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摊丁入亩?谁来挑头?

“啧!你小子的鬼主意真是层出不穷,可这一手看似绝妙,若是成了也是善政一桩,但核心问题却依旧还在……”

陈勤之看着冯一博早已写好,却没有递交的奏疏,一时眉头紧锁。

虽然他早有预料,只要改革必然会有这一步。

但还是没想到,冯一博会这么快就拿出方案。

可即使这个方案让人拍案叫绝,却依旧没能绕开最根本的利益冲突。

想到王安石和蔡京的下场,他不由叹道:

“一旦推行,你怕是要被天下人恨死,被人冠以荆公门徒之称谓啊!”

说到这里,陈勤之犹豫起来。

冯一博的这个提案,实在让人惊艳。

若是真能推下去,大魏说不得就能迎来中兴。

可是一旦失败,说不定就有改朝换代的危险。

但,他犹豫的也不是做不做,而是由谁来做。

这个冯渊,年纪轻轻又惊才绝艳。

若是由他来做,万一失败就彻底断绝仕途。

这样的人才不能做官,对于大魏来说损失就太大了。

而他这个老头子本就行将就木,若是拼一把,不管成与不成,也没什么遗憾。

成功了青史留名,传颂千古。

即使失败,要背负骂名,也能给这个年轻人留下经验教训。

况且等时机成熟后,以他的才智必然还能东山再起。

有了一次失败的经验,成功的几率大增。

到那时,自己也不虞背负太久的骂名。

陈勤之这边,还在不停的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可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下定决心,冯一博就失笑道:

“若是好办我就直接上疏启奏了,还用和您老商量吗?”

他自然早知如此,不然也不会来找陈勤之。

但他此来,可不是让陈勤之给他顶锅的。

说到此处,冯一博话锋一转,又道:

“不过,其实这事想要推行,有些难度,却也没那么难。”

这封奏疏的核心,就是“摊丁入亩”。

囿于古代的生产力所限,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怎么也绕不开四个字。

“核田归税”。

也就是核查田亩,加强税收。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税收上来了,才能强国。

成功了,很可能就打造一个盛世。

哪怕成功一半,也能来个王朝中兴。

而失败了,或者干脆躺平的朝代,最后就逃不了王朝覆灭的命运。

商鞅成功了,才有始皇帝一举灭了六国。

而王安石彻底失败了,北宋只能被灭。

冯一博说要改革,自然也避不开这一点。

而其他做法,要么限于生产力,要么限于现在的局势,都不适合。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摊丁入亩最适合这个时代。

而摊丁入亩,就核田归税的一种模式。

准确的说,是相对温和的一种模式。

可即使摊丁入亩再温和,核心也是土地问题。

因此,陈勤之听到他的话就也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你有办法?”

虽然冯一博总能从不同角度解决各种难题,但历史上主持变法的哪一个不是惊才绝艳之人?

别人不说,就说王安石。

无论人品学问,执政能力,都有口皆碑,让人无可指摘。

却也因为触及太多人的利益,倒在了变法这条路上,为此背负千年骂名。

现在冯一博说能推行下去,陈勤之自然而然就表示怀疑。

“这事算是善政,却非仁政,施行下去对百姓的好处有限,而对大魏朝廷却有极大的好处,但反对的,也不是平民百姓,必然是持有土地的士绅、地主。”

冯一博先将摊丁入亩简单定性,随后才道:

“所以,我们只要拉一派打一派,这事就会简单许多。”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土地,就是所有经济行为的核心。

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很容易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而土地作为经济核心,自然会聚集在小部分人的手中。

耕者无田,只能被地主肆意剥削。

最终矛盾爆发,整个社会体系就会崩溃。

因此,每个王朝快则百十年,慢则几百年,必然要面对土地兼并的问题。

所以改革的核心,就是土地两个字。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以冯一博的见识也不是没有办法。

而且,他还知道两个办法。

第一个,就是实现一定程度的公有制。

也就是东海郡现在的模式。

东海郡所有土地都在黑龙府名下,种地的都相当于是佃农。

都是同一家的佃农,就相当于没有佃农。

只要黑龙府不肆意盘剥,东海郡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而这种类似于租赁、承包的方式,就是变相的公有制。

只要土地都在他的手里,自然不存在兼并问题。

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将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

可除非能立刻引领工业革命,不然在现有条件下很难有大的提升。

所以,这两个方式对于此时的大魏来说,显然都不现实。

正因如此,冯一博才会因地制宜,对大魏提出摊丁入亩,这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摊丁入亩算是善政,却并非什么“仁政”。

说白了,这是一种核田归税的手段。

也是一种不够彻底的改革。

因为这种做法让国家强大的同时,也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

摊丁入亩脱不开核田归税窠臼,一样不彻底,也都绕不过地主对佃农的剥削。

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

摊丁入亩,就是取消丁口人头税,按照土地收取。

因为丁口税收得紧,农民就会成为地主的家奴,朝廷就收不上税。

可现在从丁口税改为土地税,只要核查土地就够了。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管朝廷如何加征,地主只要加租就好了。

你可以不做家奴,但该干的活一样少不了,该交的粮也一颗少不了。

任何形式的征收和摊派,最终都会被转嫁到平民身上。

所以,摊丁入亩对于百姓来说不是仁政。

反过来说,也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摊丁入亩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强国的良药,是大大的善政。

“你的意思是,分化天下士绅、地主?”

陈勤之沉吟良久,可眉头锁得更紧了几分,最后沉吟道:

“难道你不怕引起动荡吗?”

