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292章 国体(6)

天下末年 第1292章 国体(6)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担任中枢府长史的杨彪。

近些年来,随着阎象年岁渐老,身体欠佳。中枢府的二把手杨彪,担起了府台重任。而今,中枢府内大多数事几乎都是由杨彪决策。

所以,事关中枢府权益,杨彪必须要站出来说句话。不然,这诸府之首可就沦为笑谈了。

接着杨衡、韦端、杜翕三位九卿重臣也纷纷附声作言,讨论的重点已经不是合不合五部的事了,而是这五部究竟要划属到中枢府还是尚书府。

便是年轻一辈中的武周、周生烈、耿纪等人,也随着三位大佬表达自己的态度。

众言纷说两刻,多数人都认为五部应直属中枢府。

尚书府虽亦设五司,但只要中枢府拥有五部的辖属权,那中枢府还是诸府部之首。可若是五部独立在外,那尚书府的权利可就大了。

听着殿下满堂驳声,高诚也不着急,五部的划属自己还真没拿定主意。询问诸臣,也是想要论出个合适的方案。

“赵卿居两朝中枢之要,可有良见?”

高诚开口问向一言不发的赵温,同是老臣,赵歧已经闭目仰鼾,装睡混场了,摆明了不打算再多掺和这种事。

“回陛下,老臣倒有一二语,还望陛下闻之!”

“赵卿且言,朕倾耳恭听!”

“尚书始建于秦末汉初,属少府,掌六尚。至汉武帝时,建署司,称中尚书令,掌文书、省阅奏章,传天子制命。汉光武时,又升建台,称尚书令,分置六曹,方有韦卿“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之语。然于汉崩,尚书台仍属少府,禄秩居下。”

“国朝建社稷以来,虽仍置尚书台,然使其脱离少府,独自建台,以尚书令率仆射、诸尚书省阅奏章。明武四年,以尚书台、侍中台皆属中枢,至今方不过四载而已。又升尚书台建府,统筹五部事宜,掌撰写文书,制命布施。又兼诸寺裁撤,百司顺理。老臣以为,当将五部统属于中枢府。”

听完赵温的话,高诚也明白了很多。

他讲的正是尚书府的成长过程,在这段过程中,尚书府从最初的闲职,逐渐成为泱泱大国的执政枢纽。再到现在自己意图使其正式成为最高执政机构,其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

循序渐进吗?

想到这里,高诚也不由颔首作思。

尚书府掌管五部,的确有利于皇权加强。但在今日之前,尚书府虽然实质上拥有处理国家政务的大权,但名义上依旧属于少府寺卿辖下的台署。而少府上面,还有三公府的存在。

无论是汉时的尚书台,还是之前国朝所置尚书台,无一例外都属于被管辖的机构。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管辖,但同样不可小觑。

有这个名,就注定尚书台成不了百官之首!

历史上,尚书令这个官职首次公开脱离少府,总揽朝政,还是荀彧担任汉尚书令之际。可那个时候,尚书台上面仍然存在曹操这位汉丞相,有着相府压制,且九卿尚存,并事相府。

也许赵温的意思是让自己慢慢来,先学着曹操把尚书府独立出去,缓缓掌控机要。待到时机成熟,再并有五部,彻底总揽朝政。而后,再行考虑成为百官之首,诸府之首。

嗯~也行。

反正只要尚书府独立出去,不再受他府管辖,有着诸曹司在,早晚都能总揽朝政。

自己着实没必要着急于一时!

“闻卿之良言,收益颇多!”

高诚注视着赵温,颔首谢言。而后,面向诸卿臣,继续言道:“既是如此,那五部仍属中枢府统制,尚书府置五司。凡五部奏章,由中枢府统并送以尚书府审阅,领尚书府诏命。”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随着诸卿臣贺言,五部归属一事也定了下来。虽说中间需要多走中枢府这道程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处理效率。但显然,这点影响,与中枢府、尚书府皆大欢喜的结果相提并论,算不得什么。

“侍中府,开府建衙,掌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与中枢令、尚书令,共商机要。”

讨论完五部归属问题后,高诚也没再提尚书府的事,直接开始说道侍中府。

对于侍中府,殿中人基本上没什么意见。谁都明白侍中府存在的目的,也清楚侍中府的站位。

唯一稍有争议的便是开府建衙一事了。

“陛下,往年来,侍中多为荣职,加以重臣。今开府建衙,禄秩如何定级?”

阎相开口说了一句。

众人一听,不禁都有些抽抽~

这算啥?

侍中府开府建衙的事还没论呢,就先定禄秩?

想了想,众人都没张口。

定禄秩就定吧,反正都已经这样了,总不能虎虎的去扫陛下跟阎相的兴致吧。

“禄秩方面,要重新定论。不仅仅是侍中府,其他府部署司,都要重新定义。”

高诚说完,看向旁边的张松。

张松当即上前,言道:“秦汉以来,官品皆以石计,又有比、真、中等分,颇显混杂。松受命于陛下,典制品秩,以清等第。”

“此品秩名曰九品正从制,分别对应禄秩十八级。秩万石为一品,秩中两千石为从一品,皆金印紫绶。秩真两千石为二品,秩比两千石为从二品,秩千石为三品,秩比千石为从三品,皆银印青绶。秩八百石为四品,秩比八百石为从四品,秩六百石为五品,秩比六百石为从五品,皆铜印黑绶。秩四百石为六品,秩比四百石为从六品,秩三百石为七品,秩比三百石为从七品,秩两百石为八品,秩比两百石为从八品,皆铜印黄绶。秩白石为九品,另斗食、佐吏等不满百石者,皆为从九品。”

“此外,三爵制亦籍此定品,县公及上者为一品,依次递制。余者如冠、绶、服色等,皆入九品正从。九品正从俸禄,皆以钱奉之,等市价论。”

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qs

听完张松所言,殿内众人皆是如此感想。

这事听起来简单,也就是将秩石改个名。可实际推行下去,光是统计品秩,就不是一个小工程,更别提其中可能生出的繁琐杂务了。

要晓得现在大周在册官吏及有勋爵在身之人,估摸着得个小三万人。

如果要算上军功爵的人,二十万往上跑了~

而且,还得重新造册……

不省心啊!

众人心中泛苦,高诚却是稳坐钓台。

九品正从制,当然是根据九品中正制搞出来的啊。不过,九品中正制是选拔制度,而大周科举都已经出现了,自然不需要其中的选拔制度,只把品秩制度拿出来用就可以了。

反正早晚都要出现,又不费什么劲!

最关键的是可以以此为借口,把年年发放的官员俸禄全变成铜钱啊!

以前发放粮秣、布帛等生活基础用品,看起来也不错,挺照顾大家伙,生怕闹了饥荒没吃的。

但他影响经济发展啊!

大周官员两万多人,秩比四百石以上的近万人。一年下去,少说也得六百万打底的粮食发工资,还不算折兑的布帛、油肉、酒水等物资。

换成钱国库每年可以省下几百万石粮食,而且还能迫使这些官吏花钱买生活物资,促进经济。

嗯~日后公爵及上的勋贵,也都给换成钱。

每年拿那么多粮秣干嘛,想要造反吗?

至于说会不会全家饿肚子,呵呵~

怎么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