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23 【国无三年之储】

大明女伯爵 023 【国无三年之储】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09:18 来源:笔趣阁

怎么办?

当然储粮为上。

李道汝觉得这个道理需向陛下解释清楚,所以事先打了一遍腹稿。

“陛下,在臣的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图文的表述方式,呃……是因为查阅的信息偏多,除了画趋势图之外,臣就将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总结。所有数据皆来自典籍里曾记录过的,比如农作物或者果树生长时遭受的灾害等等,来说明近五百年来天气冷暖的变化。”

“然后每十年为一时期,将年份归为三类,一是正常年份,一是偏旱偏涝年份,最后是旱涝年份,这样分类之后就能很清楚看到,相对暖的时期,旱涝灾害都偏少。而冷期,旱涝灾害较多,这就是冷害所造成。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总结冷害对于粮食生长的影响,甚至还能影响米价,这都关于百姓生理的事,不由得不重视。”

“那么你就直接说,如何应对未来几年的灾害?”

“臣以为,无论何种灾害,其预防最终要落在储粮上,‘国无三年之储,则国非其国’。只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才能实现赈济,以及快速平粜,保证百姓手里有粮,人心才稳。”

“不错,接着说。”

“我大明幅员辽阔,各地产粮悬殊巨大,或有余或缺粮,也可通过调拨手段,来调剂各地储粮。当然,要实现平粜、调拨,都需要畅通无阻的道路,及快速运输的能力。而马是所有畜力中最快的,用马车作为运输的手段,是不错的选择。”

“能有多快?”永明帝手里还在翻阅邬阑呈上的账本,只是一边耳朵在听他说,而且他说了一大通,都感觉没说在点子上。

“要快,首先要从马车结构上去解决,京城如今有许多新式四轮马车,结构上看就不同,这种马车的前后轮是独立的,前轮可实现轻松转向,而且前轮略小于后轮,使车厢整体偏矮,较普通二轮马车来说,这样不仅利于马匹的拉拽,负重行驶也很稳定。”

“至于能负重多少,能跑多快?跟马匹数量有关,也跟马匹的排列有关。好比用两马,并排行驶转向灵便,若是纵排,即便道路窄小也能顺利通过。如若想装下更多的货物,还可以加长车身,以四马拉的马车来算,载重能达五十石,就以两京之间来计算,在平坦顺畅的道路上几乎能达一时辰行五十里的水平。”

这倒让皇帝有点惊讶:“果真有那么快?”

“前提是路况要好,但何为路况好?就要做铺装路面,达到坚硬和平坦的程度,即便雨水也不会泥泞,这样马车才可能顺畅行驶。若是路况达到这样的水准,那么昼夜行车几乎没有问题,所以也可以大胆设想,从应天到京畿,人歇马不歇,不出四天即可到达。”

对于这样的说法邬阑并不感到吃惊,可能吗?当然可能!

工业革命前的交通运输革命就是马车革命,同世纪稍晚些的英国,四轮马车的行驶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英里(16公里),从伦敦到爱丁堡650公里的旅程,缩短到44小时可到达。

在还未出现蒸汽机车的年代,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而大明南北两京陆路距离是2300多里,所以四天到达不是不可能。

“果真能四天?”永明帝抬起头来看着他,心里有些怀疑。

“驿递在传递军情时,一人一马昼夜不停,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速度,所以四天到达也并不稀奇。只是目前的驿路大都年久失修,路况很差,一人一马可以跑,载货拉人就不太可能。”

“其实陆运的优势就在于快捷,但实现快捷的前提是道路好,以及足够的马匹。缺点是载重有限,一车五十石就是极限。漕船一船能载四百石,这便是马车不能比的。但漕船比马车速率慢,同样两京,漕运需要一月时间,一个月,马车能跑好几个来回了。”

“而海运的优势在于一船所载能达万石级别,但缺点同样明显,比漕运更慢,而且容易受天气影响。三种运输方式各有利弊,所以谈不上孰优孰劣,西北几省没有漕海连接,但有先天发展陆运的条件,所以陆路的畅通,对他们肯定意义更大。”

“哦……”

“继续臣刚才说的,需以储粮来预防灾荒,储粮就必然要广建粮仓,所以除了两京仓和水次仓外,臣认为还需重新恢复地方常平仓的储备粮制度。此外,军需仓也应从地方重新归属到朝廷,进行统一管辖。好处就是朝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天下粮储的情况,以备应对突发的情况。”

最后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陛下,小臣能否补充几句?”邬阑出声询问。

永明帝扭头看着她,问道:“你想补充什么?”

