奏疏,比眼前的还要多许多。

作为大周皇帝的嫡长子,大周的太子殿下,自己早晚都要承受日复一日的批阅奏疏。若是现在就心生烦躁,日后该怎么办?

小小年纪,想的许多……

那双小手,也很快拿起最上面的一道奏疏,打开摊在桌案上。

高龑挺直了腰脊,倾身探脑,不这样做的话,根本看不见奏疏上写的是什么。

字很多,洋洋洒洒一大篇,而且简单易懂,不像父皇时不时写的那些文章难懂。一两遍下来,倒也能明白奏疏讲的是什么事情。

打头的这道奏疏,言及的正是长安府库三日来的支出情况。

短短三日,长安府库原有粮秣三百四十多万石,自各县府转运入七十二万石三千余,一百七十二万石两千余。札甲、披甲、弓弩、箭矢、兜鍪、盾牌、刀、矛、剑、戈等军中甲刃,以及内衬、冬衣、布靴、水囊、帐篷、旗帜,再具体到头巾、抹额、束带等小物什,所入几何,所出几何皆有。

这道奏疏就是呈阅给自己过目,代父皇盖下皇帝印玺,然后转下至天禄阁留存。

批阅奏疏已经近四个月,高龑还是明白不少程序是怎么走。只不过,所有的奏疏,自己都没有做决定的权利,仅仅是批红盖印罢了。

但无所谓,现在的国事,还轮不到自己做主。甚至,要不是此次大战爆发,父皇需要到前线坐镇,自己都没资格参论国事。待到日后弱冠,父皇应该就会让自己独自处理一些事情了。

翻过此篇,高龑将盖好皇帝印玺的奏疏合上,冲着身旁的一个小内臣言道:“小常侍,将这封奏疏送至天禄阁。”

“诺,太子殿下,臣这便去。”

小宦官急忙躬着身,上了阶台,恭恭敬敬的从高龑手中接过那封奏疏,抬步后退。退下台阶后,这才转身朝着殿外而去。

而身后的高龑,又拿起一封奏疏,摊到桌安上,聚精会神的观阅起来。

小内臣出了宣德殿,转而向西行了不过百步,来到宣德殿群中的一处偏殿院落内。早就恭候在此的几名中央官署文吏,立即抬步上前。

“此封奏疏依太子殿下命,转下天禄阁!”

小内臣与人群中到底一人言道。

那人当即上前一步,接过奏疏,言道:“劳烦常侍奔波了。”

“某还要多谢诸君在此久候,太子殿下刚刚开始批阅奏疏,恐怕又要劳诸君候到深夜了。”

“无碍无碍,吾等伫足若久,尚可入偏殿休憩。”

“也好,那某便不多言了,先回去侍奉太子殿下了。”

“常侍且去。”

这么一群人呆在这里,自然是为了照顾太子殿下。毕竟与陛下不一样,年纪幼小的太子殿下要看完百余道奏疏,起码需要两个多时辰。再加上陛下就给太子殿下配了一名内臣侍奉,要是让那内臣满未央宫的来回跑,他们这些值守的文吏更难受。

此外,这名小内臣虽说也是方刚二八,但却是实打实的顶着常侍的名头,还是太子常侍的名,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待陛下百年之后,太子继承大统,这位太子常侍可就不一般了。

……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宣德殿内高龑面前的奏疏也不断的减少着。

小内臣虽然来回奔波的直喘气,但想到日后的荣华富贵,还是兴致冲冲的候在太子殿下身旁。时不时甜茶倒水,送上点心以及太子最喜欢吃的烤肉串,不辞辛苦。

而注视着比自己还要小三岁的太子殿下,心中充斥着言之难尽的感激。

自己八岁入宫,至今已经七载,七载来从来没有遇见过太子殿下,更没有遇见过陛下。自己只是椒房殿后厨内的一个小帮工而已,从来没有人会在乎自己,更没有几个人正眼看过自己。

这一切都随着太子殿下到来,而彻底改变。

太子初次监国,陛下许其挑选一名宦官,侍奉左右,更许下太子常侍之名。

太子殿下没有在宫内大肆挑选,而是径直去了椒房殿,在皇后宫内挑选宦臣。得益于皇后宠溺,太子将椒房殿逛了一个遍,最终在后厨选中了年纪最小的自己。

幸运吗?

也许……

但,更应该是太子殿下的鸿恩。

三个多月以来,自己跟随着太子殿下,每日都会在石渠阁习读百家书籍。按照太子所说,殿下的朋友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才子,自己作为常侍,绝对不能目不识丁,这也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如此丰富的知识。

比起太子殿下轻松,因为殿下每天晚上还要批阅奏疏。虽说,那些奏疏只需要批红盖印,奏疏所写更是中枢府属吏耗尽脑汁,用更简单易懂的字词书录。但从第一天的抓狂,到现在静下心来批阅,太子成长的更快!

