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暮云 > 第二十六章 城傍子弟

大唐暮云 第二十六章 城傍子弟

作者:空谷流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3:56 来源:笔趣阁

是夜,宋若昭遇险又脱险之情境,皇甫珩自然无法知晓。随韩游环及牙将驰出奉天城之际,他内心连日来的焦躁甚至在慢慢褪去。虽然德宗面对他这个泾师核心将领时、既不斥责又不宽宥的态度,令他难免惴惴,但韦皋在首战当日践行君子之诺,以及宋若昭安然相会后的月下盟誓,让皇甫珩沉浸在一种尚怀希望的亢奋中。

他盼望着,各地勤王之师能四聚而来,天子首先能回到京都,而后定河东与江淮,遍地烽烟、战事无休的局面或可改变。他还侥幸地想,义父姚令言或许趁乱摆脱了朱泚。

皇甫珩随韩游环回到邠师大帐的翌日,东南方向,姚濬与李日月退防驻扎的大营并无异动。

昨日泾师攻城,一战而溃,士气很有些受挫。姚濬这几年来在父亲姚令言身边伪装成鲁莽不智的模样,叛乱后终于能操持起狠辣自私的算计,哪里是肯吃亏的。

原本,姚濬急于攻城,乃因以为城中守军不多,中了陇州、邠宁二师的合围后,又见奉天城防森严,便不敢再贸然行事。李日月来商议后策,姚濬只推说泾师这半月来已疲惫至极、应先扎营恢复元气,反正那德宗也不敢离开奉天城,不如等大秦皇帝(朱泚)的示下。

李日月知姚濬已决定消极怠战,只待幽州兵来出力擒王。他不过是朱泚派来的监军,无法跳过姚濬驱动泾师将卒,留在营中也是生闷气,便带上亲随离营向东,快马加鞭地回长安去给朱泚报信。

两天后的深夜,梁山后面的邠师大营,士卒忽报,有两名自称泾师反正者挥舞着白色葛巾来降,求见皇甫珩。

皇甫珩见到二人,大喜道:“高振、石怀义,吾城傍将士安好?”

原来,自大唐开国以来,边境各州便有城傍制度。北狄、东夷、南蛮、西戎各胡人部族,归附唐廷者,可在州城之外放牧营田,若有战事,则编为唐军的一支,与唐人将卒一同出战,称为“城傍”。

泾原镇附近的党项各部,因不堪吐蕃的欺凌,便投靠到泾原镇来。姚令言出身河中府,算得半个读书人,素来很懂些安抚之道,对于归附的城傍部落问疾苦、慰饥寒、公私不得相侵,颇为体恤。

近朱者赤,皇甫珩在义父身边长大,对于这些城傍蕃兵非常和气,不但乐于教习陌刀刀法,春耕秋防之余,甚至还教他们识些唐文。此番来降的石怀义便是城傍子弟的佼佼者,高振则是平时负责将城傍转为泾师定额兵员的孔目官,因此与城傍子弟也熟稔得很。

“皇甫将军,”高振道,“得知出镇的泾师在长安兵变后,那田希鉴便杀了留后节度冯将军。吾等僚佐不敢妄动,只静观其动。但那田希鉴看起来也不打算附逆朱泚,并未集结留守的泾师东进增援,反倒与西蕃使者似有往来。”

一旁的石怀义道:“那日正是末将值防泾州城,几名西蕃模样的商人通关入城,但驮马上的袋子却是空的。末将起了疑心,便通报了高孔目。后来高孔目竟然在泾州幕府见到了这些蕃商去拜见田将军。高孔目遂令末将着人尾随这些蕃商,发现他们不但没在泾州城做买卖,几日后一出泾州便脱去伪装,显见得是那西蕃赞普的亲信。”

皇甫珩听到这里,心道田希鉴若真通敌西蕃,倒也不算出乎意料。这田希鉴与合川郡王、神策军李晟是甥舅关系,但久在边镇,对中原王朝似乎没什么忠诚。

去岁,河东四王叛乱时,田希鉴就在幕府中劝过姚令言,不如明里防秋、暗里和吐蕃赞普会盟,将西边各小国的地盘瓜分了,截下财赋蓄养藩镇,悄悄坐大,管唐廷水深火热,泾原自是逍遥。田希鉴话还没说完,就遭了冯河清训斥,言道,遥遥安西的龟兹城中郭昕将军(郭子仪的侄儿)尚在坚守、誓不降于西蕃,怎地吾等在泾州兵强马壮却谋求与敌人媾和,如何对得起这些年来忠于职守、死在西蕃人马刀下的亡魂。

