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22 【奉谕对答】

大明女伯爵 022 【奉谕对答】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09:18 来源:笔趣阁

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要从朱元璋时期的鼓励开荒,蠲免租税开始,那时是‘地多不治,招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及‘额外开荒者永不起科’。

之后又在洪武七年蠲免,九年、十六年因灾患又施蠲免,二十年又规定凡民尽力开垦,永为业,毋起科。

永乐年间,大规模向北方移民及军民屯种,北京地区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也较前代扩大不少。所以在明前期,北京地区的土地以民田为主而官田少。

土地在中期之后开始加剧集中,而皇庄的兴起从天顺年间便开始,武宗朝京畿之内皇庄占地已达三万七千多顷,为空前绝后。

宫庄原为仁寿、清宁、未央三宫庄田,后悉数归于后宫,又不断扩容,以致达到今日的规模。

三宫庄田大都分布在京畿内位置极佳水陆交通之地,像保定府的清苑县就有慈宁宫庄田;河间府的静海县,三宫庄田加起来有十万亩之多,静海县位于北运河上,下一站就是天津三卫;还有真定府的宁晋县,光慈宁宫就有二十万亩庄田,附近又有大的湖泊。

每年三宫收取子粒银达六万两之多,平均一宫二万两,除此之外还有京师九门税,统一在崇文门税课司下,这是皇帝收的,还有浒墅北钞关也解入内库,凤阳府的正阳钞关收取的船料银是专供凤阳的高墙庶人,并不解到京城。

除了土地和杂课收入,还有诸如官房、塌店,以及皇家经营的商铺等,这些收入有的并不归在女官库。

所以,当邬阑重新统计之后回头再看,就发现皇帝自己的小金库也不怎么充裕,说难听点就是有点穷。过去金花银是宫廷财政的最大头,但是基于前代帝王的经历,如今的金花银皇帝基本不做支取,其实最早金花银是解到南京,作为武将俸禄,后来才解至北京收于内库,现在相当于回归了原本的用途。

所以少了大头的金花银,土地收入就成了主要来源,其次是九门税及皇店收入,再次是地方州县的上供和采造。

而皇帝的开支大都用在赏赐和后宫妻妾,尤其后者是一个无底洞。私房钱来源变少,但花销丝毫不少,长此以往自然就只有‘借债为生’。

皇帝借钱度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太仆寺和光禄寺两位寺卿就是最大的债主,只是一般来说都是借债的最牛,放债的比较没脾气。

当然户部别指望,年年入不敷出,就是将金花银补进去都还有几十万两的赤字,户部尚书也是个拆东补西的主。

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耗时长而且产出有限,单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收益太低,要想提高收益,只有另觅它途。

其实邬阑很早就想给皇帝建议,以‘出让土地使用权’来增加收入,只是当时并不了解土地状况,如今这个契机正好,心里也有了一些想法。

永明帝听了果然大有兴趣:“土地使用权?这个说法倒是新鲜,那又如何出让?”

“陛下,您可以将它理解成‘一田二主’,也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通俗的说法就是‘田底’和‘田面’分开,田底依然归地主,田面就归耕作人使用。至于如何出让,可以通过招拍的方式,价高者得……”

“这样的方式能增加多少收入?”永明帝继续问道。

“出让七十年使用权,地主一次性收取‘租金’,等于增加七十年的收入。”

永明帝有些怀疑:“出让给谁?谁又能一次付七十年的佃租?”

“出让给用得着这块地的人呐。”

皇帝还是怀疑,花高价租一块地,还一次付七十年的佃租,是别人傻还是朕傻?

邬阑看皇帝那怀疑的表情就知道,他老人家根本不信,不信她也没办法,不理解这里面的赚钱逻辑,没切身体会,解释恐怕都没用。

“其实这种方法是可以解决财政资金短缺的,只是目前不适合采用而已。”

“为什么?”永明帝又问道。

“土地要想佃出高价,除非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周围有成熟的工商业,道路通行无碍等等条件,目前来看咱大明好像没有这么一块看起来很‘值钱’的土地。”

只有换个说法试试。

永明帝一听不禁笑了,这么拐弯抹角原来又想说生意经。

“朕听你的意思……又想说哪段经给朕听?”

“嘿嘿……”邬阑不免尬笑一声:“小臣不说经,小臣就想给陛下说……”

“说什么?”

“其实小臣想说怎么让土地变得值钱。”

“行啊,你说怎么变吧。”

“就以小臣刚才列举的三点,没有繁荣的工商业就造一个繁荣出来,没有便利的交通就升级现有的道路,提前做好规划。比如这个规划里要考虑:诸如工商业如何发展?农业如何发展?朝廷每年能增收多少税收?是否会影响到土地价格、粮食价格,甚至还要考虑水利规划、天气条件等因素。”

永明帝眉头一挑,问道:“需要考虑这么多吗?”

