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二十七章 诸王覆灭大明前夜 中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二十七章 诸王覆灭大明前夜 中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4:10 来源:笔趣阁

除了福建沿海割据一丢丢地方被打得受不了因而投降的方国珍,还有那些倒霉蛋被朱元璋雷霆击杀收拾掉了呢?

咱们继续盘点。

应该记得前文讲陈友谅造反杀了他的老板徐寿辉,覆灭天完政权的时候,有一个人不服,这个人在云南,随后马上就封闭了进川的关隘夔门关,并派部将莫仁寿带兵据守,割据自立,后来在至正二十二年即1360年三月三日受刘枕等人拥立称帝,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建元大统,国号大夏,这里的大夏是夏商周的那个夏的意思,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东夏是女真族原来的金国将领蒲鲜万奴在金被成吉思汗灭国后,建立的只存在了十九年几起几落雄据辽东的一个短暂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后,也就是徐达大将军已经拿下了大都,这里没有按时间叙事的顺序。诸位看官老爷,要留意一下这个细节,大明朝已经是蒸蒸日上的前夜了,明夏政权想投降已经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玉珍的明夏,建都重庆。立国之初就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明玉珍因早年与元将哈麻秃战湖中,右眼被流矢射中,伤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

他建立的这个大夏国的疆域就比方国珍大多了,基本上平定了川蜀。疆域最盛时,东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云南中庆今云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北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明升降朱元璋时,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区,据文献记载尚有“总制府七,元帅府八,宣慰司、宣抚司二十五,州三十七,县六十七。”

立国后立妻子彭氏为皇后,子明升为太子,仿照周朝的制度,设六卿,以拥立首功刘桢为宗伯,大封百官。以弥勒教为国教。

这个弥勒教咱们前文说过,就是白莲教的前身,提一句白莲教在乾隆晚年的时闹得很凶,天理教是白莲教衍生出来的一支。有一次天理教差点端掉了紫禁城,是当时还是身为乾隆第十五子的和硕嘉亲王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只会得当才化险为夷。后来一路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也是乾隆传位给他让他当皇帝的原因之一。

永琰有一个五哥,大名鼎鼎。就是琼瑶的五阿哥永琪,他没当成皇帝,是幸还是不幸呢?永琪历史上确有其人,历史评价非常之高,乾隆很喜欢他,可惜25岁就英年早逝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皇位归于他也不是不可能。正因如此,所以琼瑶奶奶才赋予他一生的浪漫传奇吧。

天理教在周星驰著名电影《苏乞儿》里面用喜剧的方式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比电影里更劲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查证一下。

接着讲明玉珍封的这个这个宗伯是个什么官?这里的宗伯指的是周朝的官名,比较生僻,这里解释一下。

就是辅助天子管理宗室礼仪之事,掌管对天地祖先的祭祀,并掌管宗庙和宗族内部各种礼仪的官员。西周时称为大宗,分析一波,要知道管理祭祀可不是小事,等于是掌管了神权。

远古时代的大祭司,大巫师,如埃及的法老,中亚的哈里发、西域的活佛等,都是宗教的领袖权利极大。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管理祭祀和宗法的官员权利很大,这里因为明玉珍建立的这个夏存在的时间不长,史料损失严重,笔者未曾搞清楚这个官到底是本意还是借用了这个名头。所以理解为很大很大的官,相当于当朝一品,丞相之类的官员首领就行了。

从这个复古的官名就知道,这个政权长不了,历史上复古第一人是王莽,结果如何众所周知。还有猛人洪秀全让咸丰开始就天天不太平的太平天国虽然差点让大清完了,有一说一太平天国虽然反帝反封建,但是做的事儿太烂,杀的人太多,得罪的阶层太大,且不评说其功过。就说它的官制制也是属于花里胡哨,且不说后期封王过滥,什么周三王五都封王。其官阶不分明,就很混乱。

按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后的官制,也是效仿的《周礼》,规定王、侯是爵位,丞相以下是官。王虽然是最高军阶,但军师始终存在,互相掣肘,因为“朝纲之首领”,是由王担任,地位却在王之上。

打起仗来,王听军师的,还是军师受王节制,这个搞不清楚,后期怎么打得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周制,到底为什么一直被后世的人拿来复古一下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呢?