当即,冯河清便在众将前与田希鉴翻了脸,请姚令言作主斩田希鉴。姚令言略有妇人之仁,两边都安抚了几句,此事便按下了。

如今,田希鉴先发制人杀了冯河清,又谋算着千里之外忙着替朱泚围攻奉天城的姚濬鞭长莫及,自是有恃无恐地与蕃子做起交易来。

“皇甫将军,我党项子弟当年归附唐廷,一则因中原天子诏令抚恤胡人,二则因西蕃对党项各部抢夺牧场、杀男掠女,各部不得不东傍大唐以避之。现下田将军如此行事,我城傍子弟岂能身负蕃子世代血仇而从之。”

石怀义说到此处,跪了下来,掏出腰间所配的党项铁剑,咬牙划开左手拇指,歃血起誓道:“此番来寻皇甫将军,就是要请高孔目为证,我千余城傍子弟誓死忠于唐廷,愿随将军勤王平叛!”

皇甫珩不禁热血激荡。几日前韩游环出战前,对他的片语提点,令他一直在盘算,如何重新聚集一些泾卒将士在自己的麾下。奉天城下劝围城泾师反正,他眼锋过处并未见到自己治下的营将亲信在阵中,想来是被姚濬留在了长安。姚令言不知下落,田希鉴拥兵自重,姚濬更是与自己反目成仇,皇甫珩正苦恼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之时,凭空来了一支蕃兵,还是素来与自己交好、很堪信任之师。

“尔等家小,仍留在泾州?”皇甫珩关切道。

“末将谢将军挂怀,多亏高孔目虑事周全,早早吩咐末将暗里联络,嘱咐城傍子弟在州城中有妻儿者,都悄悄送回城外部落中,由部落长老照料。家人们一跑,我蕃兵营也趁着田将军尚未防备,陆续分散,往东而来,又于距离此地不远的漠谷会合,悉听皇甫将军调遣。”

“高孔目真是有勇有谋!”皇甫珩由衷地向高振赞道。

高振急忙还礼。

和石怀义等党项城傍不同,高振是中原唐人,与边境的西蕃人并无血海深仇,他鼓动石怀义等脱离田希鉴来投靠皇甫珩,实是因为姚令言、冯河清素来对他不薄。

更重要的是,他身为孔目官,能在第一时间看到驿站送来的邸报。在邸报中,他得知自己的堂兄、御史中丞高重捷正护驾于奉天城。

高振已过而立之年,因春闱失败,囿于边镇数载,少小时通过科举取士的理想早已不可实现。但他不甘心自己永远做个籍籍无名的苔米小吏,此番泼天大变,正好给了他以军功擢升的机会。

“皇甫将军,仆有一事相求。”高振伏首,谦卑道。

“高孔目请讲。”

“仆以为,皇甫将军既得蕃兵劲卒,似应即刻入奉天城向天子禀报,一则向朝廷表明我泾原之师仍不乏忠烈节义者,二则也免得旁系军镇多有口舌。”

高振言之凿凿,心里的算盘其实是去天子跟前露个脸,顺便寻到自己的堂兄高重捷,攀扯攀扯,为自己增加几分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皇甫珩闻言,细细一忖,倒觉得高振说的颇有道理。从此前德宗的态度看,若自己重新召集了军队却不禀明,只怕天家的圣心又要起疑。

无独有偶,韩游环得知皇甫珩帐下来了泾师蕃兵,便连夜过来查看。他将事情经过一听,也如高振所言,叮嘱皇甫珩尽快面圣。

“彦明,莫怪为兄倚老卖老,勤王的事不好干,圣上喜欢咱们,但也怕咱们,处处提防咱们。千万别让圣上觉得,你有甚么瞒着他,那便是有千般功劳,也会一笔勾销。这是为兄当年还在郭汾阳的朔方军中时,就明白的道理。”

有了韩游环一席话,皇甫珩再不耽误,翌日天光微明之际,便随石、高二人往漠谷查看。

要说石怀义这党项儿郎,着实很懂些兵法。皇甫珩见到他集结的蕃兵驻扎之处,位于漠谷谷道东面坡梁之上的竹林中,有山溪淙淙流过,但殊为隐秘。石怀义向皇甫珩道:“末将虽为草原蕃落子弟,在一马平川之地长大。但归附泾原镇后,喜读李卫公兵法。见到这漠谷地形,山高沟深,若扎营不慎,只怕受到伏击,因此不敢不先占了这顺势又有水源之处。”