别说涉及人家的根本利益,人家根本不可能被轻易分化。

就算真被分化成功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新旧党争就让大魏朝堂一地鸡毛。

要是天下士绅地主都牵扯其中,那整个大魏还不鸡飞狗跳啊?

冯一博闻言,却自信的摇摇头,道:

“动荡是避免不了的,但只要分化了士绅、地主,就能将动荡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在他看来,核田归税的本质,其实就是朝廷,地主,农民的三方博弈。

摊丁入亩则是朝廷稳定收益的手段。

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博弈之中占据优势,利于财政稳定。

因此,摊丁入亩对于士绅、地主来说,也就相当于朝廷加征。

反弹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毕竟谁也不想交出自己手里的钱。

但要说有多严重也不至于,只要控制得当,没人会因此造反。

最怕的,就是阳奉阴违。

所以,冯一博才说拉一派打一派,就是想要形成监督机制。

“此事推行,看似损害士绅、地主的利益,实则,只是将朝廷该收的税收上来,对于百姓也好,对于士绅、地主也罢,只是征收的方式不同,并无加征。”

听到他的解释,陈勤之却摇头叹道:

“你太小看士绅、地主的贪婪,也将这事想的太过简单。”

冯一博见此,笑着伸出三根手指,道:

“确实简单,对策有三。”

陈勤之闻言一愣,皱眉道:

“除了分化,你还有两个后手?”

冯一博点点头,确认道:

“没错,一共三步。”

他伸出食指,自信道:

“第一步,就是刚刚我提到的,拉一派打一派,将士绅、地主进行分化。”

陈勤之点点头,表示明白。

虽然还没探讨如何分化,但这确实是一个办法。

冯一博见此,又将中指伸出,笑着道:

“其次,再杀鸡儆猴一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暴力机关。”

改革必然要有流血。

不是自己的,就是别人的。

他能成为首辅,自然也不会妇人之仁。

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威慑一下也是应有之意。

“最后,加强明暗两路信息宣传。”

随着无名指抬起,陈勤之眉头紧蹙,不解的看着他。

好在,冯一博并没卖关子,继续道:

“明里让百姓知道,有地缴税,无地免税,这是仁政,堵住天下士绅地主的嘴。”

虽然他明白摊丁入亩的本质并非仁政,但这并不妨碍他将其宣传成仁政。

更何况,只要摊丁入亩,天下无地的平民就是他天然的盟友。

士绅、地主想要直接反对,也多少得掂量掂量。

“暗里让士绅、地主知道,这只是普通的征收,你们如果觉得损失,该加租就加租。”

好小子!

陈勤之一愣,随即明白了这招的阴险。

这是将朝廷与士绅地主的矛盾,转移到士绅地主与佃农之间去了。

只要明里宣传到位,佃农的不满就会指向士绅、地主。

可是……

冯一博说完,忍不住叹了口气,有些惭愧的道:

“唉!只是这样,对佃农来说有些残忍。”

陈勤之对他的奇思妙想,简直震惊得无以复加。

可此时见冯一博忧国之后又开始忧民,心中有些不忍,便出言安慰道:

“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况且国富才能民强,咱们一步一步来吧!暂且苦一苦这些百姓,只要你能成功,大魏必然中兴,他们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方案都是冯一博出的,他自然不会过多纠结。

闻言,他也点了点头,目光坚定的道:

“阁老说的是!摊丁入亩也只是个开始,等税收稳定下来,自然还有更多的政策,改革的目的就是国富民强,只有国家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说到此处,冯一博微微顿了顿,目光微凝之下,轻声道:

“说来,改革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吗?”

陈勤之见他一脸的坚定,心中欣慰不已,点头道:

“既如此,下次朝会你就提出此事,到时候我一定全力支持!”

冯一博闻言,有些诧异的道:

“谁说我去做了?”

陈勤之一愣,随即一咬牙道:

“好!此事就由我来牵头!”

一开始,他以为冯一博是来征询他的建议。

可后来发现,这小子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

那他在后面保驾护航就好了。

而现在,这小子显然不想出头。

这么一看,他来找自己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何必阁老亲自出马?”

没想到,听到他想挑头的话,冯一博竟失笑着摇头。

这让陈勤之以为,冯一博这是想让他在新党中找个合适的人选。

可还没等他想好牺牲谁,就听冯一博笑着道:

“我其实有几个人选,今天来此,就是和阁老商量一下,看谁更合适挑这个头。”

陈勤之微微有些惊讶,却又不知道他指的是谁,只能迟疑道:

“你是说……”

冯一博也不卖关子,笑着接口道:

“北静郡王水溶,寿荣侯贾政,我觉得都可以。”

这两个人各有其背后的意义!

水溶有爵无封,很依赖皇家的垂青。

只要元春亲自授意,他就没得选。

贾政更直接一些,他背靠元春。

即使将来失败会牵扯到元春,最终也不过是提前还政。

到时候只要委派宣治帝的帝师为顾命大臣,那依旧还是内阁和冯一博说了算。

只不过冯一博要走向台前。

可陈勤之刚刚一边点头,一边沉吟着如何让他们两人出面,却听冯一博又继续道: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两个更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阁老愿不愿意。”

这下,陈勤之不由眉头一皱,疑惑道:

“哦?还有谁?”

冯一博微微一笑,吐出两个人选。

“先帝,和前内阁首辅张松越。”

“嗯?!?!”

对于冯一博天马行空的想法,陈勤之不由瞠目结舌!

好家伙!

原来这小子是想让先帝背锅啊!

怪不得来找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