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108章 一国之法岂能因民而异

天下末年 第1108章 一国之法岂能因民而异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姜纾秀眉蹙起,看了高龑两息后,便回过头来,继续盯着手中奏疏的内容。

唇齿却是轻开,问道:“龑儿,汝从何得知?”

“回母后,盖顺不敢对儿臣有所隐瞒。”

“哦~盖顺盖君理吗?”

姜纾一听是调查司盖顺与儿子所说,不禁莞尔,细细的思考着这其中的关键所在。

调查司说是一直掌握在郭奉孝手中,可奉孝那小子慵懒的紧,几乎不处理什么事。去岁其引荐了盖顺后,陛下也感于其父盖勋之功,封官加爵,让其跟着奉孝好好学。

也可以说,陛下心中下一任调查司的主官,就是他盖顺了。毕竟,是亲近之人,可以付之信任。

既然如此,那盖顺将这等国家机密之事,现言与太子,必然也早有陛下授意。

“君理想必倾言相告了吧!”

“母后……”

高龑心里还是有点小慌张,因为自己是拿太子的身份压着盖顺,道出了许多陈年旧事。可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些事后,自己才明白为什么蔡师跟阎相有点对头。

杜畿决堤,水漫左冯诩。荒年大饥,军马封道,堵塞饥民。御史下县,为地方文武所拒,遣逼回朝。

最终留下了种种疑团……

一场大水,一场饥荒,除了父皇,没有人知道左冯诩在这两年内,到底死了多少人,亡了多少家。

也包括调查司!

调查司知道的具体数目,也只不过是原先的国相府呈报给父皇的数目。

“除了这些,盖顺还有没有说什么?”

“说了……”

“说的甚?”

“国朝从未在左冯诩征兵,科举亦不举左冯诩学子,并且改革户籍制度以来,初平三年后仍存有的左冯诩家户,皆未更新籍,仍以旧籍论,且不断填户左冯诩。”

“也不少了,不过还不多。”

姜纾轻松写意的点着头,说了一句。随后,立马变了一副凝重的表情,言道:“来,母后将盖顺不知道事,言与汝听。”

“啊?”

高龑愣了一下,有点……

虽然盖顺也说了,他自己知道的也不过外表皮毛而已,但没想到母后不仅没有责怪自己,还打算再给自己说些要密~

总感觉,匪夷所思。

“杜畿,杜伯侯知道吗?”

“知道,听说以前父皇很看好他。只是不知何故,一直没得到父皇重用。另外,左冯诩大水,便是其决堤所为。”

“没错。决堤放水于左冯诩,正是杜畿所为,由此深得陛下器重。当年大水,长安尚被埋没尺丈,汝年纪小,不记事。若无杜畿决堤于左冯诩,大周何谈有今日。但母后着重要说的不是此事,而是发生在此事中的一件小事。”

“小事?”

“对~”

姜纾突然扬起嘴角,可在高龑看来,这不是笑。能比决大河堤岸还要机密的事,能是小事?

“杜畿下令决堤后,左冯诩郡尉、郡兵及太守府一应官吏,围杜伯侯以质之,形同兵变、政变!明白吗?”

“嘶~”

闻言,高龑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虽然猜到了不是小事,但没想到是这种事。

兵变、政变,任谁摊上其一,都是死罪。

自己虽然没见过,但史书上记载的可不少。没成功的无一例外,全都是阖族尽诛。

“其二,两场大灾后,左冯诩匪盗如毛,剿之不尽。甘泉宫大战时,这些盗匪没少给大周制造麻烦。”

“其三,国朝多次政改,每每都是左冯诩为最后完成。尤其是户籍统计,左冯诩北部数县诸老族、乡望皆引民众抵触,导致左冯诩郡府甚是难为。最后上报到陛下处,尔父皇当初可是气的要杀光那数千户。国朝之前一直没有填民左冯诩的打算,广袤田野尽散于彼,又免赋税,已经是仁尽义至了。他们,却不知好歹,始终与朝廷作对。故而,才有了填民左冯诩之举。”

“仅是这三天,这点处罚,已经算是轻的了,明白吗?”

末了,姜纾又重与高龑道了一句。

但高龑依旧摇头,回道:“母后说这么多,儿臣虽一时不能明白,但儿臣依旧认为阎相此举惩处过重。左冯诩北部诸县,虽对国朝多有抵触、不满之心,但亦是大周之民,亦存于大周之土。”

“汝这孩子,怎么说来说去,还是愚钝不明。不是阎相要如此处置,是汝父皇想要的便是这个结果。先前,汝父皇一直考虑着自己的仁德之民,才屡屡对彼等百般容忍。否则依汝父皇的性子,户籍统计一事,就不可能如此了事。现在,趁着大战之际,可以杀鸡骇猴,彰显威严!”

姜纾有些恼火,倒不是对高龑恼火的紧,而是针对蔡师。

蔡邕那老头肯定又拿着满口的仁义道德,来劝言龑儿该如何处置此事。

“母后,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这道理,您应该比儿臣更清楚!”