皇甫珩点头,策马顺着梁原将漠谷查看了一遍,仔细记下各处险要后,向石怀义道:“眼下西北诸镇中,邠宁镇已来勤王,尚有朔方、灵盐、夏绥三镇握有重兵,当任节度使留后或刺史素来都忠于唐廷,或也在勤王途中。自西北往奉天,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梁山,二是漠谷。那梁山是乾陵所在,我唐人素来敬畏先祖安葬之所,乾陵又是先帝陵寝,此前我与邠师韩将军设伏于彼,实为无奈之举,只怕再有援应之师,圣上不允走梁山之道。但这漠谷地势实在险恶,若朱泚叛军隐匿于此,伏击西北方向而来的勤王之师,只怕酿成大祸。你须留几名干练老辣的牙兵在此处,一待发现敌情,迅速往报奉天。其余子弟,随我与邠师合军。”

“唯,不敢辞。”石怀义朗声道。

当下,千余名精壮蕃兵收拾辎重,拔营往东而行。皇甫珩见这些党项汉子,虽然未带多少战马,但为数不多的驮马上挂着黄羊、野兔、雉鸡,直如打猎归来般。他心下感动,这石怀义真是当得起一个“义”字,乃实意来投奔,料及唐廷自身难保之际无暇大肆赏赐,连“军粮”都自备了。

高振一贯善于察言观色,向皇甫珩轻声道:“将军请看,这胡人仗义起来,倒叫我等唐人汗颜呐。”

“必不负此义。高孔目,待到天子御前,本将为尔等讨些告身。”

告身乃朝廷授官凭证,虽不少是虚职,但亦是荣弦,日后必有用处。高振等的就是这句话,心中大喜,在马上躬身拜谢皇甫珩。

皇甫珩收编城傍子弟之际,奉天城得到了一好一坏两则驿报。

好消息是金吾大将军浑瑊击退了追兵,旦夕间即可驰援奉天。坏消息是李希烈趁神策军回撤勤王的档口,从襄城分兵出来,又截断了漕运。浙东浙西观察使韩滉,从自己治下的膏腴之地征收的财赋,根本无法北上进入中原,遑论转运到奉天。

德宗听闻此讯,首先庆幸的是,自己没让邠宁之师的三千人马进到奉天城里,否则岂不是又多了三倍的嘴巴来吃奉天的储粮。但人在城外,也意味着想走就能走,若那韩游环以粮草不足为由撤回邠州,朝廷也无法治罪。

正一筹莫展时,刚从城下巡防归来的韦皋求见,奏禀德宗,自己可派堂兄韦平悄然出城,往自己的岳父、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处求援军饷,并可带着西川粮队绕道陇州、普润,抵达奉天城西北囤积,正好由邠师把守,供应城内城外勤王的军队。

德宗又惊又喜,觉得这韦城武当真有当年郭子仪的干练,怕不是第二个于自己的李唐江山有“再造之功”的良将。当即擢升韦皋为陇州节度使,并给韦皋带来守卫奉天的军队加号“奉义”,自此往后,韦皋所部可称为“奉义军”。

各藩镇,其时都各有军号。比如魏博叫天雄军,幽州叫卢龙军,青州叫平卢军,润州叫镇海军。韦皋得了德宗所赐军号,想到天下各镇以“义”字为军号的,还有泽潞李抱真的昭义军。由李抱真,他自然又想到了宋若昭。

韦皋感慨自己仕途不可谓不顺畅,但于眷属之事上似乎总在“遣悲怀”。曾经的发妻张氏堪称情意甚笃,奈何盛年香消。又遇到宋若昭这璞玉般的女子,错以为缘分妙不可言,却原来佳人心中另有郎君。

这几日,他路过膳棚,见到那薛涛随着仆妇忙前忙后的身影,偶有出神凝思:“不知这薛小娘子长大后,可真的有宋家娘子的气韵。”

他嘱咐韦平往西川去时,曾忽然想起薛涛说过,其阿父也被贬去西川、出使南诏。他在犹豫是否要让韦平带上薛涛去寻薛使,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他否定了。

他觉得,每日能见到薛涛,自己整个人都会松弛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