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景泰太子 > 第14章:景泰帝时期的外交环境与对外政策

ps:想要找瓦剌使臣的背景资料,借此叙述瓦剌内部派系,找了一晚上,才疏学浅,能力不足,懒得找了,虚构其出身。反正也没有人会关注这个,大家看小说都是寻个乐子,谁管与正史符合与否,更何况正史还没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就的诗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但是肃宗已立,各地勤王,局势向好。短短十四字,写尽大唐帝国的非凡气象,但是安禄山已然称帝,两京沦陷,又是无法掩饰的事实。

于1454年大明朝正旦朝会而言,气象也配得上以上这句诗。但是恢宏气象之下,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损失,让明朝精锐之师尽丧,同时也先乘此大功,一统草原,成为横亘在北方最大的敌人,这是自太宗之后未有之变化。

朝堂之上,歌女腾挪,舞女蹁跹,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大明建国不足百年,或许内部已经腐烂不堪,但是外表还是一派光鲜亮丽,除了些许旖旎声乐外,还是有不少正音的,武士舞干戈,猛将击重鼓。文士持剑起,舞师执翿引。

在众多歌曲之中,朱见济最好两首,一是《平幽都之曲》,名《贺圣朝》,歌词为:天运推迁虏运移,王师北讨定燕畿。百年礼乐重兴日,四海风云庆会时。除暴虐,抚疮痍,漠南争睹旧威仪。君王圣德容降虏,三恪衣冠拜玉墀。

其二是《大一统之曲》,名《凤凰吟》,歌词为:大明天子驾飞龙,开疆宇,定王封。江汉远朝宗,庆四海,车书会同。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遐迩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这是当年朱元璋在称帝三年后定下的宴飨乐章,一共九首曲子,《平幽都之曲》为其五,《大一统之曲》为其八。

之所以喜欢这两首,原因也简单,眼下也先在草原崛起,有意恢复大元可汗称号。此情此景,不能够不让人怀念当年明军北上幽都,驱逐元朝的盛举。

奉天殿内,除文武之舞外,还有四夷之舞,舞士十六人,四行,行四人,舞作拜跪朝谒喜跃俯伏之状,有舞师二人执幢以引之。四夷之舞要求不高,或者说没有根本要求,大明官员在大朝贺上的一大乐趣就是看四夷出丑,而人家四夷也不傻,甘愿扮小丑给天朝上国笑话,无非是为了获取朝贡的好处罢了。

声乐不止,舞蹈未息,有的四夷使臣已经开始出来朝贡了,他们带了什么东西来,文书之上早有通报,只不过是在这个场合上趁机索取更多的回报罢了。

“朝鲜国献大雕两只,百年山参四支,舞女十人,此外并有二百骏马。愿我天朝,民丰物阜,万年永固。”

“安南国出白犀,知是圣人在世,不敢保留,特献于圣上,并献驯象四只,猛虎八只,白玉十块,玳瑁珊瑚之物数百。愿我天朝,长治久安,风调雨顺!”

“日本国贡硫黄三十六万斤四千四百斤,苏木一十万六千斤,生红铜一十五万二千有奇,衮刀四百一十七柄,腰刀九千四百八十三,其余纸扇箱盒等物不可计数。闻圣主临朝,愿使两国通好,物货周转无碍!”(明实录真实数字,非作者杜撰)

……

朝鲜国,是诸多朝贡国中对明朝最为恭顺的一个,连国名都是明朝赐予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下令朝鲜国献两万匹战马来,且不说他们有没有,就是有也不会给。最后朝鲜只是给了数百匹战马,朱祁钰一律以双倍价格买下示强,告诉他们明朝国力恢复,用不着他们的马。这次朝鲜又送如此多的战马来,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明朝会继续以双倍价格买下。

安南国,也就是后世的越南北部,后世越南南部如今称为占腊。因为朱棣统治时期明朝一度统治过安南,两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尴尬,安南一般是送些珍贵稀少的玩物来,偶尔也送安南马来,朱祁钰一律重赏回去并且宽慰他们不要因为前事而有隔阂。

日本国,如今的日本为室町幕府统治时期,有天皇,称名而已,明朝不承认。室町幕府的统治并不稳固,各地叛乱常有发生,这也是为什么东南地区时常有倭寇出现,他们都是在内斗中失利的浪人。属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就在不久之后,嘉靖年间危机外溢,那个时候才是明朝的噩梦。日本孤悬海外,元朝铁蹄也不曾踏足,是以自视甚高,对明朝态度与别国不同,自视日出处天子。同时因为本国物资短缺,渴望明朝放开海禁,畅通贸易,经常借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

除此之外,还有琉球,占腊,爪哇等国,便不一一介绍了。

今年的大朝贺队伍中的四夷人数偏多,但并不是最多的一年,最多的一年是去年,当时瓦剌一口气来了三千多人。其余国家都是数十人而已。

土木堡一战,大明险些灭国,按理说大明和瓦剌应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但是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来使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去年这帮“使者”南下,吓得守卫宣府的抚宁伯朱谦报寇五千骑毁墙入,察之,则也先贡使也。

事实上,前些年明朝与瓦剌的土木堡之战,起因或者说导火索就是朝贡,正统十四年春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进马,诈称三千人,直接激化了双方矛盾。史书将罪过推到王振身上,但是这种光明正大的敲竹竿行为,可是直接挑战了明朝宗主国地位,不可能后退的。

如此明目张胆地来敲明朝的竹杠,自明朝建国以来这还是独一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一个这么嚣张的是俺答汗,但是也不及也先。

