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景泰太子 > 第125章:遴选循吏

景泰太子 第125章:遴选循吏

作者:尘下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45:28 来源:笔趣阁

新皇立威,只要没有打击到自己,所有人自然是明哲保身,看看不说话,必要的时候出来说几句陛下英明,吹捧附和。

至于受打击的宦官集团,内部也是分裂的。真正能够捞到钱的无非是前面的几位大太监,他们平日作威作福,威风八面。小宦官整日受尽欺凌,眼下高层洗牌,自己上升空间更大,巴不得朱见济多拿下几个人。

至于朱见济要削宦官职权,宦官们其实也并不是特别担心。宦官们捞钱捞得再狠,也是比不上那些文臣勋贵与外戚的,兴安当了几十年宦官,才捞到上千顷土地,那些个阁臣勋贵,哪一个不比这个多。等到朱见济执政日久,一定会重新启用他们。

这是宦官们的底气,太宗如是,宣宗如是,朱祁镇如是,哪怕是号称最宠信文官的朱祁玉不也是一样。只要皇权存在一日,就必定要用到宦官,二者虽有龃龉,但是共同利益更大。

朱见济原以为削减宦官职权会招致剧烈的反击,结果除了在太皇太后吴氏那里哭闹一阵外什么都没有,不少中下层宦官甚至还主动递送王诚等人的罪过。

平日一个个老祖宗叫的亲密至极,真出事了纷纷背后捅刀子,落井下石,火上浇油,巴不得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毕旺和刘敬这些日子可是忙得两脚不沾地,既要接收举报信,也要派人私下探查,还要汇总交与朱见济审阅。

朱见济立威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汇总上来的贪腐问题就一并交与吴氏。吴氏打算黜免谁人就黜免谁人,朱见济不参与其中。后宫的盘子太大了,朱见济根基不稳,实力不足,吃不下,还不如将这个好处让给太皇太后吴氏。见好就收,见好就收。

后宫的事情扔给吴氏处理,朱见济将主要精力放在选募乾清宫行走上面。朱见济可是计划将其打造为南书房甚至是军机处一般的存在,自然要倾注更多的心力。

“两京十三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推举二人,加之尚书大学士并师保傅等重臣,推举之人只怕是有二三百人。乾清宫绝无可能容纳下这许多人来。彭时,依你之见,选几人为好?”

彭时面无表情地道:“若陛下专为修习诗词歌赋,让他们帮着起草诏书,一二十人足矣。若陛下为收买人心,推恩示下,人数多些也可。”后世重要无比的军机处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四十多人的样子,几百人肯定是多了。

朱见济笑而不语,也就是彭时与他关系亲密才敢这么说话,若是别人朱见济早就翻脸了,有些事情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够说出口来。

不多时,朱见济又问道:“朕闻在京勋贵子弟多是放浪形骸,不学无术,欺男霸女,搅扰民间,为祸甚烈。将此辈召入宫中,严加看管,彭时你觉得如何?”

“不失为一项善政,只是朝臣那边恐怕会有非议。”

“唉,做什么事没有非议,若是处处瞻前顾后,干脆逊位让国算了。朕心意已决,你只管帮着起草诏令便是。”

心意已决还问什么,彭时答道:“微臣遵旨。”

之前说过,当今明朝有三大势力,在打击宦官势力的时候,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都是可以可以利用的臂助。朱见济给文官们举荐亲信的机会,武将自然也有送继承人入宫的权力。

一碗水要端平呀!厚此薄彼,到时候两碗水都洒了。至于什么严加管教不肖子孙,不过是一个说辞罢了。

另外,让这些勋贵将继承人送入宫中,也是人质,便于朱见济更好地掌控武将勋贵们,不过这一点就不足为外人道也。

尽管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武将集团损失殆尽,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有几分气候。要不然在原本历史上也不可能鼓噪起夺门之变来。彭时虽然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也不可能将之尽数拦下。别的不说,与天子朝夕作伴的沐琮便不可能拦下。

乾清宫行走,最重要的职责便是起草诏书,要有文采,熟悉各种掌故。出了差错丢的可是天子的颜面,也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一群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武将子弟,哪里比得上科举出身的进士。将他们尽数架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彭时的考虑。

所有人都有各自的考虑,自私是本能,不能够要求所有人毁家纾困。

因为乾清宫行走目前处于初创阶段,不设品级,并无常制,朱见济想要让哪些人来都是自己心意一动的事情。这可比往内阁塞人简单多了。

“而今是季春时节,最迟仲夏此事需得定下才是。众官员来到京城之后,朕会亲临奉天殿策问,同特科之制,十中取一,且吩咐下去,让他们好生准备。”

彭时自小过目不忘,是英宗正统13年(1448年)的状元,此后仕途一路畅通,朱见济吩咐虽然多,却尽数了然于心。

想了想,朱见济又补充道:“放出消息去,朕这次策问的主题是户籍与田赋,让他们把大明各地户籍与田赋变迁都查清楚,免得到时候写上来的文章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将考题提前放出去,恐怕会惹得舞弊风行,夹带私抄。”

“不怕,连坐即可,谁人舞弊,举荐者一同受罚!”朱见济自信道,语气则是不容置疑。

彭时了然,颔首答应而已。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十年寒窗苦读,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是脱产读书的,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砺,说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人口田赋这等具体知识自然也不甚清楚。登科之后为官一任,又有多少人真心实意为民,连那些老吏都斗不过,让他们把当地的户籍田赋说清楚,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办到。

朱见济此番并非主持科举考试,而是遴选循吏,循吏并不是小吏,而是官员。主要特征是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民思。也被称为良吏,俗称好官,青天大老爷。选一批循吏为亲近之臣,朱见济才好动手推行之后的改革,关于户籍与田赋的改革。

明太祖统治时期天下田亩八百万顷,到如今立国接近百年,官方在册的田亩没有增多就算了,反而减少了接近一半,才四百万顷多一些。明朝中后期皇帝登基之后就没有哪个不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朱见济亦然。这个问题不解决,朝廷没钱,对外扩张与实行一系列福利措施自然是是无稽之谈。朱祁玉每年俸禄都开不出来,朱见济可不想困窘如此。

心念至此,朱见济双目幽幽,不时一股寒芒迸射而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