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暮云 > 第七十七章 坐地起价

大唐暮云 第七十七章 坐地起价

作者:空谷流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3:56 来源:笔趣阁

过了正月十五,月亮又渐渐变成一弯银钩的某个夜晚,宋若昭走出屋子,敏锐地感受到早春之意。

虽然在关中平原,梨、槐、桃等植物花团锦簇的时日尚未到来,空气里并没有那种明显的香甜煦暖的芬芳生机,但夜晚已经不再带有死寂肃杀的味道。风变了相,轻巧地、带着一星湿润地自东边拂来。

脚下的土地,似乎也柔软了些。或许远方雪山冰川融化后的水流,不仅大张旗鼓地冲进各条大河中,还秘密地渗入千百万条土壤的血管,滋养着冻了整整一个寒冬的泥土。

这是令人愉悦的体验,仿佛一副僵冷的身躯缓缓沉入温汤中,每一个毛孔都能领受大自然的善意。当这些善意徐徐地送入心胸灵府时,若昭这个初临孕事的年轻女子,似乎也不那么紧张惶惑了。

若昭十几岁便没了母亲,从圆房到有孕,她并不像寻常人家的女儿,有年长至亲的女性家眷可以隐晦地指点。若非刘主簿老妻发现若昭食欲不振、嗜睡倦怠,温言善语地提示她是否去官家医正处把脉,她甚至都难以知道自己这是遇喜之相。

那日正值岁末,皇甫珩终于从梁山回了奉天,若昭小心翼翼地和丈夫提起此事。如她所期盼的,丈夫很快就从愣神中反应过来,不顾除夕之日,急切地陪着妻子去寻医正。奉天城的官家郎中,本已回家备膳,又被传了过来。他倒颇识得人情世故,一见是此前与自己在东宫和德宗御前都打过交道、如今已是中丞夫人的若昭,自是周到尽责,诊了几遍脉,便起身向夫妇二人道喜。

那个夜晚,在陋室守岁的夫妇二人,被大约是有生以来最为复杂的心绪包裹着,时而相对默然,时而又紧紧依偎,一切尽在不言中似的。

老天在姻缘之事上看来对他们待之以诚,相遇后并未错过缘分,成亲后并未别离太久,便是于子嗣繁衍上,竟也这般顺利。太子的洗儿家宴上,俩人见到肥白可爱的小皇孙李绾时还生了一丝遐想,结果不出两月便得了喜讯。

若昭观察着丈夫的脸色。毫无疑问,一种出自本能的兴奋,明显地挂在他平时喜怒不行于色的眼角眉梢。他习惯地用下巴轻轻蹭着妻子的额头,低沉地道一句“若昭,你真能耐”。但很快,他又陷入若有所思的沉默,两道剑眉渐渐拧在一处。

最终,三更时分,他严肃地与妻子谈起送她回潞州宋府之事。

“我再通过驿路带信去邠州,请韩游環派人将我母亲也送往潞州,照顾你,如何?”

在他想来,妻子不会反对。不久,他就要奉旨去西北第一大关——萧关外接收吐蕃兵,纵然收兵顺利,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艰险挑战。若长安未光复,他要带兵打长安,若长安已夺了回来,恐怕天家还要他带着吐蕃兵扫除京畿周遭的叛军势力,甚至如当年回纥兵那般,东行过洛阳、去蔡州打李希烈,都是可期之诏。

这征战的日子到了夏天还不知能否结束,而那时妻子已临盆,若不是在潞州有至亲照顾,他如何能放心。

可惜他错了,若昭拒绝了丈夫的规划。

“彦明,瞧着来年的光景,你必时时向天家奏报军情,我随着太子与太子妃,也好及早知道你的消息。否则,我寝食难安。”

皇甫珩是讷于言谈之人,并且在妻子面前,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难以享有言辞上的优势。因此,他没有能即刻与妻子争论他们谁的要求更为合理。

此事有了短暂的搁置,即使皇甫珩元夕之夜又回过奉天,但很快被阿眉请走,若昭亦未得再与他商议。

这样到了二月间,若昭身体不适的感觉加剧了。太子妃遣宫人来探望过她,也曾婉转地提过,是否由自己去向圣上陈情,送若昭回潞州娘家安置。

但若昭仍然坚持自己的主意,她这种固执,甚至因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和皇甫珩的耽醉军务,而变得更为不可撼动。当然,也许还有更深的原因,或者是一种隐隐的担忧,令她作为女子所拥有的强烈直觉,开始引领她的心神,害怕自己一旦妥协,丈夫便会迎来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的变化。