很重要的一点它是儒家经典,但是它最开始是由周朝的周公旦所著。周公旦也叫姬旦,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他。但是我们要知道的一点就是儒家文化发展到了战国后期的儒家思想已经融合道、法、阴阳等家的思想,与春秋时代也就是孔夫子孟夫子那个成天呼吁礼崩乐坏要恢复礼制的年代,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如此推断下来到了汉朝中间的王莽搞的复古和明初的这个明玉珍搞出来的,还有洪秀全捣鼓出来的会是一回事吗?

总而言之利用的儒家学说在古代的巨大影响力,搞这个所谓的“复古”无非是想在理法上找到根据。后世的袁世凯公认他这辈子做的最臭的决定就是复辟帝制,搞的也是周礼这一套。

话说朱元璋的明朝大军打到城下的时候,明玉珍已经死了有年头了,他在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六日即1366年3月17日就病故了,享年才36岁。现在是他儿子明升当皇帝。

史载: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六日,明玉珍病故,在位五年,享年三十六岁。遗嘱臣下固守渝川地区,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同年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区宝盖山陵。子明升继位,年仅十岁,母彭氏同听政,改元开熙。

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元璋就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大夏国,夏军败溃。

同年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重庆和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明夏就这么完蛋了,二代而亡,没有在历史的汪洋中留下过多的浪花。

后世名人大咖的评价。

方孝孺: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指的是李喜喜领导的青巾军,百无一二,夏主幸致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张廷玉:明玉珍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既即位,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定赋税,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皆刘桢为之谋也。

张廷玉: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玉珍乘势,割据一隅,僭号二世,皆不可谓非幸也。

《明太祖实录》:为人颇尚节俭,好文学,蜀人经李喜喜残暴之后,赖以粗安。

傅维鳞:风情慷慨,仁心义质,宏图雅节,有足称焉。获据险远,屏绝昏虐,减赋礼贤,文教彬郁,负川锦以为固,控全蜀而称制,要亦偏安之令规,霸者之高烈矣。

总体来说评价多为正面客观的,那么投降以后的这位元末明初明夏政权末代皇帝明升的命运如何呢?

起初被朱元璋降封为归义侯。此后洪武五年即1372年,明升全家被明太祖流放至高丽,被权知高丽国事李成桂封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定居开城兴国寺。

明升投降明朝后,有一次和红巾军另一起义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们受人蛊惑,日后危及大明政权,就派太监将他们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这什么弄走,这就是原因。

史书说:大夏国亡第二年,明太祖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

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

明升在高丽定居后,与郡夫人坡平尹氏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结婚,生有四男:大儿子资宪大夫资宪公明义;二儿子总郎公嘉靖大夫明见;三儿子副使公嘉靖大夫明俊;四儿子侍郎公通训大夫明信。

明升的母亲彭氏去世后,安葬在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

总体来说也还算可以,可以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一家子一起在当时虽然苦寒冷的朝鲜快乐生活了。还有诸多奉养,宗族延续。至少没有诛杀三族九族的,比起后来动不动就上万人的诛杀,这真的是福分了。

后文详细讲为什么朱元璋对朝鲜情有独钟,赐名朝鲜又是如何,大明最忠实的小弟朝鲜李朝的由来。

想必大家对明这个姓很诧异,也很陌生。肯定和明教明朝的明没有什么关系,下面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各位读者大佬自行分辨。

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姓氏源流出自谯明氏、姬姓、北魏时的鲜卑族。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明姓名人,如唐朝时期大臣明崇俨、元末义军领袖明玉珍、清代数学家明安图等等。

明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者,后省文简称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国将军。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

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即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源流四、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明保,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为著名的西周宗室。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个铭文中记载:周成王姬诵亲政时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亲周公旦去世后,袭承周公之职,职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所有政务。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天河南洛阳。

源流五,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流六,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堂令,是南朝时期太常寺中设置的官位,主要职掌礼爵、宗庙、社稷的祭祀,下属有明堂丞,职位相当于后世隋、唐朝时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齐、梁、陈中,皆设有该官职。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流七,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明法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明法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吏明纬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源流九,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源于回部、回族,是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明氏,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即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氏。回族中由此而产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回民反抗清朝统治最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氏回族居多而产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源流十一,源于满族,是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二,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计有旪氏、旲氏、旯氏、旷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升氏、昊氏、昌氏、易氏、昙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晋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

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明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也就是说,无论远古近代明姓如何演化,找到那个源头就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各位看官老爷,你的姓是出自哪里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