高龑反驳了一句,还是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的名言。

姜纾心底嗤之以鼻,果然是蔡邕那老家伙。话自是没错,但乱世还需用重典。不然国朝何必搞出一套常时法令后,又弄了一套战时法令。

阎相的处置结果,真的已经是有点仁慈了。毕竟,现在广义上说已经属于战时,战时法令可以适用。真要严惩不贷,不只是那十几户,连坐制下,起码百户起步。

“龑儿,孟子所谓的仁,可并非汝这般妇人之仁。区区些许小民,都能让汝如此上心,那若是将这大周八百万子民,乃至全天下数千万百姓交付汝手,汝难不成还要一一细问?”

姜纾毫不客气的数落了一句高龑,这孩子有点太把此事放在心上了。长久下去,并非益事。

“母后,儿臣如此心念此事,并仅非逃役之因。实乃国相惩处之果,于国朝长久无益。”

高龑依旧秉持着自己的想法,丝毫没有惧怯。

这下,让姜纾有了点小火气,斥声道:“汝一小儿,初触国事,也敢妄议重臣!”

“非是妄议,阎相所定,本就不当。一国之法,焉能因民而异之!”

高龑挺直了胸膛,同样加大了嗓门,与自己的母亲辩论起来。

经高龑这么一吼,姜纾倒是怔了下,随后凝神问道:“龑儿,后面这句话,是汝自己所思?”

“不是,是孝直兄与儿臣所言。”

“孝直?法正法孝直吗?”

“对!”

“对什么对!记住,这句话并非法孝直所言,而是汝思及此事所悟!”

姜纾突然改口,让高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疑惑的看了眼母后。随即,便想到了其中的缘由,刚想开口,就被姜纾下一句话给打断了。

“好了,母后也不与汝再探讨此事。告诉母后,汝打算如何处置阎相的这封奏疏。毕竟,陛下远行,是以太子监国。”

“母后莫要生气,儿臣并非与母后置气,只是……”

“莫要多言了!有些事母后可以帮汝去做,但有些事母后做不得。悉数政务,最终如何取决,还是要交由汝来定。母后啊~也只能帮汝提提别的意见,须知后宫不宜干政。”

“这……”

“汝要记住这句话,这是汝父皇与母后定下的规矩,日后也要照看着尚香,莫要犯了训示。”

“儿臣谨记!”

高龑也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就突然蹦到了训示的话题上。但这些话,自己也不得不牢记在心。

拜礼受训后,再次抬起头看向母后,高龑又问道:“母后,儿臣打算将此奏疏退回中枢府,由阎相重新审批。不知,妥不妥当?”

姜纾沉着气,思忖了几息,而后言道:“吾儿,汝乃监国太子。陛下远行,大周之事皆由汝定。莫说退回一封奏疏,纵是下了阎相中枢之位,亦无不可!”

“啊!母后,儿臣万万无此心思。那,还是让人趁夜送至阎府吧!”

高龑被姜纾这两句话,吓了一大跳。现在这局势,给自己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去阎相中枢之位啊。否则,前线还打不打仗了,国朝还运转不运转了。

“哼~没点魄力!看看汝父皇,当年说下钟元常相位,便下了。到了汝这,母后刚吓唬一下,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闲暇之时,多跟汝父皇学学!”

姜纾好气,这是真没想到吓唬了一下儿子,居然就让其改变主意了。

气!

“……”

高龑咂了咂嘴,愣是没憋出一句话来,颔首缄默。

“罢了,命人驳回中枢府吧,也让中枢府乃至国朝上下知道,即便陛下远在前线,国朝尚还有汝这位太子殿下。”

“诺!儿臣这就命人将此奏疏驳回中枢府。”

“且慢~”

看着儿子兴冲冲的模样,姜纾不由皱了眉头,问道:“龑儿,汝就打算直接驳回?”

“嗯?这,还需要做什么吗?”

高龑也迷惑了,母后这一言一语说的自己到底是驳回还是不驳回啊?怎么感觉,咋做都是错的呢?

“愚笨!待到明日再行驳回,另在奏疏上批语:一国之法,岂能因民而异之!”

“额……儿臣谨遵母后命。”

说完,高龑便从姜纾手中接过奏疏,席地坐在姜纾对面,在奏疏上写下这句话。

姜纾看着儿子动笔,慢慢的露出一丝微笑。才十三岁的孩子啊,能做到这般已经是不错了。起码,不明白的知道去询问下面的人,也清楚该去找谁支招,这就对了。

陛下这几年来,是越来越懒得自己去考虑处理国政的法子。更多的只是考虑起朝廷权衡的利弊,而后从诸臣所献之策,挑选最合心的。

而这,便是帝王之术啊!

从先前一番对话,龑儿应该只是找了法正和盖顺两人。法正不用多说,陛下的心思应该是将这颗好苗子留给龑儿。盖顺就更不用多说了,能坐上调查司二把手,就已经得到了陛下的肯定,都是对高氏忠心耿耿之人!

可惜,维儿年纪还小,叙弟和阜儿,都带兵护卫陛下去了。眼下监国之关键时期,姜家人居然找不到一个人帮助龑儿。

看来,有时间得派人回冀城,看看姜氏旁支有没有适龄的女子。这法正,还需要再拉拢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