宋若昭于是一次次地在夜色四合中伫立于院中,吸着鼻子感受空气里寒意渐退、春暖初起。仿佛这种来自自然的慰抚,既可以消弭一些挥之不去的眩晕与呕吐的恶感,又能使她享受片刻的不再胡思乱想的宁静。

然而今夜,皇甫珩忽然回来了。

他推开柴扉、见到自己有孕在身的妻子,竟默默立在院中时,着实吓了一跳。

宋若昭也是愕然,旋即在表现喜悦还是委屈之间犹豫了一番,终还是做不出那般模样,反倒有些生疏地问道:“可是明日要奏对?”

皇甫珩上前执起妻子的手。那般冰凉,令他眉头一皱,心中未免生出一丝愠怒。

“怎地不当心自己的身子?”

他扶着若昭进到屋中,坐在榻上,兀自深深叹了口气,向妻子问道:“圣上如今已无以将妻为质的心思,你还是不愿回潞州?”

若昭低着头,摸着自己的肚子,良久不语。

皇甫珩道:“你与我讨价还价,殊不知吐蕃人,也与我大唐坐地起价。”

若昭闻言,抬起头,诧异道:“吐蕃赞普毁约了?”

“我倒觉得是我们大唐理亏些,一口答应使者,由平叛大元帅在两国国书上盖音。结果那吐蕃大相尚结赞盖好印的国书送去李怀光处,回来的印鉴却是副元帅李晟的,吐蕃如何能答应。”

若昭道:“那,若多许些钱帛呢?”

皇甫珩闷哼一声:“你能想到的,圣上和陆学士,早已想到了,但今日赞普有令给论力徐,应是提了更苛言的条件。”

若昭心中一动,暗道,怎地论力徐身为使者与吐蕃的消息往来,你这般清楚,定是阿眉常在奉天与梁山间往来,说与你知。

她即刻烦躁起来,不免一股咸腥之感上涌,又低头干呕起来。

皇甫珩忙揽住她的肩头,轻轻拍着她的背脊。这一拍,越发心疼道:“如何瘦成这般,是一点东西也进不得么?”

若昭待缓过劲来,直言道:“我不回潞州。”

“好,不去,也莫说国事军务了,我扶你歇息。”皇甫珩无法,只得哄道。

翌日,行宫议事堂上,太子、浑瑊、韦皋、皇甫珩、陆贽,德宗将该叫的人都叫齐整了。

奉天解围后,时局倒越来越复杂。朱泚在长安紧闭十二道城门,困兽犹斗。李怀光恃功而骄,李晟看起来委曲求全地与之合兵,但俩人磨磨唧唧两个月了,毫无发兵长安的迹象。

如此看来,圣上岁末决心向吐蕃借兵,还真未必是一招昏棋。

同时,在群臣眼里,这乱哄哄的煎熬中,德宗的精神头儿反而有所好转。

仿佛一种终于承认自己具有虚弱甚至致命之处的彻悟,继而,那份不甘服输的谋划,好像也变得更为积极,又自以为更为理智似的。

此刻,众人的目光急中在吐蕃使者论力徐身上。

“无上尊贵的陛下,太子殿下,各位上官贵人,自来到奉天,小使竭力为唐蕃第二次同心除敌而奔忙。奈何事有变化,赞普与大相的意思,小使也不得不如实转达。”

论力徐面有仓皇颓丧之色,出言倒仍清晰有礼。

德宗平静道:“事已至此,在场的都是朕的左臂右膀,军情紧急,朕从来不予隐瞒,否则,谁给朕出主意。论将军直说无妨。”

论力徐不再斟酌,口气中的谦卑之意褪去,正色道:“赞普说,本该由元帅李怀光盖印的国书,换成了副元帅李晟之印,想来唐廷也有苦衷。但君不可戏言,国不可无信,既如此,大唐若仍要借我吐蕃将士一用,国界可以不动,钱帛可以不要,只是,须将安西、北庭许以我国。”

“什么!”众臣中,韦皋忍不住怒喝道。

这种脱口而出表达愤怒的作派,素来是韦皋所忌讳的。今日他在堂外遇到皇甫珩时,对方那暌违月余、但丝毫没有改变的冰冷蔑视的眼神,刺激了他。

韦皋暗想:皇甫珩,你有何资格如此看我?我韦城武好歹以陇州兵报效朝廷,你呢,手中无兵,便巴结上那杂胡小公主,去打那些狼子野心的吐蕃人的主意,为自己谋得军功。你斥我构陷崔宁是宵小之辈,你又何尝是什么磊落之人?