明朝为了维系朝贡体系开销不小,一等正服使者赏赐彩锻六匹,绢五匹,其余二三等依比例递减,哪怕是一个小卒,只要来了就有赏赐。人人都受赏,去年光是赏赐之物就用了三百辆大车去拖运,布帛这些东西数以万计,惹得明朝内外对此颇为不满,几欲杀瓦剌使臣夺回所赐。

去年的这次赏赐刷新了明朝对外赏赐的上限,同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嘉靖时期俺答汗也想逼明朝给钱,嘉靖要脸不给,俺答纵容士兵劫掠京师附近,最后损失其实更大)。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宋朝的岁币也没有什么区别了,都是花钱买和平。很多人说明朝不上贡,或许只是没有形成制度性的岁币吧。

明朝自始至终没有签署过条约,去年花了这么多钱后,今年主战的声音异常高涨,加之天灾严重,朱祁钰下诏瓦剌不得派遣如此多人。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确少了许多,这次只有1143人。听起来少了很多,但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时,瓦剌一共不过派遣22人,可见其差距。

因为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能够派遣更多的贡使,就是实力的体现。今年人虽然少了,但是瓦剌使臣哈只说今年自己人少了,所以单人赏赐应该更多,朱祁钰给这帮使臣一人多送了两匹绸缎,总体算下来肯定是不如去年的。

是不是觉得明朝亏了,其实倒也不至于,也先崛起之后,早在土木堡之变前,明朝就中断了对草原的榷场,草原物资腾贵,内部矛盾激化。在土木堡之变中,也先士兵抢夺最多的不是刀剑之物,而是旗帜衣服,还有头盔,因为这东西可以当锅煮东西。

在也先统一草原的过程中,明朝没有派兵进入草原,但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草原的变迁。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和缺马的宋朝相比,明朝的马匹用不完,哪怕是土木堡之变后战马折损大半,数量也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原因就在于草原物资短缺,草原部落为了获取生活必须的盐铁茶叶及布帛,不得不出换马匹,还得要明朝下令约束进献。当然这也与明朝得到养马地有关,本身不缺马,外人也就无法以此作为交易筹码。

也先统一草原,也先个人智谋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

他的敌人兼故主脱脱不花论实力其实还要强于也先,加之还有明朝这个幕后的操盘手在其中“锄强扶弱”,实行草原平衡,也先的统一之路可谓是坎坷无比。但是他巧妙地察觉出脱脱不花与弟弟阿噶巴尔济的矛盾,以蒙古大汗之位作诱饵,拉拢脱脱不花之弟,分化敌人,在战胜脱脱不花后,顺势灭了阿噶巴尔济。

胜利地如此艰难,从侧面上也反映出也先自身实力的相对不足。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不得不诛杀故元苗裔,灭绝黄金家族,匆匆自封大元可汗,抢占合法性,可是又有多少个鞑靼人承认他呢?

也先的确统一了草原,是北元灭亡后整个草原最有实力的人物,他的做法或许符合草原一贯行为。但是在汉人视角中,他手段过于激烈了一些,应该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消灭黄金家族的威严,拉拢到足够多的支持者后再下手也不迟。

如果现在中原大乱,四分五裂,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那么的确是可能会演变出突厥、契丹这样对中原王朝堪称是腹心之患的敌人。

但是明朝在朱祁钰的统治下,不说中兴,至少内外稳定,内部稳定,对外的操作空间就大了。对外,并不是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手段,很多时候,在对方内部埋下分裂的种子,效益远比直接的军事手段来得有用。

灭匈奴者,非汉也,实南北匈奴之分也;族突厥者,非唐也,实东西突厥之裂也;亡蒙古者,非明也,实鞑靼瓦剌朵颜三分也。

在如何统治北方草原这个问题上,中国历史上三大王朝汉唐明,手段都是一致的,分化瓦解,逐个击破。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普通人喜欢听封狼居胥,燕然刻石的故事,却不知道这些故事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鲜血,是无尽骸骨,是百年仇怨。青史留名固然好,但是也请想一想,你是进入青史的人,还是那普通的一掊黄土。

东汉二百年,匈奴为患又几时?

朱祁钰放任草原内斗,也先骤然统一自然是异数,这是一个枭雄,毋庸置疑。但是草原的整体环境决定了也先的上限,脆弱的统一下隐藏着的是无尽分裂的种子。

朱祁钰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但是历史上从也先死后草原内乱开始,一直到之后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中间间隔三十年,整整三十年,明朝皇帝都换了四个。

后世之君,既不能够利用这场旷日持久的草原内乱进一步分化敌人,反而实权被一步步削弱,文武制衡被打破,不得已启用宦官制衡,明朝国力进一步衰退,令人叹惋。等到河套失陷,女真南下,局势已经无力回天。

东汉建国之后,刘秀谨守中原,不曾出兵北伐,坐视匈奴复起,当真是国力不足,为休养生息吗?刘邦统一中原后都知道北伐,刘秀的军事才能至少不比刘邦差,就这么相信后人的才能。不出兵北上,并不代表不干涉,南匈奴与汉交好,北匈奴与汉交恶,可是北匈奴势力受损,大汉照样给予粮草救援,时刻维系匈奴内斗,汉朝得以在一侧旁观,内外无忧。

若是没有刘秀打下的底子,哪里有什么燕然勒石。北匈奴西迁,草原内斗停止,南匈奴依附这些事情对于汉朝的利弊也有得商榷,草原总是需要一个主人的,当北匈奴离去,先是乌桓,之后是鲜卑,草原还是那片草原,主人却换了一批又一批。

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如今朱祁钰能够如此随心所欲地挑拨草原内斗,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和朱棣统治时期对蒙古接连不断的打击,将蒙古打得分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是而已。只可惜,朱祁钰的功业,在夺门之后,无人继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