“呼,好了,将这封奏疏送至中央官署。”

高龑一声轻唤,打断了小宦官的思路,猛的回过神来,小宦官当即应了声诺,上前接下奏疏。

退下后,又言道:“太子殿下,您已经批阅一个时辰了。要不要休息一下,吃些点心。”

“唔,也好。还有什么好吃的点心,多准备些。今晚,感觉比往日饿的紧。”

“太子殿下稍后,臣去去便回。”

“嗯~去吧。”

小宦官听到太子殿下决定休息进食,煞是高兴,急冲冲的就朝着殿外走去。

而其身后的高龑,则是又拿下一份奏疏,打开来看。

方看两眼,就愣了下,随即眉头皱起,仔细的阅读着奏疏上的每一个字。

偏偏此时,宣德大殿殿门突然打开。

小宦官差点没一头撞上那打开的殿门,猛然顿住身形,抬目朝着推开殿门之人望去。

这一看,当即躬下身躯,高言拜礼:“臣拜见皇后,拜见太子妃,拜见长公主,拜见京兆公主。”

姜纾一身华服,径直朝着入梦初醒,站起身来朝着自己走来的高龑走去,看都没看一眼旁边见礼的小宦官。

至于长公主和京兆公主两个小丫头就更不用说了,手牵手蹦蹦跶跶的就朝着太子殿下跑去。

唯独太子妃,倒是抬手示意自己,言道:“小常侍,起来吧,不必多礼。”

“谢皇后,谢太子妃,谢长公主,谢京兆公主。”

谢礼后,小宦官这才抬起了点身,朝着殿外退去。

随后,还有两名女婢端着两份吃食,也走进大殿。

“孩儿拜见母后!”

高龑走进前,朝着姜纾躬身拜礼。

姜纾点头轻嗯一声,正欲张口说话,身后两名小丫头就窜了出来。

蹭蹭的朝着高龑身上黏,一人拽一边袖筒,不断地叽叽喳喳:“皇兄,皇兄,一起玩游戏啊。”

姜纾脸色一黑,冷哼一声,斥声道:“琼珶、宝宝,汝二人成何体统,还不速速退下!”

经姜纾这么一斥喝,两个小丫头顿时不再吱声。不过,依然抱着高龑的袖筒没有松开,甚至琼珶还吐了下舌尖,调皮捣蛋。

见两个小丫头稍微收敛了点,姜纾也就不再加以斥责。这两个丫头,深得陛下喜爱、宠溺、纵容,否则也不会如此不知礼数。

不过,自己也懒得多管。眼下,自己要做的就是维护好高龑的太子之位。琼珶和宝宝,还是让蔡玑妹妹管教合适些。

“好了,你们两个小丫头不要耽误皇兄批阅奏疏了。先带着吃食去偏室,稍后本宫与尔皇兄便去寻汝等。”

“嗯嗯好耶~”

得了姜纾这么一句话,琼珶当即跳了一下,欣喜的就拽住宝宝,招呼着进来的两名宫婢,朝着大殿后面的偏室跑去。

很快,大殿中,只余下姜纾母子二人。

看着已经长高到自己肩膀的儿子,以及其略显疲倦的面容,姜纾不由感触了下。

轻唤道:“吾儿不必如此勤苦,汝年纪尚轻,莫要经常熬的太晚。”

“母后不用担心,儿臣每日习练马术、剑技,身体壮着呢。”

高龑嘴角一扬,笑嘻嘻的说着,根本没把这点事放在心上。

姜纾有点不开心,批阅奏疏可并不是很轻松。陛下常年征战,又值壮年,身体不比一个十二三的孩子强壮。可每次批阅完奏疏,都要找自己大倒苦水。

只是,孩子毕竟越长越大……

十二岁,放到下面的农家,已经开始帮家里人耕种秋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龑儿身为一国太子,也注定要承担起这份职责。从现在开始学习国朝重臣处理政务,待到日后才有能力独自理政,也才有资格真正继承大统。

“罢了罢了,母后就不多说什么了。来,陪母后进膳!”

姜纾摆了摆手,口中说着不管,可又借着一同进膳的名义,想要高龑休息一下。

高龑没有急着应下,而是拱手说道:“母后,儿臣正批到一份关键奏疏,尚且有许多迷惑之处,还请母后教导。待处理完此事,儿臣再侍奉母后进膳,何如?”

“噢?”

姜纾怔了下,随即想了想,应当是龑儿没看懂阎象的处置方法,来请教自己。

于是颔首言道:“可,带母后看看是那篇奏疏。”

“母后请!”

母子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案前。

姜纾坐于案前,高龑伫足侍于右侧,指向桌案上摊开的奏疏,言道:“便是此篇。”

“此篇奏疏所言,乃是前几日发生在左冯诩郡的一起逃役事件。事中逃避征役者十余人,皆一同村之人。随着战争爆发,中枢府不断征发民役,更是于十日前扩大了征役范围,彼等便是由此纳入征役,避之而逃。”

奏疏上的字不多,高龑这一番话还没说完,姜纾就已经看完了。

显然,奏疏中的讲的没有这么详细,或者说龑儿是从何处得知的这些消息。于是,问向高龑:“龑儿,关于这些人的详细,汝知道多少?”

“御史府也上了不少奏疏,皆言彼等家境只是普通寻常百姓。所以,儿臣也有些不解,国朝有法,逃役乃是重罪。十余人同逃,不合乎情理。其次,儿臣觉得阎相的处置,过于狠厉。”

高龑将自己心中的疑惑点出。

姜纾没有急着说话,又拿起奏疏,将阎相的处置结果读出:“依大周律,逃役者一十二人皆斩首示众,传枭郡县。其家属,一律流放西海郡。吾儿,阎相处置,遵依国法,并无不妥啊!”

“这……”

高龑注视着自己母后的目光,迟疑了片刻后,沉声说道:“母后,若依国法,那逃役者枭首示众,并无违驳。可其家属,罪不至流放西海,至多罚钱、服劳役。”

“阎相处置的并没有错!”

姜纾带着一丝丝微笑,再度与高龑说道。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严加处置。其一,此乃首次逃役,不严惩难以杀鸡骇猴。其二,彼等逃役者,皆是左冯诩之人。

而御史府参与此事之中,自然不用多说,那都是陈年旧事了。

“母后,是不是初平二年大水和初平三年大饥之故?”

高龑神色一黯,突然一语。

让听者,不由凛目凝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