及至看到皇甫珩与论力徐甚为熟稔地打招呼,再到论力徐在御前说出吐蕃人如此无耻的条件,韦皋蓄积的怒火终于喷薄而出。

论力徐一骇,赶紧转向韦皋躬身致礼,却并未出言。如今这情形,骑虎难下的是唐人,他吐蕃人急个什么。何况,他心知肚明,这堂上,自是有人替自己出头。

果然,甲叶轻响,站在对面的皇甫珩转向韦皋,冷冷道:“韦节度好大脾气,不知是否另有援军之计。某算来,陇州军力能由节下统帅者,不过千余,其他都在凤翔叛贼李楚琳手中。那么,若朔方军不堪用,韦节度去哪里讨兵收复长安?陛下何时能回銮西京?”

韦皋怒意更盛,正要回击,皇甫珩继续揶揄道:“哦,某忽然想起,韦节度的岳父镇守西川,麾下兵多粮广,难怪节度这也瞧不上,那也瞧不上。某对节度颇为艳羡,奈何泰山大人只是潞州僚佐文士,无可倚傍。”

“皇甫中丞,不可言行失度!”立于上首的浑瑊终于呵斥道。他是老臣,又是此次奉天保卫战的功臣,并且得了太子抛过来的眼色,见顷刻间两位少壮武将剑拔弩张起来,自然要出来制止。

御座之上的德宗,内心倒觉得颇为有趣。韦皋这样的人物,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但看不出来,皇甫珩这当初傻乎乎着了自己人算计的泾州军汉,在御前历练了这几个月,竟也像那些心思多窍的文臣般厉害起来。

“嗬,嗬嗬,浑公,你看看,这俩人,在奉天打的第一仗,配合得那般漂亮,如今怎地如此不谐。”德宗虽这般说,龙颜仍是和蔼温静,与此前崔宁还活着、卢杞尚未被贬时不堪他二人御前斗气的烦躁,全然不同。

韦皋还要进言,德宗冲他做了个安抚的手势,缓缓道:“依朕看,韦节度与皇甫中丞,都是我大唐数一数二的忠义能臣,奈何局势所逼,都想着尽快攻破长安城门,又各自无法可想,难免急躁了些。你二人,莫再吵了。”

论力徐在殿下听得此言,心中已有了七成把握,将立大功的憧憬登时充盈了胸膛。他克制着自己这种情绪,切莫形于色,而是拿捏了谨慎而诚恳的口气,向德宗道:“小使似不便继续参议,请陛下恩允小使告退。”

德宗颔首:“论将军是使者。两国交恶尚且不伤来使,何况眼下唐蕃两国正是盟约之际。将军居间通传,也甚是辛劳,便回客邸歇息罢。”

论力徐走后,德宗的面色到底还是阴沉了几分。他的目光无瑕顾及浑瑊等武将,他甚至都没有看太子李诵一眼,而是有些没好气地盯着陆贽:

“敬舆,吐蕃,与我大唐是同一年立国,如今也已百数十年。彼等吞并周遭大小邦国无数,你真以为,几个铜钱、几匹绢帛,就能哄过去的?”

陆贽惶恐低头,不敢言语。

德宗又道:“国书一事,朕不怪普王,反倒知他深意,这是告诉朕,李怀光那厮,终不可靠。但如此一来,吐蕃也知我大唐内患,不独河东藩镇与长安贼泚,朔方军亦是独大难驯哪。”

天子对于李怀光的恨意,如今在皇甫珩听来,也不那么刺耳了。种种迹象表明,这朔方军的首脑,的确不像崔宁当初说的,是社稷可依的最好选择。

同时,皇甫珩,这个安西旧将的子弟,这个曾经在泾原也打了数年吐蕃人的边将,此刻,从内心深处觉得,安西北庭,未必就是大唐不可失去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