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一品侯爵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廷杖

一品侯爵 第一百六十二章 廷杖

作者:南云二十一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9:30 来源:笔趣阁

到了三月底的时候,由新年大朝会傅木魁状告左光斗开始,这一次波及范围极广的朝争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逐渐的,很多双方阵营内不同品级的官员们都开始纷纷偃旗息鼓,不再冲锋在与对方拼死拼活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这一切直到三月二十二日的这一天。。。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今天的北京城充斥着一股让人难以察觉的压抑感,盖因今天是天启四年,甲子科会试的放榜日,三年苦读,十年寒窗,只为今日,或扬蹄马蹋长安,或转头下次再来。

会试的会元,一般都是由皇帝钦点的,会试的前十名和殿试的前十名都会由皇帝亲自阅卷过问,所以,也有很多会试和殿试名列前茅的举子,骄傲的自称为“天子门生”。

“恭喜浙江宁波举子刘讳成启,高中甲子会试第一百一十四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上午辰时刚过,浙江会馆来报喜的报子们就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虽然科举考试是公平应试,不过南方举子的水平确实普遍高出北方举子不少,所以为了安抚北方举子的心情,从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立下规矩,大明科举会试,中式人数必须遵守南六北四的严格标准。无论南方举子的文章如何,都必须控制在六成以内。

当然,虽然录取人数上,南方并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录取的名次上,南方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尤其是科举发达,文教昌盛的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几乎撑起了整个大明科举的半壁江山。

高的名次,代表着更加容易成为执掌台甫的顶级高官,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晚明末年,朝中大臣四品以上者,南方籍贯占了绝对优势的原因。直至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南方经济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便都是这些人的功劳。

随着浙江会馆的捷报频传,大家也渐渐不关注自己中式了没有,开始转而关注起名次来,浙江的名次已经报到了第十四名,江西的名次也已经报到了第十六名,而会试前十的人才是真正的顶级赢家。只因前十名乃皇帝钦点,只要是阅卷官脑子不抽风,就不会在殿试中给会试前十一个很差的名次,那不是明摆着打皇帝的脸么?(像江西,福建,浙江这样的科举大省,一个省有几十个进士也根本不稀奇,所以后来几乎每个府都有自己的会馆,比如浙江就有杭州会馆,宁波会馆,苏州会馆。但是有些成绩较差的诸如陕西这样的省份,就只有一座陕甘会馆。另外,大明时代的陕西省,是今天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加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集合,领八府,二十三州,九十五县,辖境比现在陕西大得多的多的多。)

“恭喜浙江杭州举子李讳硕高中甲子会试第十二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李硕中了第十二名,也是心情大好,会试的水平远不是乡试能比的,所以李硕总算是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但是看着李沐依旧焦急不已的样子,也强自按捺心中的兴奋之情,依旧陪着李沐站在会馆的门口,等待着会试的结果。

李沐虽然表现的一脸平静,但是其实要说李大公子心里毫不紧张,全然不在乎是假的,否则李沐一直这么努力的读书自虐着玩儿呢。

焦急的等待了一会儿,等到第五名过去之后,又有很长的时间没有报喜的人上门,把浙江的举子都急得不轻,等了好久之后,才看到一队报子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的奔浙江会馆而来。

“恭喜浙江杭州举子李讳沐高中甲子会试第二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报喜的班子跑来,高呼李沐中了。李大公子想着自己得了个第二名,估计还是自己写的那篇策论起了作用,论到和天启皇帝在格物致知之术上的默契,李沐不是吹的,全大明上下,就没有别的官员能和他一样与皇帝如此亲近。

那问题来了,会元是谁呢?