“自然需要,终究是为了百姓的生计,总不能拍拍脑门就做决定吧?”

“好,那你说怎么做这个规划?才不是拍脑门?”

“以真实数据作为依据,再参考历年的记录,比如户部的会计录、档案、方志等等。”

邬阑忽然想起那两篇文章,又道:“对了,陛下,前些天呈上来的两篇文章,是翰林院李检讨写得,就得像那样……”

文章永明帝看过,本也打算空了招人前来询问,思考之下遂有了主意。

“大伴,传口谕叫翰林院李检讨过来,朕要问他。”

郑大珰连忙应道:“是,皇爷,奴婢这就去传。”

翰林院挺远,所以他一刻不敢耽误,安排好了马车紧跟着出了宫。

郑大珰叫人去了,而永明帝则继续:“文章朕都看过了。”

“陛下觉得文章如何?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厉害?真是人才。”

“你觉得他厉害?”永明帝笑着问道。

“是啊,”邬阑并无半点夸张:“他当初还让小臣指点,可是看了他的文章小臣也指点不出来,自诩水平还没到那个地步,像什么田制不立,什么田畴邸宅的,小臣其实也不懂。”

皇帝有些忍俊不禁,假做遗憾道:“啧啧啧,朕的女官竟如此‘无知’该如何是好?”

“对了,”他又转折一下:“朕倒想起一事来……阑司珍,你是不是该去上学了?”

“啊?上学?”邬阑一下懵了,感觉没跟上节奏。

“这样吧,你过两日就去国子监,别老成天在朕面前晃了,看着头疼。”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邬阑内心一炸,只觉得浑身的毛都像过了静电一样。

她一拍脑门,假装恍然一悟:“差点忘了这事!陛下,其实小臣一直都期待着呢!”

五彩斑斓的表情衬着言不由衷的话语,要多假有多假!

“哈哈……”永明帝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丫头看着就那么‘傻’呢?

————————————

【对答】

翰林院好比皇帝的智库,但并非人人都有面圣的机会,而李道汝能进前揭帖,也并非全因邬阑,个人能力出众占了起手,毕竟是状元嘛。

他来了之后先行叩拜,永明帝允他起身说话,而后便站在一旁准备对答。

话题又回到刚才,永明帝问道:“你的两篇文章朕都看过,关于冷害那篇,阑司珍说你还用了分析之法,那就说说你如何进行的?”

李道汝面色沉稳,回道:“回陛下,微臣是与两位同年,即谢昭伟、杨鼎臣一同完成,他二人现在俱是馆内庶吉士。我三人在查阅了文渊阁内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典籍,而后将相关的信息一一筛选出来,再以时间为横轴,冷害的程度为竖轴,将每一次变化一一标注出来,就得出一个趋势图……”

“所有典籍?那可不少吧?”永明帝有些不信。

“主要是查阅类书部、奏疏部、志乘部、技艺部以及杂部的农书,这几个类部,其余类部则以浏览为主,查缺补漏的话,就凭以往记忆去查阅,好在谢、杨两位同年记忆颇佳,倒是没费太多功夫。”

文渊阁藏书是一个国家级图书馆的规模,海量的书,凭记忆!妈呀,难不成用的量子记忆?邬阑在心里小小的吐槽,比不了,真比不了!

“还真是博览群书啊,”永明帝不由赞赏一句,又问:“看了之后有何想法?”

“呃……”李道汝心想,陛下问的是什么想法?

“微臣倒是对于书目的编撰有些想法,虽然打破了以往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来编写,但总觉得,还是过于简单了。好比宋时的《崇文总目》,体例都比较严谨,而且小序、大序、总序都具备,但我朝从《文渊阁书目》的编撰开始,就不再是这种体例……”

这话题好像扯远了……

“好吧,再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是,对趋势图进行分析,就要用到度算,而度算的方程,基本来自《方程论》、《度算释例》等著作中所列举的方法,这是臣的好友,梅瑴成、梅玕成两兄弟的家传之学,皆出自他们曾祖父勿庵先生。”

“哦?原来是梅家的梅老先生啊,”永明帝倒是有些意外。

“度算是为了做出判断,避免瞎猜。之前与两位同年也曾讨论过,主要还是想通过对千年以来灾害的统计、作物生长、冷暖变化及雨量多寡的总结分析,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未来天气的变化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然后再相应的做出有针对性的备灾、防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朝廷乃至百姓的损失。”

邬阑一听暗暗竖起大拇指,知道以严谨的科学方法指导防灾备灾救灾,这李硕士果然有格局!

“既然爱卿认为几年后的天气又将变冷而且灾害增多,那你就说说,现在该怎么办?”

怎么办?这正是皇帝找他来想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