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末年 > 第1293章 国体(7)

天下末年 第1293章 国体(7)

作者:慕寒千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18:03 来源:笔趣阁

诸府部大体定下论调之后,剩下的便是具体僚属、署司构建以及至关重要的六部人选了。

僚属倒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动,基本上都是换汤不换药。

三公府、少府、廷尉府、卫尉府、宗***依旧以长史为副手,尚书府、侍中府以及六部则以仆射为副手。诸府部其下所属分设署、司二级,署以郎中领之,以员外郎副之。司以主事领之,以治书副之,更下以吏属之。

署司构建,则比较麻烦。

此次政体变动颇大,九寺之中五寺被裁,虽然又增设六部,但寺、部之间的职权规划,差之千里。

故而,这一点只能等到今日大议后,再来慢慢讨论、构建。

所以,重头戏率先来了。

六部的领导班子得先搭起来~

原太仆寺卿赵温任吏部尚书,庞柔任吏部仆射。原大司农寺卿杨衡任户部尚书,张既任户部仆射。原光禄勋宋斌任兵部尚书,周生烈任兵部仆射。原太常卿韦端任工部尚书,马日磾任工部仆射。原大鸿胪寺卿杜翕任礼部尚书,武周任礼部仆射。以京兆尹法衍任刑部尚书,羊衜任刑部仆射。

大将军严颜,长史袁涣。中枢府令阎象,长史杨彪。御史大夫蔡邕,御史中丞杨懿。总参府令贾诩,长史黄权。少府卿秦怡,长史黄华。卫尉卿夏育,长史张就。尚书府令钟繇,长史韦康。侍中府令张松,长史傅巽。

而空出来的京兆尹,高诚则是交给了回来一阵时间的金旋。

金旋在武陵十几年,不缺丰富的治理经验,再加上其为大周作出的不少贡献,当个京兆尹完全没问题。

总不能人家活也干了,苦也吃了,回了长安自己就给个勋爵,赏点钱帛啊。

美好的未来还是要给人家展望一番,不然日后谁还肯为自己卖命。

六部主副的安排,殿内众人基本上没啥意见。

原先还担忧凉州士人势弱的杨衡也将心彻底放下下来。当上少府长史的黄华、兵部仆射周生烈、卫尉长史张就、侍中长史傅巽,全都是凉州人。

别看这几个年轻人担任的都是副职,但少府是皇室钱袋子,兵部是军方要位,侍中府是陛下近臣,卫尉府管的是长安卫戍,这是陛下引为心腹之举啊。

至于说几人并非出自陇冀诸家,那倒无所谓。自家子弟啥情况,杨衡心里面一清二楚。反正只要有凉州士人充任要职,委屈不了他们几家子弟。

关中士族的代表人物杜翕和韦端,对于陛下的安排,也没有什么不满之处。尤其是韦康担任尚书府仆射这一点,足矣。

今日大议之下,陛下话里话外无不是削弱相权,加强尚书府的权势。若非赵歧劝言,只怕今日之后,尚书府就是踩着中枢府的脸,登顶百官之首了。

这是早晚的事……

以前尚书府令钟繇不管事,诸务基本上都是由左右仆射来处理。韦康身为左仆射,头上还有右仆射庞柔压着。

而今庞柔调到吏部充任仆射,韦康成了尚书府二把手,位高权重啊!

更别说还有法衍担任刑部尚书,虽说不熟,但大家出自关中,没道理连话都说不上。

抛开凉州从龙士族,以及势大的关中士族外,趁机崛起的巴蜀士族这次也吃的盆满钵满。

赵温当上了吏部尚书,这对于整个巴蜀士人集团而言,简直就是过年。

自从归顺大周以来,巴蜀士人除却严颜、张任两人,其他人一直游离在中央大权之外。往日赵温也只是凭借资历做了太仆卿,还是啥事不管的那种。

但现在赵温任了吏部尚书,大可以名正言顺的举荐几位巴蜀士人啊。这可是吏部尚书,没看陛下还专门调了位心腹来做掣肘嘛~

所以,严颜跟钟繇面色间的笑意,就没断过。

钟繇心里也喜啊,关东士人在大周的待遇跟巴蜀士人差不多。自己这个尚书令就不说了,一言难尽。郭嘉那小子倒是陛下近臣,可至始至终就没照顾过投靠来的关东士人。

好不容易遇见了荀攸,人家又懒得入朝为官,只想在外逍遥自在。若非还有着蔡公照顾,羊氏那几位子弟也未必能有今日成就。

现在,羊衜、武周都任了六部副职,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啊。

陛下要大用关东士人了!

事实上,到了今日这局面,关东士人必须要重用了。一来,可以在日后瓦解关东士人对大周系列国策的抵抗决心。二来,也是向关东士人发出信号,收敛关东人才。

如此,方能保证在数年后对进取中原的规划,进一步取得优势。

同样,高诚坐在上首,听着殿下众人的支持之声,紧绷的容色不由松了三分

皆大欢喜。

这是政体变革进行前最重要的一点。

只有确保中央稳定,那才能将变革进行下去。

至于地方?

中央都没人反对,地方上出不了问题。

这不只是自己的意志,而是整个周朝中央的意志。

大势之下,任何抵抗都不过是螳臂挡车!

定完六部主副之后,高诚也将众人从心喜中扯了出来。当了官,就得做事!

“六部具体署司的筹划,以及官员调动,需要诸府各部,互相协同。此事非是小事,所耗时日必然久长。但中央不能光顾着调整署司、人员的事,同时还得保证国朝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高诚说完,顿了一下,目光看向阎象。

到你了~

阎象会意,当即挺身而出,执礼言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调整诸府部,非是易事。而国朝兼行更田、组建民兵、基施建设等诸务,臣恐诸府令、尚书心有余而力不逮啊!”

阎象说完,高诚眉头轻皱。

旁边早已就位的张松,闻言言道:“禀陛下,臣有一计,或可使诸府部署理政务,有条不紊。”

“噢?”

高诚装模作样的疑惑一声,问道张松:“张卿有何良策,说来听听。”

“回陛下,臣观往年国朝理政,皆每岁既定,遂尔行之。亦或寻现良策,辄而效施。至于地方,多无所计,唯闻中央布令。些许能臣干吏,方有规布,施行当地,数载而盛。故而,臣以为,国朝当自中央始,规划布政,策下地方,同行并举。如此,天下州郡,唯中央马首,携心共进,盛吾大周。此外,凡能臣、凡庸吏,更能一目了然。”

说完,殿下众人就惊呆了。

这究竟是帮他们省心,还是给他们找事干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