第二名出来了,第一名自然也没有多久,只是过了数息,会元的报子就已经出现在江西会馆的门口。

“唉,又是江西人。”这边看到报喜的报子们去了江西会馆,浙江的举子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也有些原本还抱着一线希望的举子们,也只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江西是大明开国以来当之无愧的第一科举大省,号称“进士及第,半出江右”,而江右,就是江西的别称。就算是本届会试主考刘一燝刘大人就是江西南昌人。

“恭喜江西奉新举子宋讳应星高中甲子会试第一名会元!金銮殿上面圣!”报喜的报子们齐声叫喊的声音传来,听得已经心满意足的李沐一愣,赶紧越众而出,拉过一个刚刚领了赏银的报子问道:“会元是谁?”(历史上天启五年才有会试,宋应星在万历四十六年最后一次参加会试落榜,就没有再考了)。

“奉新人宋应星啊,听说这位老爷一直以来都是声名不显的,不知道这一次何以如此厉害,一下子取了个会元,真是祖上有荣喽。”那报子虽然报的是别人家的喜事,但是自己报的可是本届会元啊,每年会试取中贡士两三百人,也不是谁都能抽中给会元报喜的命啊。

会元是宋应星,李沐颇有些哭笑不得的道,果然这位在历史上写了《天工开物》的著名科学家和天启这样的皇帝最有共同语言,可惜的是在历史上,宋应星在万历四十六年就已经没有再考,否则结果真的尚未可知。

“云和,你去和长庚兄说一声,晚上我在京城便宜坊,请他吃烤鸭!”李沐听到会元是宋应星的时候,自然动了要好好结交这位科学家的念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再一个,便宜坊的烤鸭,那可是永乐年间就有的馆子,虽然在后世,全聚德的名声更响亮,但是老北京人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烤鸭还得选便宜坊的才是正宗啊。

想着后世像便宜坊这样的特级馆子,李沐也不舍得在那请人吃饭,现在难得有个好工作,还不得抓紧享受一下生活。

再一个,约宋应星,李沐还有一件非要重要的事要和他谈,按大明律,状元的父亲可以免除刑罚,杨涟身为老师,在现有的纲常礼法制度下,几乎同等于父辈。本届举子之中,不是李沐吹嘘,在格物致知学的造诣上,没有人比他和宋应星更得皇上欢心,让他成为大明甲子殿试的状元,运用自己的赦免特权,几乎是救杨涟出狱的唯一办法了。

正当会试放榜,满城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时候,紫禁城内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工部郎中万火景上奏朝廷参劾魏忠贤不法之事,原本也没有影起其他官员的关注,但是这一次魏忠贤也不知是忍耐到了极限,还是随机想找一个目标杀鸡儆猴,竟然动用了廷杖,把万火景杖死了!

廷杖,是大明朝廷常用的惩戒官员的方法,正德皇帝曾经同时杖罚官员一百零七人,十一人被当场打死。不过,有明一朝,最强大的廷杖动用者当属先帝嘉靖皇帝。嘉靖年间,百官进谏皇帝修玄太过,加上首辅严嵩专政擅权,嘉靖皇帝勃然大怒,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这一次彻底打散了满朝文武的心,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几乎就没有取得任何正直大臣的拥戴。大明官员和皇帝离心离德,怠政不作为,国事崩溃,天下饥馑,便始于此!

廷杖,是皇权的象征,是帝王的威严,也是破坏国家法令和制度最大的刽子手之一。

自从嘉靖年以后,大规模的廷杖就很少被动用了,这一次廷杖杖死一名工部官员,简直是震惊朝野内外,让多少文官回忆起了那些不愿意想起的过往。

还记得,嘉靖年间,上百名各级官员被扒下衣服,排在皇极殿下,满场都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皇上一声令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十六名臣子当场死亡,伤残者数十人,引起了开国以来,文官和皇帝最大的冲突。

当年杨慎杨大人在左顺门外的那一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是多少清流直臣们的榜样,国家养士,是让皇帝亲之用之的,而不是让帝王以为敌寇,伐之杖之的!

如果再不对皇帝亲信小人而远贤臣的行为加以制止,嘉靖朝的殷鉴不远,大明的文官又要成为皇帝的奴仆,朝纲的大权,又要落入权阉的手中了,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朝野之上,将再无清正之声,庙堂之高,定永绝正义之言。朝政黑不见底,国内造反不停,这是要亡国的征兆啊!

大明天启四年,三月二十二日,一百多员来自京城各部的官员纷纷向皇城走去,他们仿唐例而手持白玉芴板,拖着各自参劾的弹章,用汉家文官体系中最郑重的形势,向皇帝进言,要求严惩阉奴,安定内廷,为国家百姓计,不成功,毋宁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