“其实李检讨没说完整,他只说了储和运,但没说粮食是地里种出来的。”

“噗嗤……”李道汝忍不住笑了:“阑司珍说的没错,粮食确实是地里种出来的。”

“你没理解我这话的意思,地里可不见得都种了粮食,也可能都是棉麻烟草之类的作物。”

“所以还要保正有足够的地来种粮食,是吗?”李道汝一下就明白过来她的意思。

“对,应对灾害,保粮食就是要保生产,需要划定粮食耕地亩数不变,至少不能少于某个数,否则极有可能就是国无三年之储。”

“永明帝赞许:“这想法挺好。”

“在未来可预见的天灾面前,得有警惕心,还要有最坏的打算,比如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能保证大部分人不被饿死,就算是最差条件下的最好结局。”

“哎,没错……”现实就是这样,这话没办法不认同。

“陛下,其实李检讨说的三种运输没有好坏之分,小臣还是同意的。就像淮安,徐州,漕陆皆可通,完全可以凭借位置优势来因地制宜发展成水陆要道,这样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商贸复苏,像徐州就不会再是什么‘闾阎萧条,井市零落’了,商业才可以给城市带来繁荣,但商业繁荣却是依托交通的便捷。”

永明帝听了觉得挺有意思,之前有朝臣就说商业虚浮的繁华,让本末倒置,而她倒好,直接一个只有商业才能带来繁华……

“难道就不会本末倒置?”他突然问道。

“要算经济账,陛下,好比粮食农民自己能拿到市场去卖个好价钱,无论怎样都是好事,但前提是要有繁荣的市场和便利的交通。让农民自己驾着马车把粮食运到市场上去卖,这不比让他们直接缴实物租子或实物田赋好?”

“要是那样的话,朝廷也能省事不少,但起码得百姓自己养得起马才行啊,”李道汝提出了疑问。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只要养马的成本能降下来,就有可能。”

“这就是你开赛马场的目的?”永明帝又问她。

“有这个目的,当然不会仅限于此,”邬阑实实在在答道。

“朕明白了,所以你就一直给朕说修路有多重要,商贸有多重要。”

邬阑不禁反问:“难道不重要?”

“但是朕老觉得你是为了你的赛马场才这么说?”

“呃……赚钱也很重要,毕竟,陛下,您懂得。”

皇帝呵呵笑了两声,也就没继续问下去。

最后又道:“李卿家的意思朕也听懂了,既如此就这样吧,就将阑司珍说的什么‘发展规划’交予李卿家来完成,以一月为限。”

李道汝一愣,什么发展规划?

但只是稍稍停顿,他还是沉稳回道:“臣遵旨。”

————————————

李道汝退下之后,邬阑又问皇帝:“陛下,能否将李检讨的两篇文章见诸报端?小臣觉得若是能发表,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了解……”

“让他们了解什么?”

“陛下,不是说要事事关心吗?其实百姓很关心朝廷大事的,尤其是民生大事。”

邬阑很希望通过各类民间报刊,让百姓不仅多些渠道了解国家政策走向,而且还可以让朝廷的政令通过更多途径让人知道,并且能顺利实行。

这个舆论宣传口可不能放弃。

永明帝不禁怀疑:“你想让你家报社独家刊载吧?”

邬阑迟疑一下,又迟疑一下,还是点了头。

“暂时不行,”皇帝回的果断干脆。

将近一个时辰,他觉得有些乏了,于是挥退了邬阑,又回到后殿歇息。

于此同时,在内阁值房,

阁老们又是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因为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奏疏题本。

四位年纪也不小了,但还能坚持每日亲力亲为,夙夜在公,只能说他们都是敬业楷模。

在他们面前的桌案上,堆着一摞摞大小不一本子,都是来自天下不同衙门的公文。其中有两本较‘显眼’,高两尺,纸张展开来有三尺,这是三品衙门公文的规格,而且几位阁老已经都传阅看过。

今天有些不同,四位阁老对于这两题本竟有一丝束手无策之感。

工部尚书、东阁学士刘一焜一直用手指敲击着桌面,发出不规律的哒哒声,声音不大,却像一种魔音,仿佛能让人陷入一种精神游离的状态。

其实刘一焜先想到的不是题本棘手,而是户部尚书。

在经过很长一段沉默过后,他率先问道:“要是内阁同意了这两方题本,古献衷会怎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