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颠覆晚金 > 第八章 关于暂时放弃沂州和保卫根据地的两个文件(下)

“真正的蒙古人这辈子只做三件事:在草原上放牧牲畜,哺育蒙古后代,以及拿起马刀来为蒙古的祖先报仇。”铁木真喟然长叹:“我的一生都在努力的报仇雪恨,不至于使蒙古背上污名。仇恨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仇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仇恨。”

铁木真向速不台灌输他那套仇恨主义哲学的时候,太平军已经连夜撤离了济州,迅速赶回了峄山一带。这是高俊在山东最重要的屯兵点之一,固若金汤,难以攻克。

“你们可算是来了,听说了吗?邹县那边的孟家人想要投靠铁木真呢。”留守峄山的都是滕州的当地官员,他们纷纷向潘正报告,曲阜和邹县一直有异动,很明显,孔家和孟家又要当墙头草了。”

“高郎君已经说过了,不要管这两个县的事,就让他们各自主持,好让全天下人看看这群圣人后裔是怎么作死的。”潘正轻松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先关心我们自己的问题,准备去安排庆功宴吧。”

欢庆胜利的宴会很快就操办起来,潘正代表三人团和军事委员会颁发了大量的勋绶。尤其是奋勇杀敌,斩杀敌酋的两名骑兵,潘正还要让他们去见见高郎君。

然而,大队人马向回撤的时候,还没走到大沫堌,就得到了消息:沂山前线战斗正酣,高郎君已经有计划放弃沂州,向后继续转移。

潘正立刻命令主线部队到二线的莒县一带部署防守,而本人则骑着快马去沂山前线见高俊。

抵达前线的时候,他也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沂山前线的营寨已经被摧毁了五成,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双方战死军兵的尸首,潘正老于行伍,仅仅看尸体的分布就知道目前来看战况不佳,蒙古人多路进攻,而太平军疲于应付,即便是有山地作为阻隔,也很难抵挡敌军的进攻,形势确实对我军极为不利。

在沂山大营里,潘正见到了高俊,而后者现在精神很是憔悴,很明显前线的战况让他心思疲惫。

“潘正,你还没看到更糟糕的地方呢,蒙古军兵两路迂回,在海州和滕州南部都有所突破,现在我们再坚守下去,就有可能像野狐岭一样被敌军分割包围在山地中,只能趁现在敌军合围未完之际大举后退。

“是啊,也许不得不放弃沂山了。”潘正看着沙盘,祝东风带着材官队员们一个个标出敌军所在的位置,蒙古人正在不怀好意的打出镰刀收割的攻势。如果两天之内再不撤退的话,敌军就能切断沂山的补给线,并且轻松的分割包围太平军,野狐岭惨败的事实将在这里小规模地重现。

“我们不能学独吉思忠他们,该撤退的时候还是要后撤的,既然撤退,就要大踏步的后撤,我们不求坚守在沂州和莒州之间的任何一座山头,直接退往蒙山、莒县一带。”

然而当高俊升帐议事,提出这一点时,赵昉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守国在德不在险,现在后撤,沂山附近的群众又要撤入山寨之中,这样的日子大家早就受够了,一旦有所不测,百姓们可能会转而支持蒙古人。”

这个说法让大家有些惊讶。“百姓怎么可能抛弃我们,去支持残暴好杀的黑鞑子呢?”

“可一旦撤退,那就不是百姓抛弃我们,而是咱们抛弃百姓了。”赵昉的意见非常明确:“自古国无信不立,如果我们选择撤退的话,就是自失百姓,百姓们自然要寻找另一个能够保护他们的人,蒙古人虽然残暴无德,但是武力正盛,一旦他们稍学中原礼仪,难免百姓归附以求脱戮。”

在下面争论的时候,高俊也在沉思。赵昉所说的没错,根据地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蒙古人攻破,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在教材里,我们总是批判某位外国顾问“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略,导致了人民军队面对强敌的巨大损失,进而造成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然而,没有说的是,在那次反围剿之前,就连那个人也不再支持内线作战了。

那个人、外国顾问以及二十八个半都看到了同一个问题:内线作战虽然为人民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是敌军兵过如梳,所过之处无不残破,百姓们分到土地自然是好,但如果分到土地的代价是每年都要被光头兽军抢劫一遍,那么也许他们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了。

针对这个问题,外国顾问选择了顽强死守,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当时没有成功,高俊目前也不可能成功,铁木真已经四面张网,随时要将自己一把吃掉。

而那个人的想法则是全面主动进攻,来一次换家流,直击光头的核心所在。

但是,高俊哪里具备这样的条件?太平军没有强大的骑兵,一旦进攻河北,立刻就会遭遇蒙古优势骑兵的全方位堵截夹击,说是换家,倒不如说是送死。

现阶段,为了胜利,必须忍痛放弃沂州周边,重新采取内线作战,在鲁南山区之间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一二部,彻底打痛蒙古人,再加上之前粮食被焚的假象,促使蒙古人转为持久战。

沂山前线必须被放弃。

赵昉依旧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声明没有人能够担当得起放弃沂州的责任,因为民怨沸腾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

“既然我是三人团的首领,那么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高俊站起身来:”叫一位书手进来,我口述目前根据地遭遇到的恶劣军政状况,以及下一步的应对措施,我会告诉百姓们要放弃沂州前线,继续向后撤退,可能退到莒县,甚至可能退到密州,也许除去鲁中山脉之外,剩下的地方都可能被放弃。”

“这样能行吗?咱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事情告诉百姓们,倒不如闷头使劲干,打退了蒙古人,不就什么都好解释了吗?”潘正还是有些担心。

“赵昉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既然要后撤,就应该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们我们为什么撤,百姓们是讲道理的,这场抗蒙战争,没有百姓们的支持是根本打不赢的。”高俊要求找来的书手已经俯身进帐,高俊冷静的坐下来:“这文章就以我的名义发表。”

十二月初九,《谕军民书》和《定山东战是书》两篇文章发布在了根据地的邸报上,与此同时,根据地机关也下达了内部文件,要求各地官员要向百姓宣讲根据地后撤的原因,组织本地居民迅速重新结寨。

一年之内两度结寨,高俊是把自己施政山东五六年来的威信全部压上,与铁木真打这一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